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綜述了1949年國共內戰的歷史過程。從抗戰勝利後,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並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及至國共內戰再起,政經陷入總危機開始,1949年經歷了「三大戰役」、蔣介石「引退」,以及第三次「國共和談」破局;接著,解放軍過江京滬易幟,蔣介石以及國民黨政府雖然保有半壁江山,仍然欲振乏力,東南、華南、西南防線接連著潰敗,終致撤逃台灣。以台灣為「反共復興基地」,並以舟山群島、金門、海南島等沿海島嶼為「反共跳板」,繼續打內戰。
本書的另一半篇幅則著重在釐清:1949年中,作為國共內戰重要部分的台灣省,如何從達官貴人以及撤退物資的「救生艇」,逐步成為國府的「反共復興基地」。在蔣介石的主控下,獨掌台灣省政治、軍事、黨務以及經濟大權的陳誠,先成立了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後改名保安司令部),實施「出入境管理」、戶口總檢查,以及施行「戒嚴」;接著實施「三七五減租」以及新台幣改革。京滬失陷後,大批軍政人員撤台,台灣與大陸的通訊經貿往來斷絕,取而代之的是重建與日本的經貿關係,並對大陸進行海、空軍的轟炸、封鎖,進行「敵後游擊作戰」;在島內則開始徵兵,建立全民皆兵制度,強化戒嚴,徹底進行反共宣傳,嚴查「禁書」,並進行「白色恐怖」統治。這些都成了日後台灣內戰體制的起源。
本書並配以一百多幅歷史照片,作為影像的歷史見證。
作者:曾健民
高雄醫學大學畢業,日本九州齒科大學研究,現為執業醫師。曾任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會長、人間思想叢刊編輯,現任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專研台灣近現代社會史,尤其著力於光復前後台灣史。著有《台灣意識型態批判》、《台灣光復史春秋》、《1949‧國共內戰和台灣:台灣戰後體制的起源》、《1945‧光復新聲:臺灣光復詩文集》、《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新二二八史像》等書,發表許多評論文章及學術論文。
目次
第一章 發動內戰陷入政治經濟總危機
第二章 歷史的號角──解放軍發動「戰略決戰」
第三章 三大戰役潰敗,蔣施「和平攻勢」
第四章 敲「和平之門」──國共和談之一
第五章 「劃江而治」夢碎──國共和談之二
第六章 解放軍過江和上海戰役
第七章 陳誠主台與台灣「復興基地化」
第八章 台灣的土地問題與「三七五」減租的實施
第九章 「四‧六」事件與反共狂潮
第十章 台灣的通貨膨脹與新台幣改革
第十一章 蔣從台灣「復出」「重振大業」
第十二章 半壁江山覆亡的一百二十天
第十三章 台北新風情
第十四章 一個結束‧一個開始
第一章
內戰再起與政治經濟總危機
第一節 「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和內戰再起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的新時代主題由「民族」轉而為「民主」;經歷了充滿血淚的「民族解放」戰爭後,和平建國及民主自由成為全國人民的熱烈願望。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國共雙方展開了不滿一年的和平談判,雖然各地國共衝突仍然不斷。
日本正式宣布投降的前一天,也就是八月十四日,蔣介石連發了三封電報邀請毛澤東,赴重慶面商國家大計;毛澤東偕周恩來應邀於八月二十八日抵達重慶,國共兩黨再次展開了和平談判。經過四十多天的折衝,雙方於十月十日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記要〉(即雙十協定)。國共雙方協定「必須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並約定「邀集各黨派代表及社會賢達協商國是」,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十二月二日啣命「調處」國共衝突的馬歇爾抵華,國共雙方於一九四六年一月十日簽署了「停戰協定」,並組成了三人軍事小組以及「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停戰令於十三日生效。在簽署停戰協定與發布停戰令的同一日上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揭幕;由五方面的政治代表參加協商,包括:國民黨、中國共產黨、民主同盟、青年黨以及無黨派人士(即社會賢達);實際上代表著當時中國社會的三種政治力量,三條中國的道路。經過激烈的爭辯,會議於一月三十一日結束,先後通過了五項政治協議。
