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物會說話:打開博物館大門,看懂中國歷史

NT$420 NT$332

出版日期:2021-05-06
作者:張經緯
印刷:全彩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272
開數:長21×寬14.8×高1.65cm
EAN:9789570857481
系列:歷史大講堂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穆天子西行,只是為了和西王母約會?
為了長生不老,漢武帝做過哪些努力?
除了書法,王羲之的隱藏技能是什麼?
陸羽寫《茶經》之前,中國人喝什麼茶?
北宋山水畫裡竟然藏著梁山好漢的祕密?
元朝的蒙古人為什麼會出現在江南園林?
明式傢俱是木匠皇帝發明的嗎?
方世玉為什麼喜歡在染坊裡打鬥?

文字記載的只是半部歷史,另外半部讓文物告訴你。

博物館裡的每件文物都不再是靜止不動、沉默無語的,它們將因為你頭腦中鋪設的知識脈絡而活躍起來,伴隨你一同探索古代中國的奇妙世界:你可以通過玉器了解中國史前文明的「滿天星斗」,借助青銅重器探索周代的江南,可以從東漢時期的壁畫中解開鮮卑族崛起的祕密,還可以從唐代的茶葉與瓷器故事中發現「茶馬古道」的蹤跡……

《如果文物會說話》跳出歷史敘事的套路,用文物背後的信息拼接出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用開放的多學科視角刷新我們的固有認知,串聯起一條簡明新穎的中國史脈絡。

推薦人
李純瑀(臺師大共教中心國文組助理教授)
邱建一(藝術史學者)

本書特色
1. 穿越時空,了解稀世文物的「前世今生」;
2. 揭開國家寶藏的神祕面紗,輕鬆學歷史長知識;
3. 立體、辯證且多角度看問題,擁有全局觀思維;
4. 擁有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人物與藝術談資;
5. 打開看世界的「另一雙眼睛」,開闊視野和胸襟。

貨號: 9789570857481 分類: , ,
作者:張經緯

上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人類學家、作家。

長期從事人類學、民族史、藝術史等方面的研究,力圖向公眾傳播學術新知。著有《四夷居中國:東亞大陸的人類簡史》、《如果文物會說話》、《與人類學家同行》、《從考古發現中國》等多部作品;譯有《石器時代經濟學》、《伊隆戈人的獵頭》、《二十世紀神話學的四種理論》、《像人類學家一樣思考》等六部譯著。

貨號: 9789570857481 分類: , ,

前言 在博物館重新發現中國
第一章 被玉石改變的遠古中國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
玉器是用來祭祀的嗎?
玉器換忠誠
穆天子西行之謎
玉石貨幣的最後記憶
玉石與上古中國的融合

第二章 隱藏在青銅器中的周代興衰
商周文明的標誌
青銅器原料之謎
吳國特產青銅劍
江南銅礦爭奪戰
「銅馬體系」的崩潰
西周的兩位遺產繼承人
告別青銅時代

第三章 博山爐與秦皇漢武的尋仙之路
秦皇漢武的永生夢
博山爐上的仙境
秦始皇被方士騙了嗎?
漢武帝的「神山探索小隊」
天馬的代價
昂貴的尋仙之旅
從「神仙」到「蠻夷」

