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透過劉興欽的水墨圖像,以及林少雯的散文妙筆,將先民在台灣的生活、舊俗和風情,一一呈現出來,每一頁都是一個令人懷念的故事。
消失的歲月,未遺忘的鄉愁
本書特色
◎ 國寶級漫畫家劉興欽的精采繪圖。
◎ 每一幅圖都散發著台灣懷舊的風情。
◎ 印刷精美的大幅圖畫書,值得收藏。
◎ 鄉土文化活教材。
* 學校鄉土教育最佳教材
* 學習鄉土語言(閩南語、客家話)最佳運用
序:為古早的台灣留下一些紀錄
這本書出版了,漫畫大師劉興欽老師和我心裡都覺得很高興。
本書的四十幅舊俗畫,每一幅都很精采,都是劉老師精心構思和細細描繪出來的。這些舊俗畫,將先民在台灣的生活、民俗和風情,透過彩筆一一呈現出來,每一幅畫都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劉老師將這些故事以看圖說話的方式說給我聽,再由我補充時代和人文背景,以感性和知性的筆觸,將故事寫出來。
這是我和劉老師第二次合作寫書,第一次是在民國八十一年,中華日報主筆吳涵碧小姐邀我為該報兒童版撰寫劉老師小時候的頑皮故事,於是《大頑童劉興欽的故事》以專欄的形式連載了四十多個星期,之後由業強出版,這本書算是劉老師的第一本傳記,出版當季就被選入中國時報「開卷周報」的「一周好書榜」。
第一次的合作,非常愉快,因為劉老師是一位既幽默又風趣的人,聽他說故事,是很快樂的事。在他述說的故事中,我隨著情節進入他的那個時代。日治時代和台灣光復前後的生活,在故事中歷歷在目。劉老師的才氣、聰明和機智,在我認識的人中也是少有的,透過他膾炙人口的漫畫《阿三哥大嬸婆》、《丁老師》、《機器人》等等,也反映那個時代人們的憨厚、純樸和善良。
劉老師在台灣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除了是漫畫大師,也是發明大王,他的點子之多,也反映在他的創作上。幾個月以前,劉老師再度找我合作,他說要將古早台灣的生活和民俗風情畫下來,希望我為這些圖畫撰文。我也深深覺得自己喜愛的這塊土地上,許多人、事和物已經消失,或正在逐漸消失,我若能為這些人事物留下一些紀錄,該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於是就答應了。
劉老師「畫」舊俗,我「寫」舊俗,這種合作讓我忽然進入時光隧道,回到古早的台灣社會中。我是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孩子,劉老師舊俗畫中的許多故事,也是我的生活經驗,那種親切、溫馨又令人會心的種種生活面貌,那些早已遺忘的生活細節,再度重現,像濃濃的鄉愁一般,讓人倍感思念。
我並沒有離開台灣,還繼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哪來的鄉愁呢?其實,這種鄉愁更令人覺得失落,不需離鄉背井就能感受,這是一種對古早生活的懷念。民國四十幾年到六十幾年之間,台灣還是個純樸的農業社會,跟現在比起來,不論是生活上、觀念上、人心上都有天壤之別;短短的幾十年,隨著經濟起飛,台灣經歷了巨變,從前的生活,快速消失,成為歷史,離我們如此遙遠,中年以上的人,似乎還來不及反應,屬於我們的那個時代就已經消失無蹤,回首前塵,如煙似夢,即使仍然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也難免引發濃濃的鄉愁。
與劉老師合作寫舊俗,讓我重拾許多記憶,重溫許多舊夢,鄉愁也得到安慰,因為在寫作中,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填補了我心中失去的那個時代,讓我覺得自己再度完整起來。
很高興完成此書的寫作,劉老師和我,共同將這本畫集,獻給關心那個時代的所有朋友們。
目次
序:為古早的台灣留一些紀錄
作者簡介
包莊理髮
竹編土礱
土法製糖
四炆四炒宴客忙
奉茶
流籠
寶貝稻草用途多
肉擔沿街吹螺角
推磨做年糕
做成湯圓慶團圓
客家糌粑
敲鑼打鼓娶新娘
挨家挨戶賣魚苗
竹簍除蟲有妙招
忠心耿耿的稻草超人
拾穗
戲台下
灌土猴
蟬聲響起
麥芽糖來啦
麵茶與凸餅
打水漂
補傘
爆米香
磨菜刀
打拳賣膏藥
打鑼的
收涎
紅龜粿
車站月台賣便當
牽罟
竹筏
賣豆腐
露天電影
三輪車跑不快
高高晾起梅乾菜
有輪子的家
嬸婆挽臉有一套
古井邊忙翻天
斗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