一、關於改組國民政府問題,達成了〈關於政府組織問題的協議〉;基本上否定了國民黨一黨專政以及蔣介石的個人獨裁,體現了共產黨和民主人士的要求。
二、關於施政綱領問題,基本上依據中共提出的方案,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
三、軍隊問題雖然是會議爭論的焦點,但仍然達成了〈關於軍事問題的協議〉;通過了「軍隊國家化」、「以政領軍」、「軍民分治」的基本原則。
四、有關國民大會問題,達成了〈關於國民大會的協議〉;規定國民大會代表名額二千零五十名,依區域、職業、黨派及社會賢達各占一定比例選出,並新增東北地區和台灣地區代表一百五十名,且憲法之通過,須經出席代表四分之三同意為之,打破了一黨把持的局面。
五、有關憲法草案,達成了〈關於憲草問題的協議〉。確定了國會制、內閣制、省自治制的政治制度;立法院和行政院的關係相當於西方民主國家的議會和內閣,總統權力受到很大的限制。
政治協商會議及其五點協議,基本上反映了抗戰勝利後全國人民熱烈的政治願望,是中國民主運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會議中,民主黨派和國民黨內民主派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力量,制衡了國民黨一黨專政及個人獨裁的力量。雖然,五項政治協議很快地被國民黨的頑固派撕毀,也很快地被再燃的國共內戰燒毀;但其政治協商的精神和確定的政治路線卻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一九四八年五月,在國共內戰形勢逆轉中,再度掀起了「新政協運動」,並於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在北平召開了新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會。
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反對「政協五協議」
政協會議後不久的三月一日,國民黨召開了六屆二中全會,會上國民黨頑固派瘋狂地反對政協決議,尤其反對民主憲政原則以及改組政府的協議;三月二十四日國民黨又召開了國民參政會四屆二次會議,蔣介石在會上公開撕毀了政協決議。這引發了中共中央、民盟及其他民主人士的共同譴責。其實,不但在政治協商會議期間,甚至在日本宣布投降的那一刻起,各地國共衝突就從未中斷;國民黨藉口恢復交通為由派大軍進攻解放區,中共則在戰略上採取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自衛戰,特別以東北為中心,形成了「關內小打、關外大打」的內戰局面。另一方面,國府強硬派的軍警特務,甚至對於各地學生和民主人士發動的「反內戰、爭民主」運動也毫不鬆手地進行鎮壓。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一日爆發了震驚全國的「昆明十二‧一慘案」;政協會議期間的一月十六日製造了「滄白堂事件」打傷了政協代表郭沫若、張東蓀等人;二月一日在陪都各界慶祝政協成功的大會上,毆傷了李公樸、施復亮等六十多名民主人士及群眾,造成了「較場口血案」;六月二十三日在南京製造了毆辱上海和平請願代表團的「下關慘案」。接著,在七月十一日和十五日,國府特務在昆明分別暗殺了民主同盟中執委、雲南省支部領導人、民主人士李公樸和聞一多。對和平和民主露出猙獰面目的國民政府強硬派,已走到人民的對立面。
反對內戰的風潮,也波及剛光復一年,地處東南一隅的台灣島上。
著名省籍作家龍瑛宗,就在一九四六年十月二十三日的《中華日報》「文化」副刊上,以日文發表了〈停止內戰!〉的短詩,高聲呼籲停止內戰,以免民生塗炭。
停止內戰
如果內戰 老百姓會更困苦
瘦巴巴乾巴巴 瘦到死翹翹
沒有有老百姓 國家算什麼
停止內戰
可憐的老百姓
含著淚含著淚
盼望著安居樂業
停止內戰
如果內戰 老百姓
在黑暗中出生也在黑暗中
急赴墓場
停止內戰
和平、奮鬥、救中國!
在和平與繁榮之上
給我們美麗的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