疫情蔓延中的茶業復興!
普洱茶甘醇溫潤、越陳越香的獨到韻味,歷經數十年的發酵沉澱,
承襲了中華茶業悠遠發展的文化品味。
「中華茶業協會」秉持這種精神,致力推廣茶文化產業的永續經營及發展,
特別邀請兩岸知名茶文化作家吳德亮
以另一種角度書寫、記錄對當今茶業
有深遠影響的重要茶人、藏家及茶葉貿易從事者,
具體呈現現代的「華茶文化」。
他們的互動及對茶知識的看法,也可以使我們更親近茶文化生活。
在全球疫情還看不見盡頭的去年深秋,面對兩岸物流或茶葉通路等嚴重受創,「中華茶業協會」首任會長陳啓村大師特別登高一呼,取得眾多理監事與顧問群的共識,決定推出《華茶領航》一書,作為疫情蔓延中的「茶業復興」,並提供有意進場的普洱新人作為範本。
十多年來普洱茶無論新舊都在兩岸三地造成搶購,價格也瘋狂飆漲,改制前後的「大益」茶還成了等同股票的金融商品,2020年甚至不畏疫情而連番逆勢上揚。不過任何投資都具有風險性,一旦品茶的樂趣融入囤茶的利益,就難免要患得患失。而選茶的評判標準也充滿了諸多的變數,不同的茶樹、茶區、季節、氣候、海拔、炒青、曬青、倉儲等因素,都會造成茶葉品質的極度差異,值得典藏投資的茶品仍須經過審慎的選擇判斷。
兩岸知名作家吳德亮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不斷深入雲南普洱、西雙版納、臨滄等地,二十年來在兩岸也陸續出版了多本普洱茶相關大書,但以「人物」為主題寫作,為45位普洱達人的投資心法與特色畫龍點睛,卻是首次。本書的推出,除了分享兩岸眾多普洱達人的投資心法,更希望在普洱茶風起雲湧的起落之間,作為眾多愛茶朋友品茶識茶與投資收藏的參考。
作者:吳德亮
兼具作家、詩人、畫家、攝影家、茶藝家、資深媒體人等多重身分,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至今已出版著作40餘本(含兩岸繁/簡體版茶文化暢銷大書15本)。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茶協會傑出茶藝文化獎等。
曾任《新聞周刊》總編輯、《自由時報》主編;《新新聞》、《新觀念》、《時報周刊》、《人間福報》、《獨家報導》與中國大陸《茶道》、《茶葉中國》等專欄作家。現為兩岸各大報刊專欄作家、北京大學《中華茶通典》學術暨編纂委員、《中華茶器具通鑑》編撰委員暨三卷主編。
‧Facebook搜尋:阿亮大師粉絲專頁
創會會長序:忙裡偷閒來碗茶,茶亦醉人何須酒──陳啓村
本屆會長序:走訪一則則茶香,品味中華茶文化的甘醇──劉震華
中華茶業協會歷史:促進茶文化交流,提升茶葉永續發展
01 以茶聚樂,以茶育人,以茶促貿,以茶豐積
──「中華茶業協會」創會會長、「人間國寶」木雕大師陳啓村的藏茶藝術
02 「華香堂」繽紛立體的斜槓人生與多元致富收藏
──「中華茶業協會」本屆會長劉震華
03 兩岸三地開創36年輝煌的吉盛號普洱茶
──高雄/廣州「茶言觀色茶業」鍾木盛
04 從工藝品到專業物流到普洱茶事業穩健成長傳奇
──台中/廣州「伯峰普洱茶」沈伯峰
05 從台灣茶到普洱茶到自創「高敖古茶」品牌打響口碑
──廣州「普提緣茶業」楊水吉
06 馳騁「普洱戰場」守著名茶守著酒
──彰化「泉雅集茶業」李明宗
07 24年深入普洱茶的知性與感性
──桃園「年代茶藝」許政杰
08 30年前大膽預言「未來將是普洱茶天下」的兩岸藏家
──廣州「易茶軒」彭金盛
09 兩岸普洱茶之神鵰俠侶與王牌接班人
──廣州「三福印」/高雄「福運」羅明福、陳淑惠、羅鈺閎
