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看故事,無痛學歷史
從文明誕生到近現代,從神祕的巨石文化到歐元的故事,
縱覽歐洲文明4000年,用一本書讀懂歐洲史!
篇章概述+歷史故事+大事年表+知識連接+常識介紹+圖片傳真
敘事精彩生動,脈絡清晰易懂,重點化繁為簡
快速掌握從文明誕生到近現代的歐洲史大事件!
★ 從通史角度按時序分章,呈現歐洲從文明起源至20世紀的歷史發展進程。
★ 精選87則具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展開細節的描述,脈絡不斷又重點突出。
★ 搭配清晰大事年表與珍貴歷史圖片,圖文並茂,好讀易懂。
★ 重要名詞解釋和相關背景介紹,迅速掌握關鍵知識。
★ 注重對歐洲文明演進的闡述,並透過具體人物、事件予以呈現。
體例結構:
【篇章概述】介紹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概況。
【歷史故事】用故事形式講述重大事件中的細節或人物,注重可讀性和趣味性。
【大事年表】以編年方式簡要展示演進線索,從中可找到歷史故事所處地位。
【知識連接】以名詞闡釋與歷史故事相關的事件。
【常識介紹】補充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識,如典章制度、人物史實等。
【圖片傳真】選擇歷史圖片,展示講述內容的相關場景等。
以流暢的文字和故事性的筆觸,還原歐洲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關鍵人物和具影響力的事件,適合對歐洲史有興趣的一般讀者閱讀,也可作為學習歷史的輔助讀物。
作者:馬世力
1949年生,吉林省長春市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世界近代史學會常務理事、天津市歷史學會理事、教育部全國高校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世界近現代史教學與科研工作,主持和獨立撰寫學術論著二十餘篇(部),兩次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作者:陳光裕
1955年生,天津市人。天津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全國歷史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教育學會天津市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天津市教育教學研究室諮詢委員。曾長期從事基礎教育歷史教學、教研工作,現從事師範教育歷史學科教師教育方向的教學與研究,撰寫、發表歷史教育教學論文和各類歷史科普文章百餘篇。
前言
一、歐洲文明的產生
1.神祕的巨石文化
2.印歐人與太陽戰車
3.歐羅巴的傳說
4.米諾斯王的牛頭怪
二、古代希臘
5.特洛伊城的陷落
6.斯巴達的來庫古改革
7.梭倫與雅典的民主制
8.馬拉松戰役
9.功敗垂成的敘拉古遠征
10.從馬其頓崛起到亞歷山大帝國
三、古代羅馬:從共和到帝國
11.羅慕路斯建羅馬
12.締造共和的布魯特斯
13.蘇拉獨裁
14.奧古斯都──屋大維
15.狄奧多西與基督的勝利
16.西元四七六年,西羅馬滅亡了嗎?
