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茶範:張愛玲、胡適、魯迅、梁實秋、巴金……與他們喝茶聊天的小日子

NT$390 NT$308

出版日期:2017-12-06
作者:周重林、李明
印刷:套色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344
開數:18開,高15.5×寬22cm
EAN:9789570850420
系列:歷史大講堂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因為茶,他們結緣,聚合在一起,過小日子!
20世紀初期的中國茶館或有茶的客廳,是一個天才結伴而來的地方!
茶對於中國人,有特殊的意義與價值,民國才子佳人們對茶的嗜好與依賴,
在在呈現了他們以茶會友的日常往來、茶如何滋養了他們,甚至成為他們友情與靈感的泉源

《民國茶範:張愛玲、胡適、魯迅、梁實秋、巴金……與他們喝茶聊天的小日子》說的是民國天才文人的故事,包括胡適、魯迅、周作人、梁實秋、林語堂、聞一多、郁達夫、陶行知、汪曾祺、巴金、李叔同、蘇曼殊、豐子愷、張愛玲、張恨水和顧頡剛。
作者周重林說這本書是由胡適的軼事引發的,他抱著好奇心,去看看他的朋友圈如何喝茶,是何等面貌。
因而順著茶進入到了民國大師生活的局部,以茶為核心詞彙,串聯起他們的交往、品味以及時代風範。

龍井茶是胡適、魯迅、周作人、梁實秋、郁達夫、張愛玲、巴金等人的摯愛,他們不認識的時候,分別在同一個地方喝茶。他們認識後,又在同一個地方一起喝茶。如果說魯迅是冷峭的高山,不經歷滄桑世事難以明瞭。胡適則是開滿鮮花的平原,讓人隨時隨地都能從他那裡獲得如沐春風之感。而汪曾祺是精緻的園林,有小橋流水、亂石橫空、修竹茅屋、野菜清茶、鍋碗瓢盆,讓人覺得親切。他一生慢悠悠的,畫幾幅畫,寫幾筆字,炒幾個小菜,喝口濃茶,寫寫文章。多少年之後,我們才知道,這叫小日子。

這群民國才子才女們不僅學問做得好,也懂得如何生活。尤其是他們在動盪的日子裡依然喝茶、創作、做學問,依然各自悠遊於茶香書香的曼妙之境。這些都可以作為現代人的人生追求參考。
作者周重林、李明為了寫本書,讀遍讀胡適、魯迅等16人的大部分著作、日記、書信,在他們的文章中找尋與茶有關的文字,希望讀者可以看到,茶在這些民國大師的生活裡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民國大師們的茶生活
「茶會」在胡適日記裡出現頻率很高,他是「以茶會友」的實踐者。「吾日日擇二三人來吾寓為茶會。」胡適表示:「此種歡會,其所受益遠勝嚴肅之講壇演說也。」在美國,在與友人的茶會上,他們吟詩作對,盡顯才情。他們提出了白話文運動,提出了在中國普及「賽先生」,茶確實有助靈思。

周作人寫出了可以傳頌千古的金句:「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 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

「茶館出人才。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讀書的。聯大圖書館座位不多,宿舍裡沒有桌凳,看書多半在茶館裡。」汪曾祺自言學問是在昆明的茶館裡泡出來的。

巴金曾說:「友情一直在攪動我的心。過去我說過靠友情生活。我最高興同熟人長談,沏一壺茶或者開一瓶啤酒,可以談個通宵。」

「我給您沏的這一壺茉莉香片,也許是太苦了一點。我將要說給您聽的一段香港傳奇,恐怕也是一樣的苦──香港是一個華美的但是悲哀的城。」張愛玲在文章中討好讀者,給人的感覺卻像斟茶人,給你續杯,同你聊天,時有動人心語,卻絕不讓你走進她的內心世界。

