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的經濟面向

NT$550 NT$435

出版日期:2006-01-24
作者:賴建誠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精裝
頁數:408
開數:25開
EAN:9789570829266
系列:中國制度史論叢書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梁啟超的著述非常多,所涵蓋的題材相當寬廣,但有一個面向是至今尚未充分探索的,那就是他的經濟論述。在梁的全集裡,經濟論述所佔的比例不高,只是他議論眾多時事的一環;但他對某些經濟問題曾經下過深入的工夫研究,幣制改革和財政制度尤其是他關懷的重點。梁的文筆犀利活潑,老少咸宜;他所論述的主題,大都具有時事性與政策建議的意涵,很能抓住當時讀者的關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項特性是負面的:環境一變、時間一過,這些問題的意義就隨風而逝(「能動人」但「不能留人」)。一世紀之後重讀梁的經濟論述,得到三個觀感:文筆方面情緒高張,內容方面動人聽聞,手法方面自我矛盾。

貨號: 9570829265 分類: , ,
作者:賴建誠

1952年生,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1982),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1992-3)。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專攻經濟史、經濟思想史。
學術著作:《近代中國的合作經濟運動:1912-1949》(1990, 2008)、Adam Smith Across Nations: Translations and Reception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2000, Oxford UP,主編)、《亞當史密斯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2002)、Braudel’s Historiography Reconsidered(2004)、《梁啟超的經濟面向》(2006)。
半學術性的文集:《年鑑學派管窺》(譯著,1996, 2003)、《重商主義的窘境》(1992)、《綠野仙蹤與中國》(1998)、《西洋經濟史的趣味》(2009)。
翻譯:雷蒙.阿宏(Raymond Aron)《入戲的觀眾》(1987, 1992, 2000, 2006)、西蒙.波娃《波娃的告別:與沙特的對話》(2002, 2006)和《波娃的告別:再見,沙特!》(2002, 2006)。

貨號: 9570829265 分類: , ,

目次

1 綜觀概述

  1 論述表析

  2 研究文獻

  3 綜述與摘要

I 清末民初

2 幣制改革

  1 虛金本位

  2 推行國幣

  3 英雄試劍

  4 結論

  (附論:格里森法則)

3 財稅與預算

  1 晚清狀況

  2 財政改革

  3 預算論衡

  4 實際狀況

  5 財政總長

  6 局限與評價

  (附論:中國的財政學)

4 外債與內債

  1 背景與結構

  2 外債平議

  3 公債政策

  4 回顧省思

5 工商實業

  1 基本態度

  2 美國的托拉斯

6 社會主義與土地國有論

  1 時空環境

  2 社會主義經濟路線

  3 土地國有論

  4 評比與結論

  5 延伸討論

7 散論五則

  1 衰敗驚亂

  2 外資利弊

  3 生計博議

  4 銀行制度

  5 論關稅權

II 古代經濟

8 管子的國家經濟觀

  1 管子評傳

  2 基本立場

  3 獎勵生產

  4 均節消費

  5 調劑分配

  6 財政策

  7 國際經濟政策

  8 綜合評論

  (附論:王荊公)

9 古代幣材

  1 貝幣

  2 龜幣

  3 皮幣

  4 帛布幣

  5 禽畜幣

  6 器具幣

  7 珠玉

  8 結語

10 先秦田制

  1 貢

  2 助

  (附論:助與藉)

  3 徹

  4 「初稅畝」與「用田賦」

  5 孟子的井地方案

  (附論:從井字的根源看井田說)

  6 綜述與結語

11 中西經濟學說史

  1 墨子的經濟見解

  2 西洋經濟思想史評介

12 討論與省思

  1 知識來源

  2 經濟見解

  3 與嚴復對比

參考書目

後記

表格目次

表1-1 梁啟超的經濟論述(依出版年排序)

表1-2 依問題性質分類(共67篇)