第四章 從東漢壁畫揭開草原部落崛起之迷
草原部落從哪裡來?
作為資訊載體的壁畫
「李將軍」傳奇
邊境上的繁榮
從雇傭軍到對手
破解無字史書

第五章 王羲之書法中的魏晉王朝
魏晉的困境
宗師輩出的時代
颶風之眼下的蘭亭會
王羲之的隱藏技能
來自永和九年的三封信
「天師道」的各種歸宿

第六章 隱藏在石窟裡的北朝皇帝
北朝的意外收穫
石窟寺的起源
北魏的佛教「總統山」
北朝的全新動力
佛教影響的南北差異

第七章 被茶葉改變的唐宋口味與政治
隋唐帝國的「絲路」難題
陸羽和飲茶革命
從絹馬貿易到名馬市茶
茶葉拯救中原王朝
從茶都到瓷都
佛教、茶葉與瓷器

第八章 宋代山水畫與國家危機
唐代的遺產
山水畫的獨立
集大成的北宋山水畫
當畫家遇到盜賊
山水畫的奧祕
「山水」崛起,山河破碎

第九章 大隱於市的元代園林與文人
元朝的成立
似此園林無限好
玉山雅集與元代的終點
不同政見者的隱祕仙境
超脫與合謀

第十章 明式傢俱與白銀時代
充滿想像力的明朝
明朝的傢俱為何如此有名?
明式傢俱和木匠皇帝有關嗎?
園林裝修指南
明代傢俱背後的國際貿易
白銀的去向

第十一章 明清火器與草原貿易網
放糧還是不放糧
火器的進化
紅夷大炮真的擊中了努爾哈赤嗎?
北方草原的貿易網
早已被寫下的結局

第十二章 藍染布與清代的命運
清朝的經濟危機
藍染布的興起
方世玉為什麼喜歡在染坊中打鬥?
帝國的縮影
藍靛的新時代
通過物質文化重新認識中國

貨號: 9789570857481 分類: , ,
在博物館重新發現中國

各位即將打開的這本書,是我近十年在博物館中探索、發現的一點心得體會。在這段寶貴的工作經歷中,我親手接觸過數以千計的文物,每年都要進行許多次面向普通觀眾的講解,還在各種媒體平臺寫作了許多向大眾普及博物館知識的作品。
隨著我與觀眾、朋友不斷地接觸、交流,許多想法逐漸在我的腦海中浮現、昇華。把文物和歷史脈絡結合起來,打破兩者之間若即若離的關係,成為我追求的目標,而這本書就是朝著這個目標進行的一次嘗試。在書中,我更加注重文物背後的歷史脈絡,力圖把深藏在博物館中冷冰冰的文物,用立體、動態的方式呈現給大家,同時通過文物來理解歷史,串聯起一個簡明的「中國史」脈絡。
博物館是充滿文物和知識的好地方,大家都喜歡去博物館看展覽,從那些古代藝術品當中,吸收知識養分,獲得思路靈感。博物館也是高雅、有情調的地方,能給每個參觀者帶來穿越時空、和古人交流的體驗。但是,我要問一句:你真的可以拍著胸脯保證,你在博物館裡全看明白了嗎?
在中國的博物館裡有很多展品,比如,玉器、青銅器、書法、繪畫、古籍,還有古人用過的瓷器、傢俱、服裝,甚至武器裝備、車馬鞍轎等器具。看到這些古代藝術品的第一眼,我們會覺得太漂亮了,太精美了,這些都是了不得的「寶貝」。可是,在看第二眼、第三眼的時候,如果你還是只能說出這樣的形容詞,或許就會覺得,似乎少了些什麼。我們的頭腦中是不是還應該再想到一些什麼,再說出一些什麼看法呢?
這種「話在心頭口難開」的感覺不是你的錯。因為我們的博物館過去總是告訴你:古人創造了什麼。但是,它忘記告訴你幾件更重要的事情:古人為什麼要創造這些藝術品?古代的藝術家,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創造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藝術瑰寶?這些文物又如何參與了古人在歷史中的活動,見證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如果知道了這些,面對它們你也許就不會再有一種無法觸摸的距離感了。它們在你眼中也就不再是一件件孤零零的藝術珍寶,一個個扁平化的對象,而真的成為歷史脈絡中生動、活躍的見證者了。
我想分享給大家的就是這樣的一些知識。我可能不會就某一件藝術品,談論它的製作技法(比如深雕還是淺刻),也不會奢談它的美學價值,更不會給出它的市場價值(這是我們博物館人眼中對待文物最拙劣的方式)。我想要讓大家知道,這些博物館中的藝術品,首先是我們的先民在歷史上創造出來的「有用之物」。他們曾經使用過這些物品,通過交換這些物品,古人可以建立友誼、結成婚姻,推動人口的增長、文化的演變。只不過,它們中的一小部分,有幸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千百年仍得以保留下來,進入博物館裡,讓更多的人瞭解古人的所思所想。
這樣的基本思路,也來自我本人的人類學經歷。人類學家研究物品的歷史時,不願將其單純地視作「寶物」「珍品」,或是歷史名人的遺物,而更願意將其還原為和每個人平等的人類文明的證據。在我的第一部著作《四夷居中國:東亞大陸人類簡史》中,我曾嘗試將古代物質文化的創造過程,作為解讀歷史上人類活動的重要視窗,讓讀者更清晰地看到物品背後的生產—消費機制對人類文明的推動作用。
現在,我希望能將這種嘗試進一步延伸。因此,我在本書的每一章裡,都會從博物館收藏的一種具體門類入手,結合文物的時代特徵,把文物和歷史的聯繫呈現給大家;同時,兼顧中國歷史上的不同階段,從史前文明開始,沿襲約定俗成的歷史朝代劃分,按時代順序講述與之對應的文物往事。具體來說,每章開頭會介紹這個時代的基本資訊,接著描繪某一類物質文化製品的創造之路,並且展開圍繞這些製品發生的歷史故事,最後帶出此類文物對歷史的巨大回饋。
比如,我們可以通過玉器瞭解中國史前文明的「滿天星斗」,借助青銅重器探索周代的江南,從東漢時期的壁畫中解開鮮卑族崛起的祕密,還可以從唐代的茶葉與瓷器故事中發現「茶馬古道」的蹤跡……
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讀者透視中國歷史的「3D眼鏡」,讓大家從人類活動的角度,看到文物的流動、變遷之路,以及它們對古代社會、國家的深刻影響。從現在開始,博物館裡的每件文物,都不再是靜止不動、沉默無語的,它們將因為你頭腦中鋪設的知識脈絡而活躍起來,伴隨你一同探索古代中國的奇妙世界。
2018年6月12日