張恨水坦言:「我是個有茶癖的人,爐頭上,我向例放一只白搪瓷水壺,水是常沸,叮呤呤的響著,壺嘴裡冒氣。這樣,屋子裡的空氣不會乾燥,有水蒸氣調和它。每當寫稿到深夜電燈燦白的照著花影,這個水壺的響聲,很能助我們一點文思。」

※ 名人推薦
透過生動詼諧的文字串場,作者讓數十年後的我們,無論是否喜歡文學、無論是否茶人,全部拉到三○年代的茶桌前,傾聽他們交談。
──吳德亮,臺灣知名茶文化作家學者/詩人藝術家

※ 媒體推薦
在這種小日子裡,茶生活方式在某種意義上保留了這個世界的秩序、傳統和凝聚力。
──日月雙懸,豆瓣讀書

茶,無疑是最好的載體,它貼近土石,深愛大山。一路走來,人們最難捨的,還是這份踏實,不急不慌,從容端起,悠然放下,這便是時代需要的氣息,也是文化長生的源泉。
──陳軍,茶業復興專欄作家,新茶網

兵荒馬未亂,國破家未亡。世道到了什麼境地,生活還是要繼續。如果還有那麼一絲講究,還能從容的喝一盞茶,就是對殘酷世間最好的告慰。忙,不是不喝茶的理由。時局再糜爛,中國也能容下一席茶。可要是心裡亂了,再太平的世界,你也聞不到茶香。這,就是民國茶範。
──李樂駿,弘益茶道美學

貨號: 9789570850420 分類: , ,
作者:周重林

著名茶文化學者。主要作品有《茶葉戰爭:茶葉與天朝的興衰》、《茶葉江山:我們的味道、家國與生活》、《綠書:周重林的茶世界》等。其創辦的《茶業復興》自媒體是茶界影響力最大的自媒體之一。2014年,入選《生活》月刊「文藝復興百人集」。2015年,獲得《中華合作時報》「新媒體營銷推廣個人獎」。
2016年,獲得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興文強茶」傑出貢獻獎。

作者:李明

雲南昭通人,茶文化研究學者。自媒體《茶業復興》高級編輯。合著有《雲南茶生活百科全書》。

貨號: 9789570850420 分類: , ,

推薦序:進入民國先賢繽紛的茶世界(吳德亮)
自序:為什麼天才總是結群而來?(周重林)

胡適:他是名副其實的茶博士
魯迅:文壇差評師,喝茶有深意
周作人:文人中的茶人,茶人中的文人
梁實秋:知識分子喝茶有什麼講究?
林語堂:茶文化傳播大使
聞一多:喝茶是過日子的最低標準
郁達夫:人間有茶便銷魂
陶行知:鮮為人知的茶葉教育
汪曾祺:我的學問都來自泡茶館
巴金:茶館裡的新舊中國
李叔同:結社與雅集
蘇曼殊:傳奇茶僧
豐子愷:有生命的菸、酒、茶
張愛玲:上海往事,茶裡人生
張恨水:郎情妾意來碗茶
顧頡剛:茶香書香的典範

附文
參考文獻

貨號: 9789570850420 分類: , ,
為什麼天才總是結群而來?