表3-1 11省國用款占總支出之百分比:1874-1903

表3-2 歷年歲入預算表:1911-1916

表3-3 歷年歲出預算總表:1911-1916

表3-4 1913-1921年各省派款及解撥情況

表3-5 1913-1925年軍事費和債務費

表4-1 晚清外債的類別與分攤狀況:1853-1911

表7-1 1870-1910年對外貿易值和指數

表7-2 黃金白銀流入流出統計: 1888-1912

表7-3 中國國際收支平衡估計表: 1894-1913

表7-4 國際收支各項的比重(%): 1894-1913

貨號: 9570829265 分類: , ,

後記

梁是中國近代史上既重要又特殊的人物,他多彩多姿的活動,已有好幾本專書研究過了。在學術方面,尤其在思潮與歷史學方面,學者也作過相當的分析。這些眾多的文獻,在本書所附的參考書目中只提到其中的幾項,還有許多單篇的論文不擬備載,但也都容易查閱。雖然研究梁的文獻已多,他的經濟論述也多少被解說過,但多半是收在通史著作內的一章,或屬於單篇短文,一直還沒有一本專書對這個面向作有系統的探討(詳見第1章第2節)。
我在1987年左右就看到了這個空檔,但手邊一直都有未處理完的題材。時間拖得愈久,對這個題材的愧疚感就愈強,對它的期望也就持續地升高。十年之後,在1997年8月初,終於鐵下心來開始翻閱過去累積的資料和文獻,系統地閱讀梁的經濟論述,以及與梁相關的書刊。經過半年多的摸索,逐漸理出可以分析的主題,興致高了起來。我先試寫最不複雜的「經濟學說史」(現在的第2章附論、第3章附論、第11章第2節),看來還算簡潔,也提出一些論點來和梁辯駁。
但寫了此章之後,就開始感覺到:梁的思路敏捷,見聞廣博,很能抓住要點,尤其擅長以簡潔有力的方式,把基本訊息有效地傳達給讀者;這是他的手法也是他的目的,做得很成功。在將近一世紀之後重讀,還是能感受到他的文筆力量,但與經濟學理相關的部分,我並沒有同樣的感受。梁不是專業的經濟學者,當然不能用這個角度來期盼他。他寫這些文章的目的,是為現實問題而作,根本沒想到後來會有經濟學界的人,拿他的這些舊文章來當作一回事,甚至還為此作了有系統的析述。
之後,又隔了一陣子,寫出梁和《民報》之間對社會主義和土地國有論問題的爭辯(本書第6章)。這是較思想性的題材,雙方爭辯得很激烈,但文字冗長反覆。我把這個複雜的爭辯簡化,對比雙方的立場與論點,然後加上我的評論,寫得還算清晰條理,自己也還滿意,也因而稍微恢復了繼續寫這本書的信心。
再過一陣子,進入幣制改革這個大題材(第2章)。我對清末民初中國應採銀本位或虛金本位的問題,正好作過一些研究,對當時飽受爭議的虛金本位制稍有心得。我對虛金制的理解,相當有助於剖析梁的動機與論點,也有助於看出他在認知上的不足與邏輯上的缺陷。這個題材可能是本書中我最能和他對話的部分,寫得最有把握,也很能理解他擔任幣制局總裁和財政總長時的急切心情,更能欣賞他在任內的一些積極作為。
這種暢快的感覺可惜不再出現。我每隔一陣子就再寫一章,雖然還能感受到他的熱意與沈痛,但總覺得他真正的激切與關懷,或甚至願意和魔鬼對決的題材,還是上述3項:主張幣制改革(採虛金本位)、反對社會主義、反對土地國有論。至於其他的題材,例如外債和公債問題或財政改革問題,我認為都沒有讓他激到青筋赤眼的程度。如果主角的心境確實如此,如果我還算是合格的詮釋者,那麼我就會說:第2和第6章是較精采的部分,因為它們有話要說,有強烈的動機要駁倒對手,激切之情躍然紙上。
原初的構想是寫到第7章再加上總結,把範圍限在清末民初的時空背景內。但有人提醒我說,梁在《先秦政治思想史》(1922)內,也牽涉到一些古代經濟的事情,不應該迴避掉。雖然我早已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因為對先秦史所知有限,而且梁對古代經濟的文字,在他的論述中比例不高,所以我對此事就有點駝鳥心態。拖到2000年10月,那時前7章的稿子已經修訂兩次,其中的第2章、第5章第2節、第11章第2節已在刊物上發表了。再思之後,我只好重新擬定如何撰寫古代經濟的部分,也就是第8、9、10章,以及第11章第1節。李怡嚴教授(清華大學物理系退休)對中國古代史相當熟習,承他相助解決了第9、10兩章,我才忐忑地把古代經濟這幾章完成(2001年7月)。
從1997年8月起算,歷經堪稱艱辛的4年(以及健康上的憂擾),才完成全書的初步形體,到了2002年1月才整理出完整的書稿,與聯經出版公司簽約。之後又有漫長的再修正、在聯經排隊等待、終於進入編輯校對,現在終於要面世了。我寫這本書時的年齡,已比梁寫作這些經濟論述時的年紀還高;在時代上,我幾乎晚了他1個世紀;我是專業的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研究者,而梁卻未受任何正式的經濟學教育。在這3項差距下,我應該有條件把他的想法解說得清楚、析述得明白、評論得中肯,這3點我大概做得還算合格。
可是我的內心滿足感並不深,因為梁的經濟論述有幾項特色:(1)現實的問題性很強,是符合時代的急迫性問題。(2)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項特性是負面的:環境一變、時間一過,這些問題的意義就隨風而逝。(3)幾乎只要以目前的知識,加上一些文獻的查閱對照,稍用精神寫出條理清晰的解說與評論,大概就可以完成解說者、析述者、評論者這3項自我設定的任務。這不是心智密集度很高的工作。相對地,《亞當史密斯與嚴復》這個題材,不論在知性上、深度上、廣度上、想像空間上,都比梁的經濟面向困難許多,此中原因已在本書的最後1節析述了。
從不同的學門切入來研究梁的不同面向,是學界歷久不衰的興趣,前賢的研究成果相當有助於我跑完自己的這一棒。這當然並不表示梁的經濟論述已經探究完畢,因為每位探索者都可以在高度上和深度上不斷地翻新,而我就在此交棒了。

貨號: 9570829265 分類: , ,

1
綜觀概述

梁啟超的著述非常多,所涵蓋的題材也相當寬廣;研究梁氏的相關著作,從民國初年到現在一直沒斷過,但有一個面向是至今尚未充分探索的,那就是他的經濟論述。原因很簡單:文史學界的研究者,對這個面向有專業上的隔閡,而經濟學家投入思想史研究的人很少,就算是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界,對這個題材的研究也還不夠深入。本章第1節析述梁所發表過的經濟論述,我用兩個表格來呈現:表1-1是依這67篇文章發表的時間順序排列,說明它們在《飲冰室合集》內的位置,以及各篇的主旨大要;表1-2把這些文章依題材分成7類主題,用以彰顯梁對這7個題材的注重程度。第2節解說與梁啟超研究相關的文獻,以及目前學界對梁的經濟論述,有哪些研究成果可以參閱。第3節說明本書的寫作方法,並摘述各章的主要結構與內容。