10 用心打造茶藝美學的普洱雅士
──台中/台北「明岩藝術」、「逸杯茶」、「春圓子藝術」蔡承融
11 「寧願千金買瑰寶,莫要百元買稻草」普洱大藏家的投資心法
──台南「普勝商社」楊正龍
12 鋦補茶器與普洱藏茶叱咤全台的中文系高材生
──台南「藝境茶莊」曾志成
13 要求絕對「乾倉」作為識茶選茶唯一標準
──宜蘭「永寬堂」鍾定燁
14 三千台幣打天下創業聞名業界
──新北「上仁茶業」曾展上
15 微風輕拂中見證普洱茶近百年來的「斑斑史蹟」
──高雄「微風普洱」王世宏
16 普洱老茶、投資茶與消費茶相互輝映
──高雄「佳鑫茶莊」張銘信
17 「普洱封神」版主值得借鏡之精準識茶選茶
──高雄「和鑫普洱茶」金成強
18 台灣食品業龍頭海外高層退休方識得普洱茶真味
──台南李宗修
19 型男海軍飛官變身千萬收藏家
──高雄「餘慶堂珍藏藝術」張國慶
20 製茶、收茶也藏茶的五星級茶廠主人
──新竹「二木茶坊」、「台灣採茶趣」林德欽
21 茶中自有黃金屋、茶中自有健康身
──彰化「金雲南茶莊」周大豐
22 太陽與鐵般的熱情轉換
──新北「如意堂茶業」許慶毅
23 贏在起跑點、縱橫兩岸紫砂與普洱35年的輝煌
──高雄「茶順號」鄭義順
24 從台灣勇敢西進、從女裝與化妝品到創建自己的普洱王國
──深圳「普茶莊」徐飛鵬
25 驚豔千件以上建盞與專屬木箱封簽藏茶
──高雄「旭品茗茶」郭德厚
26 十數座茶倉琳瑯滿目的普洱茶與黑茶初探
──新北「冠臣茶業」王冠臣
27 因茶而興的快樂收藏家
──嘉義「百德大益普洱茶莊」許富銘
28 義大利學成返台家具達人變身普洱大藏家
──高雄許榮富
29 靜巷中的普洱茶大藏家
──彰化「東易茶行」何遵民
30 回歸自然田野深耕東方飲茶文化與生活美學
──台中「雅園溏」張秀如
31 佔地一公頃的兩岸茶文化交流第一站
──桃園「隨緣茶人文藝術園區」邱國雄
32 街頭畫家發明珍珠奶茶開創茶飲王國
──台南「翰林茶餐飲集團」凃宗和
33 打造台灣益粉與西雙版納零距離的普洱茶界才女
──台北「台灣益友會」、「大益茶庭」田竹英
34 茶界大老的精準識茶與選茶功力
──台北「雲水茶莊」/「集賢堂」戴舜仁
35 從觀音韻到普洱的丰姿熟韻
──台北「雲谷茶莊」林美惠
36 從締造刷子王國到紫砂名壺與普洱茶的大收藏家
──台南「瑩聯企業」何錦榮
37 大隱於台北忠孝商圈的普洱陳茶大藏家
──台北「釅藏」、「四海茶莊」張文銓
38 從首屈一指的茶葉指數交易平台到普洱茶專業服務
──廣州「東和茶業」陳軍日
39 產業鏈全佈局、影響力擴及全中國的茶事業集團
──東莞「鴻鑫隆」陳竑暉
40 首創大益大盤指數、打造大益茶交易平台
──廣州「百家賦茶業」劉佳宇
41 遠從閩西帶著三百元人民幣到廣州芳村打天下的輝煌
──廣州「億人茶業」范思杰
42 年輕新銳在激烈競爭的普洱茶市場脫穎而出
──廣州「貢盈茶業」余偉績
43 結合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追求普洱茶市場價值
──廣州「博苑茶行」林樹枝
44 從湖南到廣州芳村的追茶之人
──廣州「茗鴻閣茶業」李永娟
45 小茶童蛻變普洱達人「茶越陳越香、藏茶如藏金」投資心法
──廣州「豐吉茶業」曾燕杰
作者後記 疫情蔓延中的茶業復興
找茶情資
作者後記/疫情蔓延中的茶業復興
