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美國國家猶太圖書獎★
【收錄8幅極具史料價值的歷史地圖】
一個悲慘民族的奇蹟重生故事
它戰勝了長期的逆境,卻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以色列的故事,
是一個無家可歸的民族懷抱夢想歷數千年而不滅的故事,
是一個民族從深淵邊緣獲得救贖的故事,
是一個國家在似乎沒有未來可言時打造出未來的故事。
常有人問我:「如果只讀一本關於以色列的書,該讀哪本?」現在我有答案了。
——美國前中東特使 丹尼斯.羅斯(Dennis Ross)
猶太人遭納粹屠殺,是近代最廣為人知的一段恐怖歷史,
而拯救猶太民族,實現供流亡者聚集的古老夢想,是以色列存在的目的。
歷經兩千多年滄桑,猶太人竟在內憂外患的困境中神蹟似地復國,
這個寡民小國,更在敵國環伺下壯大為一個科技高度發展的軍事強國。
《以色列》詳述此一複雜國家自始至今的故事,了解其爭議及衝突不斷的原因。
以色列是個很小的國家,然而它受到世界的關注,獲得許多人的欽佩,卻也同時成為眾人譴責的對象。這樣一個蕞爾小國,為何牽動著諸多全球議題?更迫切的問題是:以色列為什麼會做出它所做的決定?它的未來會走往哪個方向?
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先了解以色列的人民,以及驅動他們對話和行動的議題與衝突、希望與冀求。格迪斯帶領我們走過以色列歷史的重大里程碑,使猶太民族戲劇化的建國故事躍然紙上,描繪以色列如何成為文化、經濟與軍事強國,但也說明了以色列犯的重大錯誤、立國夢想成真後的現實,並追溯以色列日益孤立的漫長歷史。除了關注以巴衝突外,更聚焦於以色列猶太人的內部矛盾,清楚交代來龍去脈。本書是對一個重生的民族和國家,所描繪的一幅鮮明而立體之肖像。
媒體名人盛讚
作者深愛他成年後的家園,但也沒有忽略其缺失。他誠實而公允地處理了以色列歷史上爭議最烈的事件,例如1948年獨立戰爭期間,阿拉伯與猶太難民的困境。
——《華爾街日報》
讀者會沉浸在格迪斯流暢的寫作風格中,他將數以千計的細節提煉為讓人難忘而深思的段落。格迪斯讓我們看見的不只是對過去與現在的匆匆一瞥。
——《舊金山書評》
格迪斯的書一如以色列本身,大膽、鮮明而獨特。書中講述這個現代猶太國家從開國至今令人屏息的故事。任何對猶太復國主義歷史感興趣的人,都會在這本即時、公允而持平的書中,找到珍貴的資訊和深刻的洞見。
——亞瑞.沙維特(Ari Shavit),《我的應許地:以色列的榮耀與悲劇》作者
從幾乎被消滅到復活,現代以色列的歷史雖然簡短,卻稠密而痛苦,格迪斯以此為經緯,寫出了建立一種新猶太社會的複雜性,以及這個成果之可敬可畏。這個新國家誕生自一個拒絕死去的夢想,充滿自省力、精神性和知識性,卻也必須克服沼澤與沙漠並一再拿起武器,因為退卻從來不是選項。這本書是一個非凡的提醒,提醒我們以色列這個擁有新的語言、世俗文化和無可比擬之成就的國家,不啻為一個人為的奇蹟。
——塔里雅.卡納(Talia Carner),《耶路撒冷少女》(Jerusalem Maiden)作者
格迪斯結合了百科全書式的知識與小說家的寫作天賦。他涵蓋以色列從古至今的歷史,將複雜的歷史事件變得易於親近理解,說明猶太人國家在二十世紀的重建如何永遠改寫了猶太歷史。這是一本真正重要的書。
——拉比尤瑟夫.特魯什金(Rabbi Joseph Telushkin),《拉比》(Rebbe)作者
作者:丹尼爾.格迪斯
耶路撒冷沙勒姆學院(Shalem College)科瑞特特聘研究員(Koret Distinguished Fellow),這所學院為以色列第一所文理學院,由格迪斯在2007年共同創立。撰有數本關於猶太思想與以色列政治潮流的著作,曾兩度獲美國國家猶太圖書獎(National Jewish Book Awards)肯定,包括以本書獲年度猶太圖書獎(Jewish Book of the Year)。