1論述表析
北京中華書局在1989年重印《飲冰室合集》,內分文集(5冊,文集1-45)和專輯(7冊,專輯1-104);文集以單篇文章為主,專輯以小冊子、小著、專題研究為主。這套《合集》原先是由林志鈞在1932年編輯的,並沒有包括梁的所有著作,例如廣東省中山圖書館特藏部在1983年出版的《館藏康有為、梁啟超資料目錄》頁124-7中,就有一些文章未收到《合集》內;李國俊編的《梁啟超著述繫年》也指出這個現象(尤以頁14-7的說明最詳細)。大體而言,這套《合集》已收錄梁的主要經濟論述和觀點。
這套《合集》在1989年重印10年之後,北京出版社以此為底本,由張品興主編重新編排為10冊,內有21卷共6,303頁,稱為《梁啟超全集》(1999)。依據「編輯說明」,這套新《全集》是以「文章(著作)為主,按年代為序,重新編輯而成,…」。新添增的部分,「還搜集了梁啟超的大量書信,分編為社交書信、家書兩卷,補入本書。但梁氏書信數量浩大,遺漏仍在所難免。」此外,「本書將原文的句讀,一律改為現在通行的新式標點。」從讀者的觀點來看,各卷的目次編排有個優點,就是把梁的長篇幅文章和書本型的著作,都標出章節的目次與頁碼,可一目了然其內容與相對應的位置。但目錄的排版有3個缺點:(1)體例不一,除了頁12, 13, 18, 23之外,都未標明各篇發表的年代,若有年代就方便明確多了。(2)各篇文章和各本專著之間,在目次上沒有明顯的區隔;其實只要空一行或用粗體字區別,就可以避免此項困擾。(3)編排上也未必都以年代為準,例如第11卷是「墨子學案」,其中的《子墨子學說》是1904年所作,《墨經校釋》是1920年,兩者間隔甚久,卻放在同一卷內。此外,有好幾篇文章的年代錯誤,或前後年序顛倒編排。另有一項建議:梁各篇文章的原發表刊物,學界大致已查明,若能在目錄或在文章的首頁注明,對讀者也是一大服務。
夏曉虹 (2004)〈十年一劍:《飲冰室合集集外文》序〉(網路版),詳細說明她如何以10年時間,蒐集《飲冰室合集》所遺漏的文章。《飲冰室合集集外文》約40萬字,即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3年10月13-16日,在天津召開「紀念梁啟超誕辰130周年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天津古籍出版社在會議時,發布出版《梁啟超全集》的計劃。依照新聞稿的內容,這項《全集》預計有30卷,共約1千4百萬字,涵蓋的內容分9大類:政論、學術著作、演講談話、函電、小說、詩詞、譯文、序跋、未刊稿。新聞發布會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向海內外廣泛征集散失的稿件、文本、信札、照片;至於《全集》的出版時間則尚未確定,有人說3、5年之後,也有人說約需10年。
我對梁的經濟論述研究,遠在《全集》出版之前,所引用的頁碼也都以《合集》為據;這個版本雖然較舊,但還是大多數人最熟悉,也最被廣泛引用的底本。
我把《合集》內和經濟相關的文獻整理成表1-1和表1-2。表1-1列舉這些文章的出處、頁碼和大要,但沒指出各篇原載刊物的名稱與卷別,一方面是因為這麼做的必要性不高,二方面是有此需要的人,在李國俊編的《梁啟超著述繫年》內,都可以依年序查索到相關的資訊。從表1-1可以看到,梁第一篇論經濟問題的文章是在1896年(24歲)發表的,最後一篇是1926年(54歲,逝前3年)。這67篇文章發表的時間,較集中的是在1904年(32歲)和1915年(43歲,卸任幣制局總裁後翌年)之間。在一年當中寫最多篇的是1910年(38歲),共計27篇(表1-1的18-44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對哪些題材最關切?從表1-2可以看出前三者是幣制改革問題(19篇)、財稅與預算問題(17篇)、內外債問題(12篇)。這兩個表內有幾項細節需要說明。