北宋大才子蘇軾曾有詩曰:「先生有意續茶經,會使老謙名不朽。」儘管是稱讚南屏山「淨慈寺」謙師爐火純青的點茶技藝而作;但時空拉回至現代,在全球疫情還看不見盡頭的去年深秋,面對兩岸物流或茶葉通路等嚴重受創,「中華茶業協會」首任會長陳啓村大師特別登高一呼,取得眾多理監事與顧問群的共識,決定推出《華茶領航》一書,作為疫情蔓延中的「茶業復興」,並提供有意進場的普洱新人做為範本。甚至不惜移尊就駕,遠從台南親赴台北找到之前並不相識的我,希望我能接下新書撰寫的重責大任,深刻的用心足堪與「先生有意續茶經」詩句前後呼應,令人感佩。
話說十多年來普洱茶無論新舊都在兩岸三地造成搶購,價格也瘋狂飆漲,改制前後的「大益」茶還成了等同股票的金融商品,2020年甚至不畏疫情而連番逆勢上揚。不過任何投資都具有風險性,一旦品茶的樂趣融入囤茶的利益,就難免要患得患失。而選茶的評判標準也充滿了諸多的變數,不同的茶樹、茶區、季節、氣候、海拔、炒青、曬青、倉儲等因素,都會造成茶葉品質的極度差異,值得典藏投資的茶品仍須經過審慎的選擇判斷。因此本書的推出,除了分享兩岸眾多普洱達人的投資心法,更希望在普洱茶風起雲湧的起落之間,作為眾多愛茶朋友品茶識茶與投資收藏的參考。
其實我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不斷深入雲南普洱、西雙版納、臨滄等地,20年來在兩岸也陸續出版了多本普洱茶相關大書,但以「人物」為主題寫作卻是首次。而世人提到中國四大奇書之一的《水滸傳》,總會為作者施耐庵能將梁山泊108位好漢,每個人物不同的個性刻劃得神龍活現感到讚嘆,我雖沒有那麼大的能耐,但也希望盡可能為45位普洱達人的投資心法與特色畫龍點睛。由於受訪者遍佈兩岸各地,除了台灣由南到北親身採訪,也受限於疫情,兩岸來回都必須隔離14+7天的情況而無法前往,只能隔著海峽透過微信語音通話,有時還遇上東莞、深圳、廣州等地封城使得採訪數度延宕,照片也僅能由受訪者提供再略加修圖了。寫作過程不僅倍感艱辛,疏漏之處更在所難免,還望達人與讀者諒解囉。
感謝陳啓村、劉震華兩位前後任會長的鼎力支持與相助,感謝高雄「福運普洱茶」陳淑惠美女、陶藝家陳瑞諭、金工藝術家蔡長宏、資深電視製作人周在台等,不辭辛勞在中、南、東部的全程陪同及接送採訪,感謝台北市茶藝促進會唐文菁前會長幫忙作筆記、翻譯錄音,感謝受訪普洱達人們的熱忱接待,本書在千呼萬喚中終於交稿付梓,忍不住奪眶而出的,絕對是我最深的感動,再一次表達深深地感謝。
「華香堂」繽紛立體的斜槓人生與多元致富收藏:「中華茶業協會」本屆會長劉震華
「斜槓」是近年超夯的新詞,源於英文「slash」(斜線),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的著作《雙重職業》,用以稱呼同時擁有多種職業與身分的人。而北台灣有這麼一位企業家,「斜槓」卻代表了他不同領域的豐富收藏:從價值不斐的紅土沉香到奇楠;從張大千等名家古董字畫到現代藝術家如任哲的不銹鋼雕塑、從金門陳高到40年以上的名牌威士忌;從號級、印級、七子級陳年普洱到近年狂飆天價的大益圓茶;從新竹東方美人歷年比賽茶特等、頭等到貳等獎;從紫砂名壺到日本名家石黑光男二代鍛造金壺、從Versace到Meissen(麥森)的瓷器;從千萬身價的旗艦Extreme喇叭音響到超短焦雷射光源投影機⋯⋯等無役不與,不僅為他創造了可觀的財富,更豐富了他的專長興趣與繽紛立體的人生。
他是「華香堂」傳麒國際公司的劉震華董事長,三座遠離塵囂的大型會所各有不同的收藏與展示,讓每一位造訪的客戶或友人都深深沉醉其中。其實劉董從2009年在新竹南寮建立第一座豪華會所後,又陸續於2016年在新竹橫山秀麗的風景之中打造了第二座足以令人嘆為觀止的會所,此後又於2021月3月在竹北建立了第三座會所、2021月12月在台中北屯建立第四座會所。