二○一五年四月,我們到雙江勐庫津喬茶廠做一個論壇,效果非常好,喝了幾口酒,我就說這是我參加過的最好的論壇。為了證明這不是藉酒胡說,我寫了一篇隨感:〈我們能不能低到泥土裡?〉。
文章說什麼呢?就說我們這樣開展論壇的獨特方式。別人在城市,在酒店,穿著西裝,喝著紅酒、洋酒,談著資本,聊著概念,喊著口號,開高峰論壇。我們呢,來到山裡,踩著泥巴,穿著拖鞋,叼著菸,喝著茶,開壩子論壇。
別人的主角是錢和有錢人,我們的主角是茶與茶農,這樣的論壇真真是低到泥土裡。出門就可以摘到茶葉,彎腰就可以與蟲蟻接觸,還有那陣陣的清香啊,聞之即醉。
在茶鄉追根究茶,是我們的一貫風格。
喝著茶,讀著書,又是我們的日常。
是工作,是愛好。
所以常常誇海口,我們是坐著掙錢的那批人喲。
可就在吃燒烤時,掏書包找菸找打火機,一陣折騰,不小心把唐德剛那本《胡適口述自傳》露了出來,畫風頓時就有點尷尬了。
果然,就有人提問:「你隨身帶著這些書?」啊啊啊,我要怎麼說?
我主業雖然是研究茶,但平常看的,書名帶茶的書好像真的很少,旅行箱裡還有《創新者的窘境》、《旁觀者》以及《中國亞洲內陸邊疆》……我只好說,表面上看來,這書確實與茶沒有一點關係,可是,茶味卻無不在其中啊。
胡適之開篇就談自己是徽州人,徽州是茶鄉,他們家還是真正的茶葉世家,六、七代做茶那種,家庭依賴茶葉收入供他讀書,胡適就出生在上海的一個茶莊裡,我還去上海看過哩!
大家將信將疑,酒桌上嘛,誰又會與你認真呢?
除了自己。
晚上回到賓館,我細想不對啊,這書我很早就讀過,但那個時候怎麼沒有注意到其中茶的部分?在唐德剛的注釋裡,他洋洋灑灑地談論自己在重慶茶館學習的經歷,又讓我想起汪曾褀筆下的昆明茶館,當時,王笛敘述成都茶館以及許多人寫的茶館一下子都浮現了出來。看來,我還是讀了不少與茶有關的書。
那麼,胡適與茶到底有沒有更多的故事?我看過的那些名家與茶選本,都沒有選過胡適的茶文。我出的《茶葉江山》的編輯馮俊文送過我一本《舍我其誰:胡適》,書中似乎很少談論他喝茶的場景,他的日記裡會不會有?
查查看嘍。於是從硬碟裡找出了《胡適日記》,從第一頁開始讀起,等到栗強來賓館裡找我聊天時,我已經讀完了他青年時代的日記。
我們抽著菸,喝著茶,我對他說,我在研究胡適與茶。他一臉困惑,我卻在一邊暗笑。
從勐庫到景邁山,再到勐海、景洪的一路上,我讀完了胡適日記的一大半,整理出了與茶有關的若干篇幅,等我一週後回到昆明時,已經把《胡適日記》都通讀一遍了。接著又閱讀他的往來書信集,看到他給族叔胡近仁寫信拒絕為「胡博士」茶代言時,我覺得我可以以此寫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胡適到了美國,家人數次從萬里之遙為他寄龍井。他以茶之名,邀請韋蓮司到居所聊天,引得法國教員側目。在一次茶敘上,他提出了白話文運動,引發百年巨變。在另一次茶敘上,他們促成了「賽先生」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胡適喜歡熱鬧,要是某一天訪客少了,他會表現出驚訝。有時候,我怕讀日記,太過於瑣碎,又總懷疑作者過分修飾。你看,胡適去煙霞洞喝龍井,明明有美人相伴,可他就是不提。
好吧,《民國茶範》就是由胡適的軼事引發,就是我抱著好奇心,去看看他的朋友圈如何喝茶,是何等面貌。
隨著閱讀,我繼而又發現,與胡適同求學於哥倫比亞大學,既是同鄉又是同門的陶行知,還在茶裡提出了教育功用問題,他的曉莊鄉村師範學校,有一片茶園,有一個茶館,還有一副極好的對聯:「嘻嘻哈哈喝茶/嘰嘰咕咕談心。」這副對聯與我的日常狀態很契合,所以大筆一揮,掛在我辦公室門口。
對中國學生來說,他們早已對「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幾個字爛熟於心,但知曉那是陶行知所寫者則寥寥無幾。
在曉莊,晚飯後,茶會鑼鼓聲一響,農夫、學生、老師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茶館,學生教農民識字,農民教學生生產知識。我們「雙江茶業論壇」也是這般,勐庫東西半山的茶農,在約定的日子與時間,開著皮卡車,騎著摩托車,說著拉祜語、傣語、佤語與漢語來到我們身邊。
陶行知說:「我們沒有教室,沒有禮堂,但我們的學校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我們要以宇宙為學校,奉萬物為宗師。藍色的天是我們的屋頂,燦爛的大地是我們的屋基。我們在這偉大的學校裡,可以得著豐富的教育。」
這是低到泥土裡的教育風格,陶行知放棄了東南大學教授之職,深入到鄉村去,為我們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範本。
回到大都市北京,在高校當教授的胡適之,已經形成了另一個喝茶圈子。李明來到他們的茶桌前,傾聽他們的交談,告訴我們這群人不僅學問做得好,也懂得如何生活。
我們團隊開會,討論逝去的生活,重點是說民國那代人,是怎麼在動盪的日子裡,堅持做學問。這也是為自己所做的努力尋找一個方向,像我們這樣十多年來專注一個冷僻行業研究的人,到底價值幾何?
把茶生活單獨拎出來談,難道僅僅是因為我們嗜好茶,我們以茶文化為業?
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論述中國皇皇巨著,為什麼僅絲綢之路成為獨特的標籤符號?難道我們不知道,那條古老的商路,白雪飄飄,白骨成山,又有多少人到白髮還沒有回到故鄉?他為什麼偏偏選擇了那柔軟、華美又奢靡的絲綢來命名?
東西方之間,居然由如此綿柔之物來打通,極邊之地因為絲綢,一下子成為世界的中心,它跨越了群山,飛躍駝峰,掠過雪山、沙漠,穿過佛珠、白帽、十字架,包裹起高矮胖瘦各種身段,無論你出生在哪裡,信仰什麼。
今天的中國,再次用絲綢之路的歷史來思考自身,思考世界演進的方式。
二十多年前,木霽弘、陳保亞等六君子不信服於用「南方絲綢之路」來描述南方乃至南方國際大通道,他們要為南方重新命名,他們創造出來的概念是:「茶馬古道。」