表1-1 梁啟超的經濟論述(依出版年排序)
說明:
(1) 所據的版本是北京中華書局 (1989) 重印的《飲冰室合集》,內收文集5冊 (1-45) 和專輯7冊 (1-104)。
(2) 「文集/頁碼」欄內的 1:83-9 (7) 表示此文收在《文集1》的第83到89頁,括弧內的數字 (7) 表示此文共有7頁。
(3) 本表第5, 11, 14, 15, 68, 69等6項未收在《文集》內,詳見表內和第1節的解說。
序號 文集/頁碼 文章名稱(出版年份) 內容與性質
1 1:83-9 (7) 論金銀漲落 (1896) 此文是〈變法通議〉內的一節。1880年代列強改採金本位後,因中國仍採銀本位,受金貴銀賤之影響甚鉅。此文論中國採銀本位未必全然無利。
2 1:103-4 (2) 論加稅 (1896) 晚清各項賠款甚重,列強議將海關稅率由5%改為10%,此文譏諷清廷竟以關稅自主權讓與外國。
3 2:35-46 (12) 《史記‧貨殖列傳》今義 (1897) 晚清西方商業凌入,而〈貨殖列傳〉內含前哲精意,千年湮沒可惜,作今義以提醒國人重商。
4 2:59-61 (3) 續譯《列國歲計政要》敘 (1897) 歐美諸國皆有預算制,可由此書對比諸國政經狀況,建議中國亦應採此預算制度。
5 《飲冰室專輯》4:80-96 (17) 論生利分利 (1902) 這是〈新民說〉內的第14節,分析一國之內有哪些階層是生利者,哪些是分利者,並估算中國人口內有多少分利者與生利者。
6 8:1-59 (59) 中國改革財政私案 (1902,但手稿署為1909年) 提議改革財政結構之方案,內分十項正文和兩項附錄,從田賦到公債到財務行政諸項。
7 12:1-61 (61) 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 (1902),附論:進出正負差之原理及其關於中國國計之影響。 據英人Ingram、意人Cossa、日人井上辰九郎的經濟思想史著作整理摘述。附論以統計表格析述近年中國貿易的順逆差狀況。
8 14:33-61 (29) 廿世紀之巨靈托辣斯 (1903) 介紹托拉斯(企業集團)的意義、沿革、利弊、與帝國主義之關係,建議中國工商業倣此建立大型工商大集團,才能在世界上競爭。
9 16:61-98 (38) 外資輸入問題 (1904) 析述列強資金輸入中國的性質、業務別、影響,以及中國可試行之對策。
10 16:98-124 (27) 中國貨幣問題 (1904) 1904年美國Jenks教授提議中國採虛金本位,本文摘述此項提議的大綱,並評述其中各項議題之優劣與可行性。
11 《飲冰室專輯》25:1-40 (40) 中國國債史 (1904) 1904年12月出版的小冊子,上海廣智書局出版。析述中國在1878-1902年間的各項外債狀況,並提出未來償還的計劃與本息數額。
12 18:1-55 (55) 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 (1906) 從財政與經濟兩角度駁《民報》主張的土地國有論之可行性。
13 19:68-76 (9) 關稅權問題 (1906) 清政府宣佈將各海關的華洋人員統歸戶部和外務部管理。梁以此事未先商議,突然宣佈,必引反彈,果然。
14 《新民叢報》第85號:35-49 (15) 中日改約問題與最惠國條款 (1906) 馬關和約十年後,中日雙方可提議改約,梁建議從最惠國條款著手較易有成效。
15 《新民叢報》第86號:73-9 (7) 中日改約問題與協定稅率 (1906) 反對清政府派使與日本就稅率問題重議,以其成功機會小且易反遭日方嘲譏。
16 20:81-4 (4) 論各國干涉中國財政之動機 (1909) 中國因各項賠款未償,列強擬於海牙會議商擬派員監督中國財政,而作此文。
17 20:58-72 (15) 中國古代幣材考 (1910) 從幣材演化的觀點,認為中國貨幣從貝類進步到珠玉到銅銀,現在應進入以金為幣材的金本位,才能符合世界潮流。
18 21:1-10 (10) 發行公債整理官鈔推行國幣說帖 (1910) 中國幣制混亂幣值不穩,不利工商經濟發展,且缺金融體系,故有此議(共有九項要點並附十項詳細說明)。
19 21:10-13 (4) 論國民宜亟求財政常識 (1910) 清末財政問題嚴重,此文呼籲全國上下注意財政概念,建立財政行政體系。
20 21:13-23 (11) 各省濫鑄銅元小史 (1910) 清末國際銀價下跌,銅元升值,各省競鑄謀利,造成銅元泛濫、物價高漲。本文析述此事之因果與各省情況的嚴重性。
21 21:23-40 (18) 論中國國民生計之危機 (1910) 列舉多項統計數字,激論中國經濟的諸項結構性問題。
22 21:40-54 (15) 公債政策之先決問題 (1910) 政府屢募國內公債皆敗,本文析述籌借公債應具備之條件與配合機構。
23 21:54-7 (4) 地方財政先決問題 (1910) 倡議地方政府應注重財政收支與自主權限。
24 21:57-60 (4) 論地方稅與國稅之關係 (1910) 政府議行地方自治,此文論地方稅與國稅之間的權責與依存關係。
25 21:60-70 (11) 國民籌還國債問題 (1910) 宣統二年有籌還國債會之議,此文析述此舉之弊以及為何終必不可行。
26 21:70-8 (9) 再論籌還國債會 (1910) 續論同一主題,提供進一步統計數字,確切論及技術細節。
27 21:78-93 (16) 償還國債意見書 (1910) 再提供詳細償還本息的統計數字,說明各項款源與支付項目。
28 21:93-106 (14) 論直隸湖北安徽之地方公債 (1910) 析論此三地募行公債的經過、成績、條件和失敗原因,詳論何以此舉將使百姓更困苦。
29 21:106-10 (5) 論幣制頒定之遲速繫國家之存亡 (1910) 論說中國幣制紊亂的狀況與不便,促政府速頒統一幣制,以免經濟崩潰。
30 21:110-3 (4) 格里森貨幣原則說略 (1910) 介紹 Gresham 法則(劣幣驅逐良幣),意指各省濫鑄銅元的後果,正是此法則的體現。
31 21:113-22 (10) 敬告國中之談實業者 (1910) 論中國欲發展實業,必先發展股份公司。然而中國之相關法律、民眾之責任心、相關的財政金融機構皆尚不健全。
32 22:1-29 (29) 幣制條議 (1910) 論中國何以應當速頒統一幣制;論採銀本位時,各式銀幣之重量以何者為適;論中國應採虛金本位,說明其施行辦法。
33 22:29-40 (12) 節省政費問題 (1910) 倡議以「必要政費」為基準,節省各級政府的各項行政費用。
34 22:41-94 (54) 外債平議 (1910) 析論外債之性質與功用、各項技術問題,以及何以中國不宜舉外債。
35 25上:26-35 (10) 讀農工商部籌借勸業富籤公債摺書後 (1910) 批評此項公債辦法之不當,兩個月之後果然奉諭旨緩辦。
36 25上:67-70 (4) 讀度支部奏報各省財政摺書後 (1910) 列表解說各省歲入歲出數額,驚其幣制之錯亂,並預言國庫即將破產。
37 25上:70-4 (5) 讀度支部奏定試辦豫算大概情形摺及冊式書後 (1910) 肯定編列此預算冊之功能,提出不同的建議(此文未完稿)。
38 25上:93-7 (5) 米禁危言 (1910) 各省禁米出境,此文析述此事之因果與利弊,並建議解禁。
39 25上:97-106 (10) 讀幣制則例及度支部籌辦諸摺書後 (1910) 略述此則例內容,討論其中各項問題,分析如何處理舊錢幣。
40 25上:140-3 (4) 中國最近市面恐慌之原因 (1910) 從資本不足、企業不健全、銀行制度未行、幣制紊亂、官吏不法等角度分析其原因。
41 25上:153-7 (5) 評一萬萬圓之新外債 (1910) 從政治、法律、外交等角度,批評向美國貸此款之不恰當性(〈時事雜感〉(1911), 27:58-63內有一頁再評此事)。
42 25上:158-61 (4) 亙古未聞之豫算案 (1910) 批評資政院審查通過的預算案為「四不像」,最多只能算是決算案,因為連最簡單的收支平衡形式都未具備。
43 25上:177-9 (3) 銀價之將來 (1910) 預測銀價將續跌,中國應採虛金本位以應對。此文是〈將來百論〉內的第三節。
44 25上:189-90 (2) 新外債之未來 (1910) 續評一萬萬圓外債將來可能的發展,此文是〈將來百論〉內的第十節。
45 25下:28-31 (4) 為籌製宣統四年預算案事敬告部臣及疆吏 (1911) 批評此預算書「內容鹵莽滅裂」,提出五項建言,以免「貽薄海內外以笑柄」。
46 25下:31-4 (4) 論政府違法借債之罪〔原題:論政府違法借債委過君上之罪〕(1911) 批評清廷未經正當程序,私自向外舉債。
47 27:71-7 (7) 國民破產之噩兆 (1911) 表列近五年來各地發生的經濟危機,析述原因與救濟方法。
48 27:77-80 (4) 利用外資與消費外資之辨 (1911) 政府在數旬間驟借二萬萬外款,恐此款不旋踵而燼,故強調利用外資與消費外資之區別。
49 28:3-12 (10) 吾黨對於不換紙幣之意見 (1912) 不兌換紙幣信用不佳,只能作為救急之策,在中國尚難實行。若強欲施行,弊且立見。
50 29:25-30 (6) 蒞北京商會歡迎會演說辭 (1912) 從日本返國後,商界感於梁對工商業之重視,特邀作此講演,內容屬於泛論性質。
51 29:30-2 (3) 蒞北京公民會八旗生計會聯合歡迎會演說辭 (1912) 民國建立後,八旗滿人對前途不安,知梁對滿人同情,邀其演說。
52 29:34-8 (5) 蒞山西票商歡迎會演講辭 (1912) 強調金融業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勉票商因應時勢改革金融體系。
53 29:51-82 (32) 治標財政策 (1912) 從歲出歲入兩方面,以統計數字析述新民國的中央政府機構、外交、內務、教育、國防等諸費用的結構。
54 29:109-19 (11) 政府大政方針宣言書 (1913) 入熊希齡內閣任司法總長時,所代擬的施政方向,內涉及財政經濟的細節頗多。
55 30:5-7 (3) 軍費問題答客難 (1913) 回答各界對上文內軍費問題的質疑。
56 31:14-7 (4) 上總統書:財政問題 (1914) 司法總長任內向袁世凱建議發行公債。
57 32:1-8 (8) 幣制條例理由書 (1914) 任幣制局總裁後,從向外借款、銀本位問題、新幣的成色、鑄幣費、新舊幣併行等角度,向外界解說此條例的用意(李猶龍筆述)。
58 32:8-12 (5) 銀行制度之建設 (1914) 說明銀行制度與幣制改革成功的關係,尤其著重於解說中央銀行的功能。
59 32:12-26 (15) 整理濫發紙幣與利用公債 (1914) 各省濫發紙幣,幣值大跌。此文提議發行公債以整理紙幣。
60 32:26-31 (5) 擬發行國幣匯兌券說帖。附:草案、施行細則、運用規則 (1914) 在幣制局總裁任內,擬議發行國幣匯兌券一萬萬元,希能拯救當前財政之艱危,又可樹將來幣制之基礎。
61 32:37-66 (30) 余之幣制金融政策 (1915) 御任幣制局總裁後,以詳細表格和曲線圖,析述中國幣制的結構性缺陷。
62 33:90-4 (5) 論中國財政學不發達之原因及古代財政學說之一斑 (1915) 以六項理由析述不發達之因,之後簡述中國歷代的財政學說,謂自秦漢以後,斯學中絕,惟《鹽鐵論》而已。
63 34:19-24 (5) 擴充滇富銀行以救國利商議 (1916) 此銀行創立數載,信用佳、官股足、成立較易,他日政府規復全國領土後,可易名改組。這是在反袁世凱運動時的議論。
64 37:28-34 (7) 市民與銀行 (1921) 在天津南開大學的演講,談中(央)交(通)兩銀行擠兌的問題。
65 37:34-41 (8) 續論市民與銀行 (1921) 續同一題材,在北京朝陽大學經濟研究會講演。
66 43:87-103 (17) 國產之保護及獎勵 (1925) 講演稿,綜論國民經濟與產業的諸項問題,並提出對策建議。
67 43:11-7 (7) 民國初年之幣制改革 (1926) 在清華大學經濟系講演(孫碧奇筆記),回顧在民國三年與六年兩次入閣推動幣制改革的經驗。
68 《國風報》5:15-9 (5) ; 6:9-23 (15) 改鹽法議 (1910) 此文未收入《文集》內,因為大要已收入上述第6項〈中國改革財政私案〉內的第二節「整頓鹽課之法」,但仍有一些段落(數頁)未收入。
69 《民國經世文編》財政(一):31-54 (25) 財政問題商榷書 (1910-2) 綜述他對銀行、貨幣、外債、內債諸問題的見解,內容已多另外發表在相關的文章內。因多重複,故未收入《文集》內。