17.查士丁尼的真面目
四、宗教與世俗的博弈
18.「蘇瓦松金杯」
19.丕平獻土
20.馬背上的戈黛娃夫人
21.「聖路易」:法王路易九世
22.「無地王」約翰與《大憲章》
23.阿奎那與《神學大全》
24.「阿維尼翁之囚」
25.領袖之死
26.「聖女」貞德
五、踏上近代之路
27.卡利卡特之困
28.證偽「君士坦丁贈禮」
29.大師之戰
30.亨利八世離婚案
31.「日內瓦的教皇」:加爾文
32.哥白尼的信徒:伽利略
33.鬱金香引發的投機狂熱
六、政治變革
34.二十先令引發的官司
35.光榮革命
36.「太陽王」路易十四
37.左右逢源的沃波爾
38.斷頭台與大革命
39.別樣拿破崙
40.被選票送上寶座的皇帝
41.特堡站「君臣對」
42.不願意稱帝的威廉一世
七、工業革命浪潮
43培根:「知識就是力量」
44瓦特:天才與「魔鬼」
45「童工」愛德溫
46從鐵軌的誕生到火車的發明
47西門子:讓電更加「廉價」
48汽車巨鱷的初生
八、批判與反抗
49.〈西風頌〉的誕生
50.夢想的實踐家
51.南威爾斯礦工起義
52.信念與友誼
53.浴血奮戰護共和
九、競爭、分裂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54.英德海軍競賽
55.大國爭相結盟
56.塞拉耶佛事件
57.巴黎安危轉換
58.依普爾毒氣戰
59.血洗凡爾登
60.神祕之船
61.震撼世界的十天
62.魯登道夫的家庭遭遇
十、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歐洲
63.三巨頭的算盤
64.魯爾危機
65.列寧對話美國商人
66.啤酒館事件
67.「盧卡諾精神」
68.上西里西亞「調停」
69.東方「盧卡諾」
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戰
70.閃擊波蘭
71.敦克爾克奇蹟
72.「倫敦,毫不在乎」
73.史達林格勒的嚴冬
74.永不熄滅的猶太燈塔
75.「D日」:諾曼地登陸
76.攻克柏林
十二、冷戰在歐洲
77.柏林圍牆:冷戰標誌建築
78.李光耀親歷的福利社會
79.法國退出北約
80.「布拉格之春」
十三、由對抗走向融合
81.莫內與西歐聯合
82.戴高樂整飭法國
83.「鐵娘子」柴契爾夫人
84.戈巴契夫改革
85.德國再度統一
86.八一九事件
87.歐元的故事
前言
文明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普遍性成果,是人類獨有的創造性結晶。雖然人類歷史上文明的起源、發展路徑和文明模式有很大差異,學界對文明的概念也有諸多定義,但文明本身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則是多數人的共識。本書所寫的歐洲歷史就是人類許多文明類型中的一種,它既有人類文明的共性,也有其獨具的文明個性。想了解歐洲歷史,除了要知道其具有的文明共性之外,還要知道歐洲文明有哪些特殊性,換言之,要知道歐洲文明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獨創性貢獻在哪裡,歐洲文明的個性化基因是什麼。這些具有個性化的文明基因是怎樣決定了歐洲以後的歷史走向和文明發展的高度。尤其是,要搞清楚這些具有歐洲歷史文明個性的基因中,有哪些演化為後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共同元素。這是我們判斷歐洲文明歷史地位和歷史價值的切入點。
總體上說,歐洲文明有兩個凸顯期,一是古代的希臘、羅馬時代,二是地理大發現之後的近現代。在這兩個時代,尤其是近現代以來,歐洲文明發展成為人類文明中具有示範性的主流文明,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重要的、具有原創性的貢獻。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一是從古希臘開始,眾多學者持續地在哲學等領域對抽象意義上的「人」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從不同角度,多方面地揭示了人的自由本性、特質、權利、品格和人的發展趨勢,試圖尋找「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這些基本問題的答案。