貨號: 9789570850420 分類: , ,

胡適:他是名副其實的茶博士
……
胡適到底喜歡什麼茶呢?
他最愛的是家鄉徽州的黃山毛峰與杭州的龍井。
一九一六年初,在美國的胡適寫信給母親,要求寄點家鄉土特產黃柏茶到美國,以答謝韋蓮司一家對他的照顧。這一年,胡適已經到美六年,完全適應了美式生活,也找到了自己的求學方向,生活也不再那麼拘謹。
當年三月十五日,他再次致信母親,說到蜜棗已分食完,茶存有許多,可以用一年之久。他所居住之地有小爐子,「有時想喝茶則用酒精燈燒水烹茶飲之」。有時有朋友來訪,則與之分享。
但因為來喝茶的人太多,準備用一年的茶很快就被朋友們瓜分完。三個月後,六月十九日,胡適在給母親的信裡提到:「前寄之毛峰茶,兒飲而最喜之,至今飲他種茶,終不如此種之善。即常來往兒處之中國朋友,亦最喜此種茶,兒意煩吾母今年再寄三四斤來。」八月三十一日,胡適則叮囑母親:「毛峰茶不必多買,兩三斤便夠了。寄茶時,可用此次寄上的住址。」
胡適堅信茶可以解酒,可以消食,每每吃多了喝多了,就會泡一壺茶解之。
一九三九年,他在給妻子的信裡寫道:「(冬秀)我十二月四日到紐約,晚上演說完後,我覺得胸口作痛,回到旅館,我吐了幾口,都是夜晚吃的甜東西。我想是不消化,叫了一壺熱茶來喝,就睡了。」
除了家鄉徽州茶,胡適還比較喜歡杭州龍井。
在留學日記裡,胡適多次言及用龍井茶款待朋友。回國後,一九二三年,胡適與一幫朋友去龍井寺,在亭子裡喝茶、下棋、講莫泊桑的故事。事後,他寫了一首《龍井》的現代詩:

小小的一池泉水,
人道是有名的龍井。
我來這裡兩回遊覽,
看見多少荒涼的前代繁華遺影!
危樓一角,可望見半個西湖,
想當年是處有畫閣飛簷,行宮嚴整。
到于今,一段段斷碑鋪路,
石上依稀還認得乾隆御印。
崢嶸的「一片雲」上,
風吹雨打,蝕淨了皇帝題詩,
只剩得「庚子」紀年堪認。
斜陽影裡,遊人踏遍了山後山前,
到處開著鮮紅的龍爪花,
裝點著那瓦礫成堆的荒徑。

龍井茶因為乾隆的詩而天下聞名,到今天依舊是許多人喝茶之首選。
一九三八年,胡適再度赴美。當年年底,臨近生日時,他意外生病,躺在病榻上給江冬秀寫信,說收到茶葉六瓶。
一九三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在美國的胡適沒有茶喝了!他給江冬秀寫信:「這裡沒有茶葉吃了,請你代買龍井茶四十斤寄來。價錢請你代 付,只要上等可吃的茶葉就好了,不要頂貴的。每斤裝瓶,四十斤合裝木箱。寫DR.Hu Shih Chinese Embassy Washington,D.C.裝箱後可託美國通運公司(American Express Co.)運來。」同時交代,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參事陳長樂託他代買龍井茶四十斤,價錢也請江冬秀代付,也裝木箱,同樣運來。他寫了與自己之前同一個地址,只是收件人是陳長樂。
我與同事們討論過這件事,同一個地址,只需說一個總數即可,何必分開購買、郵寄呢?他們的意見是,如果我們在同一個辦公室,有人寄茶來,可能在價格及成品上會有差別。
胡博士特別交代不要買頂貴的龍井,是因為當時在上海,頂級的獅峰龍井每市斤銀洋十二元,雲海毛尖每市斤三元二角。而當時上海一個店員每月工資也不過三四元銀洋。
胡適在六月二十五日收到茶。同年九月二十八日,胡適回信告訴江冬秀:「陳長樂先生還你茶葉錢法幣三百二十九元兩角,寄上海中國銀行匯票一張,可託基金會去取。他要我謝謝你。」按照當時的物價算,一九三九年,一百法幣可以買到一頭大牛。
……
拒絕「胡博士茶」,代言徽州茶
一九二九年十月十八日,胡適給叔叔輩的胡近仁回了一封信。

特刊和手示都收到了。
博士茶一事,殊欠斟酌。你知道我是最不愛出風頭的。此種舉動,不知者必說我與聞其事,藉此替自己登廣告,此一不可也。仿單中說胡某人昔年服此 茶,「沉疴遂得痊癒」,這更是欺騙人的話,此又一不可也。
「博士茶」非不可稱,但請勿用我的名字作廣告或仿單。無論如何,這張必不可用。其中措詞實甚俗氣、小氣,將來此紙必為人詬病,而我亦蒙其累。等到那時候我出來否認,更于裕新不利了。「博士」何嘗是「人類最上流之名稱?」不見「茶博士」,「酒博士」嗎?至於說「凡崇拜胡博士欲樹幟于文學界者,當自先飲博士茶為始」,此是最陋俗的話,千萬不可發出去。嘲笑不通的人,往往說,「何不喝一斗墨水?」此與喝博士茶有何分別?
廣告之學,近來大有進步。當細心研究大公司大書店之廣告,自知近世商中不可藉此等俗氣方法取勝利。如「博士茶」之廣告,乃可說文人學者多嗜 飲茶,可助文思,已夠了。老實陳詞,千萬勿罪。
──(《胡適書信集》頁491)