表1-2 依問題性質分類(共67篇)
本書章別 問題分類 在表1內的序號
2, 9 幣制改革(19篇) 1, 10, 17, 18, 20, 29, 32, 39, 43, 49, 57, 58, 59, 60, 61, 63, 64, 65, 67.
3 財稅與預算(17篇) 2, 4, 6, 13, 14, 15, 16, 19, 23, 24, 33, 36, 37, 42, 45, 53, 55.
4 外債與內債(12篇) 11, 22, 25, 26, 27, 28, 34, 35, 41, 44, 46, 56.
5 工商實業(5篇) 3, 8, 31, 50, 52.
6 社會主義與土地國有論(1篇) 12.
7 國家經濟(10篇) 5, 9, 21, 38, 40, 47, 48, 51, 54, 66.
11 經濟學說史(3篇) 7, 30, 62.

(1)第68和69兩篇未收入《合集》,是因為它們的主要內容已經在其他文章中表達過了,所以表1-1和表1-2內的統計,都以67篇來計算。第5、11兩篇不是收在《文集》內,而是印在《專輯》內,可以算成單獨的兩篇。同樣地,14、15兩篇也未收入《文集》內,但因為內容未在其他文章內重複過,所以也就算成兩篇單獨的文章。
(2)這67篇經濟論述有長有短,有大論說文也有應酬式的講演稿(如50-52,64-66),各篇的重要性不一。所以表1-2雖以篇數來表達,但須先理解這一點。
(3)有一篇長文〈雜答某報〉並未收入《合集》內。此文原刊在《新民叢報》第84-86號(1906年8月-9月)3期連載,內容分5節,其中與經濟問題相干的只有第5節「社會革命果為今日中國所必要乎?」,內容是反對孫文和《民報》的社會主義經濟路線。李國俊 (1986:15) 也證實這篇重要的文章在《合集》內漏收了。我在表1-1內很難替這篇文章找到一個適當的位置,所以只好暫時捨去,而在此另外說明。
(4)同樣地,《新民叢報》第90-92號有一篇長文〈再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此文的前兩節已收入《文集》18:1-54(見表1-1的第12項),但第3節卻漏收了。
(5)梁屢次提到他寫了一本百萬言的書稿《財政原論》,但查遍各項文獻都未能確知此稿下落,所以在表1-1內就無法列舉。
(6)從表1-1的第3項說明可以看到,梁的經濟論述除了6篇之外,都已收在《文集》

貨號: 9570829265 分類: , ,

1
綜觀概述

梁啟超的著述非常多,所涵蓋的題材也相當寬廣;研究梁氏的相關著作,從民國初年到現在一直沒斷過,但有一個面向是至今尚未充分探索的,那就是他的經濟論述。原因很簡單:文史學界的研究者,對這個面向有專業上的隔閡,而經濟學家投入思想史研究的人很少,就算是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界,對這個題材的研究也還不夠深入。本章第1節析述梁所發表過的經濟論述,我用兩個表格來呈現:表1-1是依這67篇文章發表的時間順序排列,說明它們在《飲冰室合集》內的位置,以及各篇的主旨大要;表1-2把這些文章依題材分成7類主題,用以彰顯梁對這7個題材的注重程度。第2節解說與梁啟超研究相關的文獻,以及目前學界對梁的經濟論述,有哪些研究成果可以參閱。第3節說明本書的寫作方法,並摘述各章的主要結構與內容。