劉董說早年經常因業務需要而遠赴大陸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拜訪高端客戶,看到對方富麗堂皇的諸多會所,在心中造成極大的震撼。因此返台後曾經開過設計公司、對建築或裝潢均有深厚底子的他,當然不能認輸。因此先精確選址,再精心設計規劃,精選各種家具與音響燈光,打造一座又一座充滿藝術美學且大氣磅礡的會所,每座會所都有他豐富的普洱茶與藝術品收藏,豪華幽雅的空間擺設更讓來訪的朋友或客戶都流連忘返。
劉董說早於1990年就接觸普洱茶,但當時兩岸民眾對普洱茶仍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他大多是買完紫砂壺「順便」捧場一些普洱茶,其中還包括厚紙8582,結果請友人品飲還被罵「難喝」。直到2004年跟幾位茶人前往雲南探訪西雙版納茶山、易武老街「車順號」等地,回才來開始認真研究並收藏、投資普洱茶。不過也曾錯失許多機會,例如曾有某名醫低價割愛手上100片的「紅印」圓茶,卻因故而未下手。2000年時購入「紅印」圓茶單餅約莫2、3萬的價格,邊學邊賣。
至2005年有媒體記者拿了2筒紅印以126萬台幣轉讓劉董,他再以加2成的價格讓予朋友,結果內行的友人僅買下中間抽出品項最完美、紙張也最完好的各2片。再來另一位友人又在挑剩的5片中間挑了2片,剩下品項較不完美的就留下自己喝了。2006年劉董開始大量購入號字級、印字級的普洱老茶,當時單餅價格僅數萬元的「無紙紅印」都整筒拆開全喝進了肚子,他回想起當時那種暢快,可說最實在不過了。
2006年劉董也開始收藏1970∼1980年代海茶廠與下關茶廠改制前的「中茶」產品,包括7542、8582或簡體中茶、班禪緊茶等,直到2016年發現老茶增值的速度沒有新茶快,才毅然將手中大部分老茶出清,將所得全部轉投資到海茶廠改制後的「大益」中期茶,且大多都賣在最高點,客戶不僅包括為數甚多的香港店家,也賣到廣州芳村等地。
劉董目前也是日本金銀壺大師石黑光男二代的「亞洲總代理」,劉董甚至不惜飛到東京,與石黑相約在日本橋的「造幣局」,由石黑憑「金工工藝師」證照陸續購買總共50公斤的金塊,由劉董先匯款付清,再由大師取回逐一鍛造為大大小小50幾把造型端莊古樸、優雅貴氣的湯沸(燒水壺)、急需(泡茶用的小壺)等金壺,當時3.2吋的黃金做成350公克、3.5吋做成450克的側把急需,而4吋600克、4.5吋900多克、5吋1250克、5.5吋1650克做成湯沸,加上5%損耗,以及返台需申報5%的稅,可說所費不貲。因此劉董必須考量在金價跌時多買,才不至於將成本全耗在飆漲的黃金價格上。2009年後,劉董也曾陸續邀請石黑大師來台,在台北世貿舉行的茶博會做鍛造展演,展覽兩三年後發現經濟效益不大,因此2010年不再辦展,而開始跑大陸交給同行販售,成績亮眼自不在話下了。
兩岸三地開創36年輝煌的吉盛號普洱茶:高雄/廣州「茶言觀色茶業」鍾木盛
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崛起,普洱茶近年在全球竄紅的程度,簡直可以「另類金磚」比擬吧?以1952年中共建國第一餅「紅印」為例,1997年在台北建國花市零售單餅不過台幣3000元,2017年即已飆漲至300萬台幣,20年漲幅1000倍的奇蹟已令人咋舌,今天更以單餅420萬台幣的天價,遠遠超過任何股市、房市與黃金的獲利增值倍數,卻是1980年代兩岸三地做夢也無法想像的吧?