這只是胡適成名後的一樁「麻煩」,他老家績溪縣上莊村一度被改成「適之村」。
……
與周作人唱和,誰解相思情?
胡適雖嗜茶,但所作茶文很少,專門寫茶葉的文章一篇也沒有。 他與周作人的和詩姑且可當做「茶詩」來讀。
一九三四年,周作人五十歲生日,感慨平生,作了兩首〈五十自壽打油詩〉,他寄給胡適,署名「苦茶」

(一)
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將袍子換袈裟。
街頭終日聽談鬼,窗下通年學畫蛇。
老去無端玩骨董,閑來隨分種胡麻。
旁人若問其中意,且到寒齋吃苦茶。

(二)
半是儒家半釋家,光頭更不著袈裟。
中年意趣窗前草,外道生涯洞裡蛇。
徒羨低頭咬大蒜,未妨拍桌拾芝麻。
談狐說鬼尋常事,只欠工夫吃講茶

胡適收到後,也作了兩首打油詩回應:

(一)
先生在家像出家,雖然弗著沙袈裟。
能從骨董尋人味,不慣拳頭打死蛇。
吃肉應防嚼朋友,打油莫待種芝麻。
想來愛惜紹興酒,邀客高齋吃苦茶。

(二)
老夫不出家,也不著袈裟。
人間專打鬼,臂上愛蟠蛇。
不敢充油默,都緣怕肉麻。
能乾大碗酒,不品小鐘茶。

參與周作人唱和詩的名流還有蔡元培、錢玄同、林語堂等人,也收獲了很多不知名的「馬甲」的諷刺,胡適特別選錄了署名「巴人」所撰的文字,此文充滿了火藥味,平淡的茶水引發話語海嘯,這大約是周作人沒有意料到的。
五月二十三日,胡適在給周作人的信裡,談到紀曉嵐講的那個冷笑話,也是今天流行網路的笑話。「從前有一個太監」,底下沒有了。
「巴人」一共寫了五文,諷刺周作人、林語堂、錢玄同及劉半農等人,請「打油詩鑑賞家」胡適看,並請胡適轉給他們。這些詩歌百年後看起來依舊令人有點心驚肉跳啊,詩歌詳細內容需另文詳解,倒是「巴人」其中一文談到的茶的專有名詞很有意思。文中提到「玻璃茶」,指白開水,透明如玻璃。因為價格比茶低,只要一文錢,因此矯情地說比茶「衛生」,實際上卻是經濟層面的因素。
一九三八年,胡適給周作人寫信,作詩一首。
臧暉先生昨夜作一夢,
夢見苦雨庵中喝茶的老僧。
忽然放下茶碗出門去,
飄蕭一杖天南行。
天南萬里豈不太辛苦?
只為智者識得重與輕。
夢醒我自披衣開窗坐,
誰人知我此時一點相思情!
臧暉是胡適青年時期的書房的名字,典出李白〈沐浴子〉:「沐芳莫彈冠,浴蘭莫振衣。處世忌太潔,至人貴藏輝。滄浪有釣叟,吾與爾同歸。」臧暉,掩蓋鋒芒也。「苦雨庵」是周作人對自己在北京八道灣家的稱呼,「老僧」指周作人。讓愛茶人放下心愛的茶碗,其實胡適是暗指希望周作人離開北京,跟隨北大南遷昆明。
張中行說「智者識得重與輕」,胡適意很重,「我忝為北大舊人,今天看了還感到做得很對。可惜收詩的人沒有識得重與輕,辜負了胡博士的雅意」。
一碗茶,到底滋味如何,只有喝的人才知道。
此時昆明夜涼如水,是時候泡一壺祁門紅茶暖暖胃,再過三日,父母也會從安徽二姐處回雲南,屆時再聽聽他們這數月的徽州見聞。

貨號: 9789570850420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