1論述表析
北京中華書局在1989年重印《飲冰室合集》,內分文集(5冊,文集1-45)和專輯(7冊,專輯1-104);文集以單篇文章為主,專輯以小冊子、小著、專題研究為主。這套《合集》原先是由林志鈞在1932年編輯的,並沒有包括梁的所有著作,例如廣東省中山圖書館特藏部在1983年出版的《館藏康有為、梁啟超資料目錄》頁124-7中,就有一些文章未收到《合集》內;李國俊編的《梁啟超著述繫年》也指出這個現象(尤以頁14-7的說明最詳細)。大體而言,這套《合集》已收錄梁的主要經濟論述和觀點。
這套《合集》在1989年重印10年之後,北京出版社以此為底本,由張品興主編重新編排為10冊,內有21卷共6,303頁,稱為《梁啟超全集》(1999)。依據「編輯說明」,這套新《全集》是以「文章(著作)為主,按年代為序,重新編輯而成,…」。新添增的部分,「還搜集了梁啟超的大量書信,分編為社交書信、家書兩卷,補入本書。但梁氏書信數量浩大,遺漏仍在所難免。」此外,「本書將原文的句讀,一律改為現在通行的新式標點。」從讀者的觀點來看,各卷的目次編排有個優點,就是把梁的長篇幅文章和書本型的著作,都標出章節的目次與頁碼,可一目了然其內容與相對應的位置。但目錄的排版有3個缺點:(1)體例不一,除了頁12, 13, 18, 23之外,都未標明各篇發表的年代,若有年代就方便明確多了。(2)各篇文章和各本專著之間,在目次上沒有明顯的區隔;其實只要空一行或用粗體字區別,就可以避免此項困擾。(3)編排上也未必都以年代為準,例如第11卷是「墨子學案」,其中的《子墨子學說》是1904年所作,《墨經校釋》是1920年,兩者間隔甚久,卻放在同一卷內。此外,有好幾篇文章的年代錯誤,或前後年序顛倒編排。另有一項建議:梁各篇文章的原發表刊物,學界大致已查明,若能在目錄或在文章的首頁注明,對讀者也是一大服務。
夏曉虹 (2004)〈十年一劍:《飲冰室合集集外文》序〉(網路版),詳細說明她如何以10年時間,蒐集《飲冰室合集》所遺漏的文章。《飲冰室合集集外文》約40萬字,即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3年10月13-16日,在天津召開「紀念梁啟超誕辰130周年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天津古籍出版社在會議時,發布出版《梁啟超全集》的計劃。依照新聞稿的內容,這項《全集》預計有30卷,共約1千4百萬字,涵蓋的內容分9大類:政論、學術著作、演講談話、函電、小說、詩詞、譯文、序跋、未刊稿。新聞發布會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向海內外廣泛征集散失的稿件、文本、信札、照片;至於《全集》的出版時間則尚未確定,有人說3、5年之後,也有人說約需10年。
我對梁的經濟論述研究,遠在《全集》出版之前,所引用的頁碼也都以《合集》為據;這個版本雖然較舊,但還是大多數人最熟悉,也最被廣泛引用的底本。
我把《合集》內和經濟相關的文獻整理成表1-1和表1-2。表1-1列舉這些文章的出處、頁碼和大要,但沒指出各篇原載刊物的名稱與卷別,一方面是因為這麼做的必要性不高,二方面是有此需要的人,在李國俊編的《梁啟超著述繫年》內,都可以依年序查索到相關的資訊。從表1-1可以看到,梁第一篇論經濟問題的文章是在1896年(24歲)發表的,最後一篇是1926年(54歲,逝前3年)。這67篇文章發表的時間,較集中的是在1904年(32歲)和1915年(43歲,卸任幣制局總裁後翌年)之間。在一年當中寫最多篇的是1910年(38歲),共計27篇(表1-1的18-44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對哪些題材最關切?從表1-2可以看出前三者是幣制改革問題(19篇)、財稅與預算問題(17篇)、內外債問題(12篇)。這兩個表內有幾項細節需要說明。