二是構建了逐利性生產模式。即,把以物易物的使用價值生產和交換模式,轉變為以交換使用價值為路徑去攫取價值的生產模式,並以商業獲利為切入點,引發了價格革命、生產分工和大工業等一系列生產方式的變革,使人類的生產目的、組織方式、勞動制度、生產技術和生產效率的性質迅速由維持型經濟轉變為高效率、低成本的獲利型經濟。
三是把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與生產的社會化結合起來,形成了適合某一時段的生產動力要素個體化與服務於人類文明發展的社會化相結合的基本思路。這一思路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提供了基礎。
四是建立了一套社會自治化的組織結構,即建立在個人、家庭、社團、城市和教區等基礎之上的自治模式,形成有序的社會層次的遞進結構,即不同層次人群的自主、自治與自洽,並在這一基礎之上形成整個社會的有機化和組織功能的高效化。
五是國家治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這是歐洲對人類文明的最重要貢獻之一,它不僅為人類文明的寶庫提供了一系列關於民主的基本原理、規則,以及法理原則、法律文本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法治實踐,同時還創造了一系列至今仍然有效的理論體系和民主與法治原則,如自然法理論、權力來源於人民、對權力的制衡與監督、司法機構對權利的界定與保護等。
六是文化發展的多樣性。歐洲文化的多樣性源於其源頭的多樣性和發展過程中的地域性。希臘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頭,它在自身的形成過程中不斷受到近東文化的影響,再加上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境,民主政治和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使歐洲文化從一開始就具有多樣性和開放性的稟賦。這種文化開放和文化包容的態度是歐洲文化多元性形成的基本原因,也是歐洲文化繁榮發展的動力。
七是在宗教改革中提出了新的價值觀。歐洲宗教改革中構建重要價值觀的文明工程始於十七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世界的發現」和「人的發現」是這場宗教改革的兩個重要成果(雅‧布克哈特:《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年,第二八○頁),「是新教對於西方基督教和人類進步的重大貢獻」(E. Nordeson, Parthenon Press, 1944, p.131),其社會意義重大:第一,突出自由、平等、獨立的主體人格意識。第二,對人的價值認同。第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任務使命感(即「天職觀」)。
八是科學精神的產生與弘揚。從文明角度說,真正在人類文明寶庫中沉澱下來的,並不是歐洲在自然科學領域具體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而是隨之一同出現的科學精神。所謂科學精神,就是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尊重不同意見,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斷創新、勇敢探索,不承認任何封閉的知識體系和終極真理的存在。
人類從古到今,一直有多種文明共存。大致從十六世紀開始,歐洲在人類文明史上基本處於主流文明的地位,其他類型的部分文明則追隨其後,效仿其發展樣式和追趕其發展高度。這些被效法的內容包括,以君主立憲和代議制為主的民主政治體制,以憲法、民法、刑法為基本內容的法制體系,以大工廠制為基本組織形式的工業生產模式,以集約化為主要特徵的農業生產方式,以商業為主要內容的市場經濟體系,以科學技術為主體的創新機制,以分科和跨學科為基本趨勢的知識和教育體制,以自由、平等、民主為主要內容的價值觀體系等,幾乎今天我們所熟知的這些現代社會的基本文明結構,都是由歐洲文明原創和不斷完善的,並成為今天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基本框架。從這個意義上說,歐洲文明是這一時期人類主流文明當不為過。