格迪斯是在美國出生並完成高等教育後,於1998年移民以色列的猶太人。這樣的背景,使他迥異於那些以色列背景的現代以色列歷史研究者,在觀察以色列時,既有能夠入乎其內的諳熟,又有出乎其外的超然。
譯者:胡宗香
臺大外文系畢業,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喜愛閱讀與文字,現為雜誌編輯與兼職翻譯,譯有《高勝率創新》、《閃電擴張》、《征服自然》、《尋訪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馬古道》等書。視翻譯為辛苦但有意義的工作,樂此不疲。曾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類(譯文組)首獎、評審獎。
序言 一則浩大的人類敘事
第一章 詩歌與政治:尋覓家園的猶太民族
第二章 故土的某一處
第三章 是對話而非意識形態:錫安主義者在世紀之交的分歧
第四章 從夢想到實現的微光
第五章 《貝爾福宣言》:帝國為建國背書
第六章 即使能離開,他們也無處可去
第七章 依舒夫反抗英國人,阿拉伯人反對分治
第八章 獨立建國:以色列誕生
第九章 立國夢想成真後的建國現實
第十章 以色列登上國際舞台
第十一章 以色列直視大屠殺
第十二章 永遠改變一個國家的六日戰爭
第十三章 占領的包袱
第十四章 贖罪日戰爭:被擊碎的自信
第十五章 革命裡的革命:以色列政治右派的崛起與復仇
第十六章 師法錫安主義:巴勒斯坦民族主義興起
第十七章 和平進程延滯
第十八章 猶太國裡的猶太教復興
結論 《貝爾福宣言》一世紀後——「猶太人的民族家園」
誌謝
附錄一 書中人物
附錄二 非英文用語釋義
附錄三 以色列獨立宣言
附錄四 以色列歷任總理暨其任內之美國及以色列總統
附錄五 以色列政治黨派及其變動中的權力平衡
附錄六 延伸閱讀
注釋
引用文獻
序言(節錄)
一則浩大的人類敘事
以色列是個複雜而充滿活力的地方。這個國家處處是神聖之地,但也有世俗(有些人會說是褻瀆)而活力十足的酒吧和音樂圈子。它的社會在某些方面極為傳統,在其他方面又超級現代。這裡有遠離多數現代化事物的極端正統猶太教徒,也有全世界最高科技的首都之一。以此為家的猶太人擁有不同膚色,來自不同族裔背景,說不同語言,有的世俗有的虔誠,還有許多非猶太人。以色列接收的許多移民(以每人平均而言,以色列接收的移民比世上其他國家都多),大多來自沒有民主傳統的國家,然而以色列一直是民主政體,而且欣欣向榮。即使以面積和人口而言都是蕞爾小國,以色列和它的故事卻經常是世界關注的中心。不了解這個猶太國家,不了解它的諸般活力與錯綜複雜,就不可能了解今日的世界。
雖然以色列受到世界矚目,至今卻沒有一本以持平觀點詳究其歷史的著作,像本書一樣對廣大讀者講述以色列的故事。當然,有不少極為傑出的以色列史單本著作,但是其中多本的篇幅都比本書長兩到三倍,甚至更長,因而不太可能吸引一般讀者。較長篇幅讓這些著作得以深入探討在本書中只稍微觸及的某些議題,或討論這些頁面中並未提及的議題或事件,但這也往往模糊了整體的「故事」,也正是這本書所講述的。
這些書中有許多呈現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沒有充分說明事情為什麼發生,或故事的不同元素如何構成連貫的整體。然而以色列在全球事務中所占有的中心角色,讓我們不能不了解它。因此這本書描述的是猶太國這個想法的故事——有關這個想法的起源,它如何保存下來,夢想如何成真。
講述發生了什麼事情的時候,本書特別聚焦在事情為什麼發生。猶太人從何獲得前去巴勒斯坦,在那裡建立國家的想法?為什麼有那麼多地方,錫安主義者卻堅持他們的國家非得要在巴勒斯坦?世界其他人什麼時候、又為了什麼開始支持這個想法?大多來自非民主國家的人民,是怎麼建立起一個自誕生以來穩定前行、讓人欽佩的民主政體?為什麼以色列人在那麼多議題上有這麼激烈的歧見,而且似乎無望解決?為什麼以色列和美國的猶太社群,長久以來在許多關鍵議題上意見那麼分歧?以色列的未來如何?