表1-1 梁啟超的經濟論述(依出版年排序)
說明:
(1) 所據的版本是北京中華書局 (1989) 重印的《飲冰室合集》,內收文集5冊 (1-45) 和專輯7冊 (1-104)。
(2) 「文集/頁碼」欄內的 1:83-9 (7) 表示此文收在《文集1》的第83到89頁,括弧內的數字 (7) 表示此文共有7頁。
(3) 本表第5, 11, 14, 15, 68, 69等6項未收在《文集》內,詳見表內和第1節的解說。
序號 文集/頁碼 文章名稱(出版年份) 內容與性質
1 1:83-9 (7) 論金銀漲落 (1896) 此文是〈變法通議〉內的一節。1880年代列強改採金本位後,因中國仍採銀本位,受金貴銀賤之影響甚鉅。此文論中國採銀本位未必全然無利。
2 1:103-4 (2) 論加稅 (1896) 晚清各項賠款甚重,列強議將海關稅率由5%改為10%,此文譏諷清廷竟以關稅自主權讓與外國。
3 2:35-46 (12) 《史記‧貨殖列傳》今義 (1897) 晚清西方商業凌入,而〈貨殖列傳〉內含前哲精意,千年湮沒可惜,作今義以提醒國人重商。
4 2:59-61 (3) 續譯《列國歲計政要》敘 (1897) 歐美諸國皆有預算制,可由此書對比諸國政經狀況,建議中國亦應採此預算制度。
5 《飲冰室專輯》4:80-96 (17) 論生利分利 (1902) 這是〈新民說〉內的第14節,分析一國之內有哪些階層是生利者,哪些是分利者,並估算中國人口內有多少分利者與生利者。
6 8:1-59 (59) 中國改革財政私案 (1902,但手稿署為1909年) 提議改革財政結構之方案,內分十項正文和兩項附錄,從田賦到公債到財務行政諸項。
7 12:1-61 (61) 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 (1902),附論:進出正負差之原理及其關於中國國計之影響。 據英人Ingram、意人Cossa、日人井上辰九郎的經濟思想史著作整理摘述。附論以統計表格析述近年中國貿易的順逆差狀況。
8 14:33-61 (29) 廿世紀之巨靈托辣斯 (1903) 介紹托拉斯(企業集團)的意義、沿革、利弊、與帝國主義之關係,建議中國工商業倣此建立大型工商大集團,才能在世界上競爭。
9 16:61-98 (38) 外資輸入問題 (1904) 析述列強資金輸入中國的性質、業務別、影響,以及中國可試行之對策。
10 16:98-124 (27) 中國貨幣問題 (1904) 1904年美國Jenks教授提議中國採虛金本位,本文摘述此項提議的大綱,並評述其中各項議題之優劣與可行性。
11 《飲冰室專輯》25:1-40 (40) 中國國債史 (1904) 1904年12月出版的小冊子,上海廣智書局出版。析述中國在1878-1902年間的各項外債狀況,並提出未來償還的計劃與本息數額。
12 18:1-55 (55) 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 (1906) 從財政與經濟兩角度駁《民報》主張的土地國有論之可行性。
13 19:68-76 (9) 關稅權問題 (1906) 清政府宣佈將各海關的華洋人員統歸戶部和外務部管理。梁以此事未先商議,突然宣佈,必引反彈,果然。
14 《新民叢報》第85號:35-49 (15) 中日改約問題與最惠國條款 (1906) 馬關和約十年後,中日雙方可提議改約,梁建議從最惠國條款著手較易有成效。
15 《新民叢報》第86號:73-9 (7) 中日改約問題與協定稅率 (1906) 反對清政府派使與日本就稅率問題重議,以其成功機會小且易反遭日方嘲譏。
16 20:81-4 (4) 論各國干涉中國財政之動機 (1909) 中國因各項賠款未償,列強擬於海牙會議商擬派員監督中國財政,而作此文。
17 20:58-72 (15) 中國古代幣材考 (1910) 從幣材演化的觀點,認為中國貨幣從貝類進步到珠玉到銅銀,現在應進入以金為幣材的金本位,才能符合世界潮流。
18 21:1-10 (10) 發行公債整理官鈔推行國幣說帖 (1910) 中國幣制混亂幣值不穩,不利工商經濟發展,且缺金融體系,故有此議(共有九項要點並附十項詳細說明)。
19 21:10-13 (4) 論國民宜亟求財政常識 (1910) 清末財政問題嚴重,此文呼籲全國上下注意財政概念,建立財政行政體系。
20 21:13-23 (11) 各省濫鑄銅元小史 (1910) 清末國際銀價下跌,銅元升值,各省競鑄謀利,造成銅元泛濫、物價高漲。本文析述此事之因果與各省情況的嚴重性。
21 21:23-40 (18) 論中國國民生計之危機 (1910) 列舉多項統計數字,激論中國經濟的諸項結構性問題。
22 21:40-54 (15) 公債政策之先決問題 (1910) 政府屢募國內公債皆敗,本文析述籌借公債應具備之條件與配合機構。
23 21:54-7 (4) 地方財政先決問題 (1910) 倡議地方政府應注重財政收支與自主權限。
24 21:57-60 (4) 論地方稅與國稅之關係 (1910) 政府議行地方自治,此文論地方稅與國稅之間的權責與依存關係。
25 21:60-70 (11) 國民籌還國債問題 (1910) 宣統二年有籌還國債會之議,此文析述此舉之弊以及為何終必不可行。
26 21:70-8 (9) 再論籌還國債會 (1910) 續論同一主題,提供進一步統計數字,確切論及技術細節。
27 21:78-93 (16) 償還國債意見書 (1910) 再提供詳細償還本息的統計數字,說明各項款源與支付項目。
28 21:93-106 (14) 論直隸湖北安徽之地方公債 (1910) 析論此三地募行公債的經過、成績、條件和失敗原因,詳論何以此舉將使百姓更困苦。
29 21:106-10 (5) 論幣制頒定之遲速繫國家之存亡 (1910) 論說中國幣制紊亂的狀況與不便,促政府速頒統一幣制,以免經濟崩潰。
30 21:110-3 (4) 格里森貨幣原則說略 (1910) 介紹 Gresham 法則(劣幣驅逐良幣),意指各省濫鑄銅元的後果,正是此法則的體現。
31 21:113-22 (10) 敬告國中之談實業者 (1910) 論中國欲發展實業,必先發展股份公司。然而中國之相關法律、民眾之責任心、相關的財政金融機構皆尚不健全。
32 22:1-29 (29) 幣制條議 (1910) 論中國何以應當速頒統一幣制;論採銀本位時,各式銀幣之重量以何者為適;論中國應採虛金本位,說明其施行辦法。
33 22:29-40 (12) 節省政費問題 (1910) 倡議以「必要政費」為基準,節省各級政府的各項行政費用。
34 22:41-94 (54) 外債平議 (1910) 析論外債之性質與功用、各項技術問題,以及何以中國不宜舉外債。
35 25上:26-35 (10) 讀農工商部籌借勸業富籤公債摺書後 (1910) 批評此項公債辦法之不當,兩個月之後果然奉諭旨緩辦。
36 25上:67-70 (4) 讀度支部奏報各省財政摺書後 (1910) 列表解說各省歲入歲出數額,驚其幣制之錯亂,並預言國庫即將破產。
37 25上:70-4 (5) 讀度支部奏定試辦豫算大概情形摺及冊式書後 (1910) 肯定編列此預算冊之功能,提出不同的建議(此文未完稿)。
38 25上:93-7 (5) 米禁危言 (1910) 各省禁米出境,此文析述此事之因果與利弊,並建議解禁。
39 25上:97-106 (10) 讀幣制則例及度支部籌辦諸摺書後 (1910) 略述此則例內容,討論其中各項問題,分析如何處理舊錢幣。
40 25上:140-3 (4) 中國最近市面恐慌之原因 (1910) 從資本不足、企業不健全、銀行制度未行、幣制紊亂、官吏不法等角度分析其原因。
41 25上:153-7 (5) 評一萬萬圓之新外債 (1910) 從政治、法律、外交等角度,批評向美國貸此款之不恰當性(〈時事雜感〉(1911), 27:58-63內有一頁再評此事)。
42 25上:158-61 (4) 亙古未聞之豫算案 (1910) 批評資政院審查通過的預算案為「四不像」,最多只能算是決算案,因為連最簡單的收支平衡形式都未具備。
43 25上:177-9 (3) 銀價之將來 (1910) 預測銀價將續跌,中國應採虛金本位以應對。此文是〈將來百論〉內的第三節。
44 25上:189-90 (2) 新外債之未來 (1910) 續評一萬萬圓外債將來可能的發展,此文是〈將來百論〉內的第十節。
45 25下:28-31 (4) 為籌製宣統四年預算案事敬告部臣及疆吏 (1911) 批評此預算書「內容鹵莽滅裂」,提出五項建言,以免「貽薄海內外以笑柄」。
46 25下:31-4 (4) 論政府違法借債之罪〔原題:論政府違法借債委過君上之罪〕(1911) 批評清廷未經正當程序,私自向外舉債。
47 27:71-7 (7) 國民破產之噩兆 (1911) 表列近五年來各地發生的經濟危機,析述原因與救濟方法。
48 27:77-80 (4) 利用外資與消費外資之辨 (1911) 政府在數旬間驟借二萬萬外款,恐此款不旋踵而燼,故強調利用外資與消費外資之區別。
49 28:3-12 (10) 吾黨對於不換紙幣之意見 (1912) 不兌換紙幣信用不佳,只能作為救急之策,在中國尚難實行。若強欲施行,弊且立見。
50 29:25-30 (6) 蒞北京商會歡迎會演說辭 (1912) 從日本返國後,商界感於梁對工商業之重視,特邀作此講演,內容屬於泛論性質。
51 29:30-2 (3) 蒞北京公民會八旗生計會聯合歡迎會演說辭 (1912) 民國建立後,八旗滿人對前途不安,知梁對滿人同情,邀其演說。
52 29:34-8 (5) 蒞山西票商歡迎會演講辭 (1912) 強調金融業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勉票商因應時勢改革金融體系。
53 29:51-82 (32) 治標財政策 (1912) 從歲出歲入兩方面,以統計數字析述新民國的中央政府機構、外交、內務、教育、國防等諸費用的結構。
54 29:109-19 (11) 政府大政方針宣言書 (1913) 入熊希齡內閣任司法總長時,所代擬的施政方向,內涉及財政經濟的細節頗多。
55 30:5-7 (3) 軍費問題答客難 (1913) 回答各界對上文內軍費問題的質疑。
56 31:14-7 (4) 上總統書:財政問題 (1914) 司法總長任內向袁世凱建議發行公債。
57 32:1-8 (8) 幣制條例理由書 (1914) 任幣制局總裁後,從向外借款、銀本位問題、新幣的成色、鑄幣費、新舊幣併行等角度,向外界解說此條例的用意(李猶龍筆述)。
58 32:8-12 (5) 銀行制度之建設 (1914) 說明銀行制度與幣制改革成功的關係,尤其著重於解說中央銀行的功能。
59 32:12-26 (15) 整理濫發紙幣與利用公債 (1914) 各省濫發紙幣,幣值大跌。此文提議發行公債以整理紙幣。
60 32:26-31 (5) 擬發行國幣匯兌券說帖。附:草案、施行細則、運用規則 (1914) 在幣制局總裁任內,擬議發行國幣匯兌券一萬萬元,希能拯救當前財政之艱危,又可樹將來幣制之基礎。
61 32:37-66 (30) 余之幣制金融政策 (1915) 御任幣制局總裁後,以詳細表格和曲線圖,析述中國幣制的結構性缺陷。
62 33:90-4 (5) 論中國財政學不發達之原因及古代財政學說之一斑 (1915) 以六項理由析述不發達之因,之後簡述中國歷代的財政學說,謂自秦漢以後,斯學中絕,惟《鹽鐵論》而已。
63 34:19-24 (5) 擴充滇富銀行以救國利商議 (1916) 此銀行創立數載,信用佳、官股足、成立較易,他日政府規復全國領土後,可易名改組。這是在反袁世凱運動時的議論。
64 37:28-34 (7) 市民與銀行 (1921) 在天津南開大學的演講,談中(央)交(通)兩銀行擠兌的問題。
65 37:34-41 (8) 續論市民與銀行 (1921) 續同一題材,在北京朝陽大學經濟研究會講演。
66 43:87-103 (17) 國產之保護及獎勵 (1925) 講演稿,綜論國民經濟與產業的諸項問題,並提出對策建議。
67 43:11-7 (7) 民國初年之幣制改革 (1926) 在清華大學經濟系講演(孫碧奇筆記),回顧在民國三年與六年兩次入閣推動幣制改革的經驗。
68 《國風報》5:15-9 (5) ; 6:9-23 (15) 改鹽法議 (1910) 此文未收入《文集》內,因為大要已收入上述第6項〈中國改革財政私案〉內的第二節「整頓鹽課之法」,但仍有一些段落(數頁)未收入。
69 《民國經世文編》財政(一):31-54 (25) 財政問題商榷書 (1910-2) 綜述他對銀行、貨幣、外債、內債諸問題的見解,內容已多另外發表在相關的文章內。因多重複,故未收入《文集》內。