同其他文明相比,歐洲文明對人類文明除了有許多重要貢獻之外,還有什麼不足嗎?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有兩個基本判斷:一是到目前為止,人類所出現過的所有文明,包括現存或已經湮滅了的文明中,沒有哪一個文明是沒有優點或長處的;二是人類所出現過的所有文明也都是有缺欠或不足的。歐洲文明同樣也是有許多缺欠和不足的文明。例如,歐洲對非歐文明深入到骨髓中的傲慢與偏見;對外侵略與擴張的殖民主義;喪失人性的奴隸貿易;被永遠刻在人類恥辱柱上的法西斯主義……但史學家們為什麼還要不斷地撰寫歐洲歷史,來揭示其成功的經驗呢?這不能不說到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另一個基本規律:所有文明都有長處和短處,決定一個文明是否能走在人類文明前列的關鍵性因素就是它的開放性。凡是對外開放,認識並不斷吸取其他文明長處的文明就會走在世界的前列,凡是貶低,乃至敵視其他文明,以至於閉關鎖國,就必然是文明發展中的落後者。因此,著眼於學習歐洲文明中的長處和優點,力求避免歐洲文明的短處與缼欠,就成為撰寫和學習歐洲歷史的重要目的。
人類文明的發展同所有事物一樣,都具有不平衡性。不平衡性就是差距,就是先進與落後、中心與邊緣的區別。承認別的文明是主流文明,並不是為了否定自身的文明,而是為了趕上並超過它。趕上或超過主流文明的唯一正確途徑就是承認其文明中的某些先進性和自己文明中的某些落後性,並在學習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清除本身文明中的缺陷,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辦法。那種試圖透過「塔西佗陷阱」式的戰爭來消滅文明的先進者,並取而代之的辦法,已經由法西斯德國和軍國主義的日本試過了,其結論無須贅述。
希望本書的編寫能為廣大讀者了解歐洲文明,學習歐洲文明,超越歐洲文明做出一點點貢獻。
感謝編輯李洪超先生極為認真而專業的設計與校勘。他的精心編輯與許多獨到的建議使得本書得以順利問世。
參加本書撰寫工作的還有:何睦、曹君豪、關莘林、王虯玥、古徑、何智堅、唐國佳。參加本書編寫和資料收集的有:李橋、李承航、金達、蘭震、穆宇軒、王千惠、楊玲玲。
由於水準所限,本書難免存在不足,甚至錯誤之處,望讀者斧正。
九、競爭、分裂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56 塞拉耶佛事件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在位於塞拉耶佛市中心的拉丁橋畔,隨著兩聲清脆的槍聲,一對年輕的王室夫妻的生命永遠定格在這裡。伴隨這個事件的發生,全世界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陸續被捲入一場長達四年之久的戰火之中。這對王室夫婦是誰?他們的身分如何?為何遇襲並引起如此巨大的災禍?
一九○八年,一直熱衷於對外擴張政策的奧匈帝國,終於按捺不住寂寞,正式吞併了其領土最南端的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維那,這一舉動引起了巴爾幹地區塞爾維亞的強烈不滿,因為塞爾維亞人的夢想是吞併波士尼亞,實現斯拉夫民族的統一,建立大塞爾維亞王國。奧匈帝國的入侵,打破了他們的美夢,更激起了好鬥的塞爾維亞人對奧匈帝國的仇恨。
在強烈的民族自尊心驅動下,塞爾維亞國內反奧情緒持續高漲,一發而不可收拾。就在這個當口,奧匈帝國在波士尼亞籌劃安排了一場軍事演習。身為奧匈帝國皇儲的斐迪南大公以軍隊總檢察官的身分,準備到波士尼亞檢閱軍隊,與之隨行的還有他出身低微的妻子索菲。其實,他此行的目的,除了炫耀軍威,主要是想給夫人索菲王室的禮遇。
弗朗茨.斐迪南的妻子索菲沒有皇家血統,雖是伯爵出身,但無奈家族衰落。為了生計,她屈身到一位奧地利大公爵夫人家做侍女,被邂逅的斐迪南一見鍾情,並窮追不捨,最終成就了這樁皇室成員與庶民的婚姻。然而,索菲在皇宮裡沒有任何地位,得不到任何尊重,不能同丈夫一起出席各種社交活動,就連宮廷舞會都被安排在末等座位。於是,耿耿於懷的斐迪南大公決定利用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他們結婚十四周年紀念日的機會,帶著索菲巡遊塞拉耶佛,賜予她一份久違的榮耀。
