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侵宋入主中原後,眾多被統治的漢人為了求生存而組軍抗金,宋金戰爭爆發之際,宋人鼓勵義軍歸正抗金,等到宋金雙方議和,義軍的活動反而成為議和的障礙,宋廷對義軍的態度,時而厚賜招撫,時而猜疑拒納,使義軍無所適從。而義軍的活動,亦因民族意識與個人利益兩大因素的互為消長,終於變質,金亡之後,宋疑義軍而不用,義軍遂紛紛投奔蒙古,竟至成為蒙古滅宋之前鋒。
南宋義軍的事蹟已成歷史,如何由史鑑中汲取經驗與智慧,大可深思。
出版日期:2023-11-02
作者:黃寬重
裝訂:精裝
EAN:9789570871289
系列:中國近古史
尚有庫存
女真侵宋入主中原後,眾多被統治的漢人為了求生存而組軍抗金,宋金戰爭爆發之際,宋人鼓勵義軍歸正抗金,等到宋金雙方議和,義軍的活動反而成為議和的障礙,宋廷對義軍的態度,時而厚賜招撫,時而猜疑拒納,使義軍無所適從。而義軍的活動,亦因民族意識與個人利益兩大因素的互為消長,終於變質,金亡之後,宋疑義軍而不用,義軍遂紛紛投奔蒙古,竟至成為蒙古滅宋之前鋒。
南宋義軍的事蹟已成歷史,如何由史鑑中汲取經驗與智慧,大可深思。
臺灣宜蘭人,現職長庚大學講座教授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中興大學兼任講座教授。少時曾志於社會運動,感於體制改造有賴社會文化的潛移默化,遂投身學術研究。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中興大學副校長;長年耕耘歷史學,致力推動人文學跨領域整合,近年關注藝文發展與政治社會之互動。習史四十餘年,眷戀南宋,不知老之將至。
緒言
第一章 義軍抗金的背景
第一節 經濟因素
第二節 民族因素
第三節 政治因素
第四節 社會因素
第二章 高宗初期的義軍
第一節 抗金義軍之崛起:民族意識的激勵
第二節 初期義軍的組織與性質
第三節 宋廷關於拒納義軍的爭執
第四節 義軍與南宋偏安政權
第三章 高、孝宗年間的義軍
第一節 叛金意識下的義軍活動
第二節 日趨消寂的地方性自衞組織
第三節 宋廷和戰政策之轉移與迎拒義軍的爭議
第四節 義軍與南宋偏安政權之鞏固
第四章 寧宗、理宗時期的義軍
第一節 義軍態度的轉變:個人利益的衝突
第二節 後期義軍的組織與活動
第三節 宋廷對義軍消極防患分化的政策
第四節 由抗禦外侮到叛宋降蒙
第五章 結論
後記
史源及參考書目
索引
圖表目次
表一 金戶口、墾田、牛具數表(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
表二 南宋忠義巡社組織表
表三 靖康元年(1126)到紹興十一年(1141)重要義軍歸正領袖及其活動概況表
表四 高、孝年間(1158至1164)重要義軍歸正領袖及其活動概況表
表五 宋寧宗、理宗時期(1206至1234)重要義軍歸正領袖及其活動概況表
圖一 靖康元年至紹興十年(1126至1140)年代可考之義軍活動曲線圖
圖二 寧、理時期(1206至1234)義軍活動曲線圖
圖三 南宋寧宗理宗時期義軍抗金地區圖
北宋末年,徽宗君臣發動聯金滅遼的軍事冒險,企圖聯夷制夷,以收復燕雲故地。然而,經此一役,宋軍的積弱無能充分暴露,招致女真的輕視,金人遂於滅遼後,進而攻宋。承平百餘年的宋朝,軍事和國防輕怠窳敗,驟遭外患,立告土崩瓦解。幸賴各地百姓倡組地方武力,起兵勤王,使北宋遺臣得以擁立康王趙構在江南重建趙氏政權。
