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發生了席捲歐美先進資本主義社會的的抗議風潮,人類歷史上最豐裕、最富足的一個年輕世代竟然對資本主義社會、科技官僚社會與父權社會的禮法、成規與價值感到不耐與不屑,並進而以行動要求實現激進參與民主與嘗試另類生活。在1968年3月由巴黎市郊的一所大學裡的大學生點燃的抗議活動,到五月間就遍及全法國,工人佔據治理工廠、學生佔據學校,原來不動如山的資本主義體制一夜之間為之癱瘓,而各種另類的想像、實踐、與新的社會組織方式都再此時此刻展開。本書即是對這個事件第一手描述(第一部份)以及分析(第二部份)。革命雖維持不長,但這個革命所帶來的希望與挫折都有非常深刻的歷史與文化意義;七○年代以降的「法國後現代思潮」恐怕都得從這個歷史脈絡下理解,例如傅科、李歐塔、布西亞……等人的思想,在一個根本的意義上都在和1968年對話。對法國後結構後現代思想有興趣的台灣讀者,都可從這本書中得到珍貴的啟發。但這本書的更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對法國1968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在世局激烈變化中獨獨缺席的六○年代台灣,從而理解今日的台灣。
法國1968年
原書名: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France, May 1968
出版日期:1998-12-01
作者:安琪樓‧夸特羅其
印刷:黑白
裝訂:平裝
頁數:240
開數:25開橫排
EAN:9789570818802
系列:現代名著譯叢
已售完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作者:安琪樓‧夸特羅其
作者安琪樓‧夸特羅其( Angelo Quattrocchi)。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詩人、與旅行家。法國1968年5月革命的目擊者與參與者。本書的第一部份<發生什麼事了?>就是夸特羅其在當時烽火滿地的巴黎街堡戰鬥中,章章寫就的。有評論者認為它是「這個事件的當年最佳報導」。垮特羅其現在仍是一個死不悔改的六○年代餘黨,與九○年代鋪天蓋地的大眾消費主義社會踞隅抵抗。著有《小孩愛看電視,該怎麼辦?》
作者:湯姆‧奈仁(Tom Nairn)。來自蘇格蘭的社會主義者,《新左評論》的長期供稿者。本書的第二部份<為什麼發生?>是奈仁在五月革命後的兩個月內寫就的。這個對五月革命的「第一手」的理論分析至今仍然有效,特別是他對於文化和媒體的敏感在很多方面預知了「後六八」的「文化轉向」。著有《不列顛的分裂》、《民族主義諸面》……等書。
譯者:趙剛,《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輯委員,持續關心台灣的社會運動/激進民主的潛力與危險。著有《小心國家族》(唐山,1994)與《告別嫉恨:民主危機與出路的探索》(《台灣社會研究叢刊》,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