然而對奧匈帝國來說,挑選六月二十八日訪問塞拉耶佛是愚蠢的。因為五百年前的這一天,塞爾維亞在科索沃戰役中失敗,被土耳其征服,飽受奴役,這一天是塞爾維亞的國恥日。於是,早已暗中頻繁聯絡的塞爾維亞神祕組織「黑手黨」和波士尼亞青年會,摩拳擦掌,決定實施暗殺行動。
當天,塞拉耶佛市雨後初晴,空氣清新。斐迪南大公攜手妻子乘坐一輛敞篷汽車,在檢閱完軍隊後,開車駛向市政廳。他們笑容滿面,神情得意,時而向圍觀群眾揮手致意。
暗殺小組一共七名成員,三名學生,四名員警。他們分別潛伏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汽車照常行駛,忽然從不遠處傳來一聲刺耳的爆裂聲,員警判斷出這是袖珍炸彈的雷管撞擊路燈柱所致,緊接著,一個黑色的不明物體從空中劃過,這正是暗殺小組成員扔的炸彈!炸彈朝著大公的轎車飛去,司機反應敏捷,急忙加速,同時,斐迪南大公也看到了這枚炸彈,下意識揮手阻擋了一下,總算躲過了危機,炸彈在轎車後方爆炸,炸傷了幾名隨從,大公夫婦安然無恙,只是索菲的頸部被彈片輕微擦傷。
緊張的空氣,恐懼的心境,瞬間吞沒了整個塞拉耶佛市。車隊在極度驚恐之中緩緩抵達市政廳,市長在忐忑不安中念完歡迎詞。此時的斐迪南大公已成驚弓之鳥,但他卻故作鎮定,盡量保持一貫的紳士風度,聲音幾乎顫抖地說道:「剛才被炸傷的人裡面有我的隨從,我要去醫院探望一下他們!」這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傳統,以此顯示君王對臣民的愛護。於是車隊再次出發,索菲對丈夫一往情深,執意跟隨。
暗殺行動仍在繼續。小組最後一名成員,也是隊長,十九歲的普林西普,此時正潛伏在拉丁橋畔。由於去醫院探望傷者是臨時做出的決定,與原定路線不同,但司機忘記行動路線已改,仍沿原路開進。當到達拉丁橋時,司機和斐迪南大公才意識到走錯了路,於是,停車、換檔、掉頭。歷史就是這樣驚人的巧合,趁著轎車停下的一刹那,普林西普掏出左輪手槍,稍微瞄準,果斷連開兩槍。大公及夫人都安靜地坐在轎車後座上,絲毫看不出受傷的跡象。忽然,一股血流從斐迪南大公嘴裡噴出。夫人驚愕地尖叫:「親愛的,你怎麼了?」還沒說完,自己就倒下了。此時的大公,保持著最後一點紳士般的鎮定,對隨行人員說:「沒事,沒事。」又低頭對妻子說:「親愛的索菲,你別死,想想我們的孩子,你要活著!」然而,幾分鐘後斐迪南夫婦的生命還是畫上了句號。
值得一提的是,普林西普被捕入獄後,說他並沒有計畫殺死索菲,對她無辜受牽連,深表遺憾。
知識連結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的塞拉耶佛事件震驚了全世界。奧匈帝國早就預謀吞併塞爾維亞,於是乘機大做文章,把事件的責任強加在塞爾維亞政府身上,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表示全力支持奧匈帝國。七月二十三日,奧匈政府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立即審判參與塞拉耶佛陰謀的活動者,並由奧匈派出官員一同會審;取締一切反奧宣傳活動和組織,開除贊助反奧的學校教師……塞爾維亞向俄國求助,俄國沙皇經慎重考慮,決定犧牲塞爾維亞,向德奧暫時妥協,以爭取充裕的備戰時間。在巨大壓力之下,塞爾維亞不得不忍辱求全,答應了奧匈除「一同會審謀殺案」以外的全部要求。但奧匈以沒有得到滿意答覆為由,於七月二十六日向塞爾維亞宣戰。俄國看到自己的妥協並未換回預想的結局,於七月三十日開始總動員。法國企圖重新獲得阿爾薩斯—洛林,決定支持俄國,於八月一日實行總動員。德國曾向俄法兩國發出最後通牒,但兩國均未理睬。於是,八月一日向俄國宣戰,八月三日向法國宣戰。八月四日,德軍進攻比利時,英國也不再保持沉默,當天向德國宣戰。
從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到英國捲入戰爭,僅一個星期的時間,戰火迅速蔓延歐洲大陸。到一九一八年戰爭結束,共有三十三個國家參戰,從一個偶然事件演變成一場世界性的帝國主義之間的殘酷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