其實台灣從來就沒有普洱茶的產製,這種必須以大葉種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所產生的茶類,全部都來自中國雲南省。但是在2000年以前,除了鄰近香港的廣東省以外,中國大部分民眾根本不喝普洱茶,即使產地雲南也不例外。在台灣甚至常被汙名化為「臭脯茶」而嗤之以鼻。因此,早在1986年就在高雄開設「吉盛號」,以獨具的眼光開始透過香港引進紫砂壺、進而推廣普洱茶的鍾木盛,可以稱得上「先知先覺」了,其藏茶之豐富、識茶選茶之精準,在在都令同業與藏家深深折服。鍾董說自己原本以經營紫砂壺為主,經手過不少經典名家名壺,甚至使得紫砂壺一度在台灣刮起好大一陣旋風,而普洱茶也從「順便」到認真經營推廣,儘管來自雲林,至高雄創業,卻承襲祖籍福建詔安客家的硬頸打拚精神,加上南台灣的熱情爽朗,不僅在台灣累積豐富的人脈與客戶,還跟香港眾多實力雄厚的茶商建立良好關係,因此業務蒸蒸日上。2002年普洱茶開始在對岸快速崛起,他更洞燭機先,遠赴廣州芳村 與高雄「茶順號」主人鄭義順合作經營普洱茶事業,長年奔波於廣州、香港、高雄兩岸三地,2006年∼2012年間還簽約作為「中茶牌」普洱茶在台灣的代理商,直接從雲南進口台灣,當時盛況可以想見。至2013年再獨 資於廣州芳村以當初QQ的名字,開創「茶 言觀色」茶莊,並逐漸交棒予兒子鍾秉勳,因為當時兒子已熟悉各項業務,所以他笑稱這公司可是專為他開的。
近年勐海茶廠大量出品的各款「大益」名茶,在兩岸三地都刮起了瘋狂搶進且價格一日千里的盛況,但鍾董依然較鍾情於2000年前的中老茶款,儘管並不排斥近年推出的大益茶品,他也絕少「隨波逐流」貿然跟進,而係以異於常人的「慧眼」精選值得收藏增值的茶品。例如2008年大益推出的「秋香」陳年谷花青餅,顧名思義就是秋茶,當時普遍不被看好,市場一時也難以去化,但經他試喝後發現該茶品茶底渾厚,且價格不高(當時秋香500克1餅,1件30餅15公斤不 過1200人民幣),因此翌年毅然一口氣引進近1000件,讓周遭好友都為他捏了把冷汗,結果該茶在2021年飆漲至每件13萬人民幣,可說12年增值130倍,讓大家見識到他獨特的選茶功力。
鍾董近年也在西雙版納易武等地精選大樹茶,從採摘、攤涼、殺青、揉捻、曬青到石磨壓製成餅與包裝等全部手工精製,從早期的「普慶號」、「景昌號」到近年的「吉盛號」、「茶言觀色」等合作或自創品牌都有頗佳的口碑,且幾乎都由書法家題字。即便當「空中飛人」四處奔波打拚,近兩年若非疫情阻隔,每隔兩個月多會返台與家人及親朋好友相聚,至於高雄業務主要由太座打理。在鍾董堅毅的臉上,不難發現分別成立36年與9年的「吉盛號」與「茶言觀 色」,就跟老茶一樣,在兩岸三地「越陳越香」了。
從工藝品到專業物流到普洱茶事業穩健成長傳奇:台中/廣州「伯峰普洱茶」沈伯峰
兩層挑高、占地620坪的專業普洱茶大倉庫,佇立在台中市霧峰區車流往來 密集頻繁的大馬路旁,醒目的「伯峰普洱茶」偌大招牌加上門口不時停駐的大噸位物流車,很難不引起注意吧?主人沈伯峰1996年從紫砂壺及工藝品起家,與大益茶道師的愛妻陳惠君共同打拚,今天不僅以普洱茶販售、物流、倉儲管理在兩岸開啟一片天,大陸廣州芳村茶葉市場與台灣皆設有據點。2004至2018年平均每年從大陸出口到台灣的普洱茶數量高達1000公噸以上,至今每年仍有600公噸普洱茶進口來台,近年還在大陸建立普洱茶線上交易平台,穩健成長的事業傳奇深獲市場與同業肯定。
今天也擔任「中華茶業協會」常務理事及「廣州茶業協會」副會長的沈董回憶說:「伯峰茶業貿易有限公司」創立於1995年,原本從中國宜興進口紫砂壺、工藝品及少量的普洱茶回台銷售。1998年開始接受台灣普洱茶同業委託,接單後遠赴雲南西雙版納勐海茶廠收購大益普洱茶,當時仍為國營茶廠的阮殿容董事長還特別帶他去看檔案室,對這位來自台灣的大客戶可說禮遇有加。而收購茶品多以常規品為主,如7572、 7262、7542圓茶等,運回台灣後再以整櫃交付客戶,自己僅少量配合茶壼銷售,可以說:1999年到2003年公司的普洱茶銷售量只能說是「副業」罷了。