貨號: 9789570857481 分類: , ,

集大成的北宋山水畫
1126年,金國大軍攻破了北宋都城汴梁,已經退位的宋徽宗和他的兒子宋欽宗被金軍俘虜,押送到了北方。
隨著汴京被金軍攻破,大量居民向外逃亡。有一位年過六旬的畫家,也隨著人流逃出了京城。他不顧年邁之軀,向著太行山東麓的山區逃亡,不知道還有一段人生奇遇在等待著他。
這位畫家名叫李唐,是徽宗宣和畫院裡的畫師。
李唐早年以賣畫為生,宋徽宗時進入畫院,成為一名宮廷畫家。他在畫院中繪成的《萬壑松風圖》,是今天傳世的少數宋代繪畫作品之一,保存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畫面中,一座山峰高聳,山腰白雲環繞,山間松濤陣陣,谷地泉水悠悠,給人一種隱居山谷、回歸自然的感覺,代表了北宋山水畫的最高水準。所以,這幅作品和郭熙的《早春圖》、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並稱為「宋畫三大精品」。只是,李唐的這幅作品,是北宋最後一幅有明確紀年的繪畫,因為兩年後,北宋的都城就被金軍攻破了。
在山水畫的經典構圖中,往往在畫面最下端,有一片開闊的水域(江河的一部分),水域的盡頭有一條小溪,溪上有一座小木橋,橋上有幾個趕路人,或者挑擔的樵夫。等待他們的是一條進入山中的小路,在小路兩旁,是源源不斷的泉水、奇特的山石,還有被路人驚起的飛鳥。畫面主要的部分,則是雲霧環繞,看起來是幾乎無法攀登的崇山峻嶺。這和畫面下端行色匆匆的趕路人正好形成一種對應。其實這是從一個畫家的視角,描繪了一段進入山林祕境的旅程。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中國畫,我們就可以把各種類別整合起來。人物畫,是在入山路上遇到的引路人。這些引路人或者是打扮普通的「漁樵耕讀」,或者是相貌特別的羅漢、菩薩,隨時準備點化入山的問道者。花鳥畫,是小溪邊看到的祥瑞景象,花卉和瑞鳥代表著祥和安寧的生態世界。哪怕是一根竹子、一塊岩石,都不再是普通的物體,而是仙境探祕過程中的特別收穫,並且在更晚近的時代演變為竹石圖這一類獨立的主題畫。而山水畫既然把這些都包含在內,也就當之無愧地成為北宋宣和畫院留給後人的最豐厚的遺產。
北宋的文化如此發達,還有一位熱愛畫畫的皇帝宋徽宗,可北宋的山水畫為什麼和王朝的命運一樣突然墜落了呢?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內在聯繫呢?

當畫家遇到盜賊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我們重新把視角放到畫家李唐身上。這位六十多歲的老畫家,出了汴梁之後,走上了向太行山逃亡的道路。
我們可以想像,這一切就像是他最擅長的山水畫一樣,在筆下不知演繹過多少遍,而這一次,他仿佛走入了自己的畫中。一個老人,在水路的盡頭,棄舟登岸,不知過了幾座木橋、幾座茅舍。現在,他拿著屈指可數的行李,行走在太行山的小徑上。周圍有泉水和茂密的樹林,時不時還有飛鳥從林中飛起。那麼,等待他的是不是山中的祕境呢?
有意思的是,真有文獻記錄了李唐的遭遇。據成書較晚的《南宋院畫錄》記載,李唐在逃往太行山的途中,並沒有遇到神仙或奇跡,而是不幸被當地的盜賊抓住了。
說是盜賊,其實不過是一群在戰亂中聚眾自保的當地人,大約和梁山好漢有著一樣的人生困境。他們並非樂意落草,而是有著一顆不知將去向何處的迷茫之心。
但這夥盜賊並不簡單——就像梁山好漢中也有擅長繪畫和書法的民間高手混跡于其中——盜賊打開了李唐的行李,沒有發現什麼金銀財寶,卻發現了顏料和紙筆……
我們不知道李唐眼中的山中幽徑是什麼模樣,但可以借助《水滸傳》中禁軍教頭林沖離開汴京,來到梁山腳下的驚鴻一瞥,來想像一下李唐的即目所見:

  銀迷草舍,玉映茅簷。數十株老樹杈枒,三五處小窗關閉。疏荊籬落,渾如膩粉輕鋪;黃土繞牆,卻似鉛華布就。千團柳絮飄簾幕,萬片鵝毛舞酒旗。

這不就是一幅山水雪景圖嗎?如果有人遞給李唐一副紙筆,他大概也能揮灑出一幅太行山水圖來。儘管這不是《水滸傳》裡杜撰的故事,但情節驚人地相似。那個發現李唐真實身份的盜賊,雖沒有「替天行道」之義,但也並不存打家劫舍之念。他沒有奪走老畫家所剩無幾的行李,而是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不但放過了李唐,而且放棄了山賊這份看起來沒有什麼前途的事業。他和六十多歲的老畫家一路結伴同行,渡過戰火紛飛的長江,來到了杭州。
一個是滿懷山水理想的宮廷畫家,一個是真的隱藏在山水之中的盜賊,讓他們兩個相遇,大概是上天對這個時代開的最驚豔的玩笑。這個改過自新的盜賊名叫蕭照,大約也有繪畫的基礎。也有人說蕭照並非盜賊,而是抗金義軍,其實只要這兩者存在先後順序,就並不矛盾。在他們一同南渡的過程中,蕭照拜李唐為師,學習了李唐繪畫技法的精髓,後來也成為一位知名畫家,進入了宋高宗時的宮廷畫院,還成為畫院的負責人。
南渡後的李唐又生活了二十多年,成為南宋畫界的開山之人,和劉松年、馬遠、夏圭一道合稱「南宋四大家」。李唐留下不少以牛為主題、寓意漁耕隱逸的作品。而他在山中奇遇中收下的那位弟子蕭照,不但畫了很多山水畫,還畫了不少和抗金主題有關的作品,比如《光武渡河圖》《中興瑞應圖》等。按《南宋院畫錄》所言,他擅長異松怪石、蒼浪古野,「望之有波濤洶湧,雲屯風卷之勢」,與他當年遇到李唐的太行山麓頗有幾分神似。
這些筆下的山林和泉水,沒有擋住北方的鐵騎,也無法幫助宋人重拾舊山河,留給南宋的只有半壁江山,但山水畫的基因已經深入中國文化的內部,因為它代表著一個人們嚮往卻又永遠無法企及的世界。

山水畫的奧祕
山水畫的奧祕是什麼?打個啞謎,就是畫家遇到盜賊。解開這個啞謎的關鍵,就是宋朝本身。
被後人稱道的北宋,經濟雖然發達,但同時落入了一個幾乎無法填補的黑洞。北宋建立後,急欲奪回唐朝在北方留下的另外兩份遺產。借助茶葉、瓷器為基礎的對外貿易,北宋得以維繫一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常備軍隊。然而,龐大的軍費開支不僅沒有為北宋贏得勝利,還把經濟負擔轉嫁到了普通生產者身上。
久戰不勝的僵持局面,使北宋開始採取以「歲幣」換和平的策略,這讓周邊的西夏、遼國每年都從宋朝的稅收中拿走很大一部分。軍費開支與購買和平,這兩部分龐大的支出最終使北宋在末期背負了駭人的財政赤字。面對這樣的經濟壓力,普通百姓和宋朝官方採取了相同的應對方式。
對於百姓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遁入山林,逃避越來越高的政府賦稅。就像《水滸傳》裡描繪的一樣,漁民、獵人、修道者、掌握文學繪畫技藝的知識份子,以及官場失意的下層官員,當然也包括承擔國家賦稅最大部分的農民,共同組成了「聚義者」,結拜為替天行道的義士,一同隱居到了山水之中。
借助李唐的傳奇經歷來看:一個畫家遇到了山中的俠士,最後結為伴侶。這和山水畫中旅行者、樵夫、問道者結伴同行,向著密林深處跋涉,最後隱入山巒,成為山林一部分的敘事意蘊,簡直別無二致。
對於官方來說,每年向遼國、西夏繳納保證平安的「歲幣」,同樣也是讓人煩惱的事。如果能在美妙的自然中逃避現實,當然是一種誘人的選擇。所以,以宮廷畫院畫家為代表的北宋官方,即使沒有真的逃到高山泉水之中,也不斷用山水畫的形式,表達了對山林生活的渴望。而這一切背後的意象,其實就源自好幾個世紀之前那座有神仙「一日一夕飛相往來」的海外「博山」。
從這個角度來看北宋的繪畫,我們便能恍然大悟。宋徽宗雖不以山水畫聞名,但他擅長的花鳥畫,也是從山林中截取的片段,同樣表達了遠離現實煩惱的渴望。如果我們還知道宋徽宗為自己起的另一個稱號是「教主道君皇帝」,加上他以瘦金體對中國書法的貢獻,再結合第五章王羲之的故事,我們就能探知那個始終困擾著北宋君民的宿命。
所有這些因素聯繫在一起,也就是山水畫在北宋走上頂峰的原因。

貨號: 9789570857481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