南宋時代,金朝統治下的北方百姓,不斷掀起抗金、反金的浪潮。他們或據險抗禦、牽制金兵,紓緩宋廷的壓力,使得東晉以後南北對峙的局面,再度出面;或南下歸正,成為支撐南宋政局、開發東南經濟的重要力量。到後來,這股力量不但敲響了女真王朝的喪鐘,更對晚宋政局發生重大的影響,終於導致趙宋政權的覆亡。民間的抗金行動固然是華北百姓在新政權的統治下,由於意識形態與生活方式的歧異所造成的,進一步分析,則可看出中國人民在傳統夷夏之防的影響下,對異族統治的抗拒心理。這種抗拒,在我國歷史上具有莊嚴與積極的意義。此外,這股勢力興起於宋、金、元興替之際,其活動對這三朝勢力的消長,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其性質的轉變,更是觀察南宋政局發展的重要線索。
本書所討論的,即是女真侵宋、入主中原後,華北漢人抗金、反金的活動。由於立場不同,宋、金對他們的稱呼各異:金人以亂賊目之,宋人則稱之為義軍。當歷史上漢人政權局部被少數民族所取代,中國領土上同時有兩個以上的政權對峙時,以反對異族統治為標榜的漢人反抗活動,實不能以單純的叛亂來看待;同時本書擬由南宋的立場觀察此一問題,所用的資料亦以宋人著作為多,因此採用宋人稱呼:名為義軍。
嚴格說來,義軍是指華北百姓自動組成的抗金團體。他們原是宋的正規軍—禁軍—腐敗後,由民間自行倡組以保衞鄉里的自衞武力。到金人入主中原後,才逐漸發展成反抗壓迫的「叛亂」團體。不過,本書對義軍擬採較廣義的解釋,亦將凡在女真人入侵或金政權建立後,抗金、反金的各種武力,皆稱作義軍;其中包含由官吏私募或民間自組的非正規軍。歸正人在反金的性質與義軍上相同,義軍歸宋後也被視為歸正人,彼此之間並無明顯的界限,故亦列入本書討論範圍。此外,女真人入侵時及金朝末年,華北經濟殘破、政治解體、社會秩序大壞,這時候的民間武裝團體固曾高揭抗金之名,然一旦困於生計,則不免流於剽掠,多所擾民,實兼有義軍與盜賊之性格,但因有抗金事蹟,也視之為義軍。
由於義軍的組成分子複雜,抗金的動機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南宋之後,世人對他們的評價頗為懸殊。南宋時有人認為他們與盜賊無異,明末的張溥譽之為忠臣孝子,而民初的柯劭忞則斥之為乘時徼利之徒。近年來,研究此一問題的學者漸多,但多囿限於某一時期義軍之活動,少數學者更過分強調義軍的民族意識及農民革命之性格,不免失之偏頗。所以客觀而深入的觀察整個南宋時期的義軍活動,仍有其必要。作者不揣譾陋,爰以「南宋時代抗金的義軍」為題,全面探討義軍興起的背景、活動的經過、組織形態與性質、與宋金和戰的關係、宋臣對義軍的態度、宋廷的政策以及義軍變質的原因。
南宋的傳世史料向稱豐富,但筆者所探討的義軍,除少數人外,均無顯赫功業,有關其活動事蹟的記載十分稀少,材料甚為殘缺零落。孝宗以後,這種情形尤為嚴重,往往只能從一鱗半爪的資料中去探討、分析。因此,有關義軍的研究,史料的限制實為一大困難。往往在經過爬梳、整理之後,仍未能完整顯現義軍的全貌,特別是義軍的組織形態方面,更覺荒疏粗略。為了彌補這個缺憾,本書特別列出各期重要義軍、歸正領袖及其活動概況表,附於各章關於義軍的組織與性質之後,俾有助於對義軍活動之了解。
本書敘述的時間,雖以南宋與金對峙時期為主,惟為說明問題的始末,亦上溯至北宋末年,下迄金亡以後。在史料方面,除史書外,大量利用現存南宋及金、元人文集,兼及筆記、金石資料,輔以近人研究之成果。然而史籍浩瀚,掛一漏萬之處在所難免,尚請讀者不吝指正,以待修訂時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