沈董說自己儘管「多年積累,潛心普洱世界」,但所有過程並非一蹴可幾,而是歷經多年汲取經驗循序漸進而來:起初只是幾位工藝品大客戶頻頻詢問普洱茶進口問題,問多了他自然也產生了興趣,而慢慢的開始買賣起了普洱茶。最早的經營方向是以消化型的小廠茶、口糧茶為主,當時以「薄利多銷」而逐漸收到成效,尖峰時甚至每三個月就能賣掉一貨櫃的普洱茶,委實驚人。
未料2003年大陸發生了「豬圈茶事件」,加上接踵而來的SARS疫情,普洱茶 連同整個消費市場大幅萎縮。在無法銷貨的情況下,沈董毅然選擇了「封倉」,僅僅留住了普洱茶物流業務,直至2006年才驚喜發現留倉的2003年「紫大益」價格竟然大漲數倍之多,因此重拾對普洱茶的信心,並且對「大益」有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2004年政府正式開放大陸普洱茶進口,沈董也應普洱茶同業普遍要求,成立了普洱茶專業物流,進一步對普洱茶有更多的認識,並於2005年開始大量訂製普洱小廠茶回台銷售,這期間才開始有點小量的收購「大益茶」存放。至2010年開始與台灣做普洱陳茶的朋友合作,在台灣收老茶後由沈董出售到北京,一路看著老茶不斷飆漲,又看到老茶在兩岸的需求量大,因此2011年後正式以普洱茶為主業,並開始收藏大益的明星茶品,如501的「金色韵象」黃板與綠板、「烏金號」、601「山韻」等,但只收藏不賣,沈董當時的原則是「賺小廠茶的錢存大益」。
沈董說儘管很早就在廣州芳村設有倉庫,但一直到2016年才在同行與友人的建議下,毅然在芳村古橋茶街開設店面,真正介入芳村的茶葉買賣。不過他也強調:2011年 開始收藏的「大益」茶品一直未曾銷售,也見證了普洱茶的狂漲,到芳村開店後才少量的售出部份。沈董語重心長地表示:從2021年年中到現在,普洱茶價格下跌了30∼ 40%,在他看來這是之前2019∼2020年之間因為人為的炒作而飆漲太多了,如今適當的回調應為正常現象,而再過兩三年也會回漲。
沈董說歷經十多年的民營化變革與中國消費市場的劇烈激盪,「大益」已經蛻變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品牌,其獨特之處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述,即「歷史與創新」。勐海茶廠作為1940年代成立的茶廠之一,在市場深耕已久,無論積累的技術資本或品牌價值皆非其他小廠可以比擬。而與同樣具有歷史意義的「中茶牌」與「下關茶」相比,改制為民營化後的「大益」有十分明顯的創新精神。這個精神體現在大益普洱茶整個價值鏈的許多面向;從後環的研發、拼配,一直到前沿的行銷手法與客戶服務,大益總是推陳出新,不僅維持了作為一個品牌的新鮮感,擴展了旗下的商品組合,更豐富了自己的品牌故事。這兩個決定性的不同,標誌了大益品牌的獨特性。
沈董進一步表示:大益茶品近年來已經演化出了一種「類金融性質」,市場活絡的好處之一是變現快,但風險也存在於大益茶品被明顯的人為炒作。借鑑歷史,無論2007年的信心崩盤導致茶價雪崩式滑落,或2011到2014年歷經的價格微調,在在驗證了這個行當並非一本萬利。他總結過去多年的心得,「投資者應該量力而為,視資金許可來擬定採購策略」,而新茶往往小買小賣即可,性價比高的產品則大多具備成本低、茶質佳的特點。儘管短期投資風險難免,但沈董以多年累積的經驗告訴我,大益品牌的長久價值絕對值得買家們長期投入,一路走來 儘管漲跌互見,他依然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