表1-2 依問題性質分類(共67篇)
本書章別 問題分類 在表1內的序號
2, 9 幣制改革(19篇) 1, 10, 17, 18, 20, 29, 32, 39, 43, 49, 57, 58, 59, 60, 61, 63, 64, 65, 67.
3 財稅與預算(17篇) 2, 4, 6, 13, 14, 15, 16, 19, 23, 24, 33, 36, 37, 42, 45, 53, 55.
4 外債與內債(12篇) 11, 22, 25, 26, 27, 28, 34, 35, 41, 44, 46, 56.
5 工商實業(5篇) 3, 8, 31, 50, 52.
6 社會主義與土地國有論(1篇) 12.
7 國家經濟(10篇) 5, 9, 21, 38, 40, 47, 48, 51, 54, 66.
11 經濟學說史(3篇) 7, 30, 62.

(1)第68和69兩篇未收入《合集》,是因為它們的主要內容已經在其他文章中表達過了,所以表1-1和表1-2內的統計,都以67篇來計算。第5、11兩篇不是收在《文集》內,而是印在《專輯》內,可以算成單獨的兩篇。同樣地,14、15兩篇也未收入《文集》內,但因為內容未在其他文章內重複過,所以也就算成兩篇單獨的文章。
(2)這67篇經濟論述有長有短,有大論說文也有應酬式的講演稿(如50-52,64-66),各篇的重要性不一。所以表1-2雖以篇數來表達,但須先理解這一點。
(3)有一篇長文〈雜答某報〉並未收入《合集》內。此文原刊在《新民叢報》第84-86號(1906年8月-9月)3期連載,內容分5節,其中與經濟問題相干的只有第5節「社會革命果為今日中國所必要乎?」,內容是反對孫文和《民報》的社會主義經濟路線。李國俊 (1986:15) 也證實這篇重要的文章在《合集》內漏收了。我在表1-1內很難替這篇文章找到一個適當的位置,所以只好暫時捨去,而在此另外說明。
(4)同樣地,《新民叢報》第90-92號有一篇長文〈再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此文的前兩節已收入《文集》18:1-54(見表1-1的第12項),但第3節卻漏收了。
(5)梁屢次提到他寫了一本百萬言的書稿《財政原論》,但查遍各項文獻都未能確知此稿下落,所以在表1-1內就無法列舉。

貨號: 9570829265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