這本書也描述對以色列人如何看待自己與他們的國家至關重要的許多故事。正如保羅.里維爾(Paul Revere)的夜騎報信,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克服萬難夜渡冰凍的德拉瓦河,和奮勇戰到最後一人的阿拉摩(Alamo)之戰在美國人民的國家敘事占有中心地位,以色列也有關於自身歷史的這類故事。這些記憶對於了解以色列人的心態,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歷史和國家,以及世界如何看待他們,都至為關鍵,因此這本書也會擇要講述。
書中也會介紹這些歷史背後那些可敬可畏、熱情又古怪的人。不過,為了保持篇幅相對精簡,本書以鳥瞰觀點處理以色列的許多歷史事件。比如在提到以色列的戰爭時,這本書著重探討以色列為什麼捲入特定戰爭、事件梗概,以及某場戰爭對以色列社會與國際地位有何影響。以色列歷來戰爭的軍事戰績已有其他書籍記錄,那不是本書的目的。
有些其他議題本書幾乎沒有碰觸。比如,以色列的經濟史引人入勝,但是除了一些特定歷史時刻,如德國償付賠款拯救了以色列經濟,或是以色列出乎想像的高科技榮景,這本書對以色列的經濟並未投以太多關注。出於必要,許多事件與人物並不在這本簡史的涵括範圍內。
任何有關以色列這麼複雜而包袱沉重的國家相對精簡的書,從本質而言就是詮釋性的作品。即使有些看似「客觀」的事實,仍然是激烈爭議的主題,而不可諱言,關鍵人物的動機和意圖更是難以斷言。
然而,在關於事實的爭論以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亦即在有關以色列的「敘事」中,哪一個才是最持平的。每個人來寫這樣一本書,都會是不同的寫法。要多麼讚揚這個國家的成就,該何時、又該如何凸顯其錯誤與讓人失望處,什麼該納入、什麼該省略,怎麼去想某些人為什麼做出某些決定和選擇,又怎麼把這一切整理為清楚連貫的觀點,這都是許多讀者一定會有不同看法的議題。
我試圖對這許多立場保持敏感,同時以我認為可用事實支撐的方式講述這個故事。我同時聚焦在以色列的成就與失誤,其非凡的歷史與令人擔憂的未來,以及其意圖良善與源自惡意之舉,透過這種方式,用一則故事而非諸多事實的總和來表述以色列的歷史。正如許多精采的故事一樣,這裡面有人物在發展完成後淡出,也有人犯了錯但仍努力追求偉大。這則故事中出場的包括人物、運動、政黨、國家和其他。我盡我所能以引人入勝同時公允持平的方式講述這則故事。
《以色列》說的是一個小國的歷史,以及這個小國家源頭處的古老想法。這本書說的是一個國家的故事,長久以來它總是化不可能為可能,但仍面對讓人卻步(有些人說是無法克服)的敵人與障礙。這本書說的也是一個民族以極大代價重生的故事。以色列的故事錯綜複雜,戲劇化而哀傷。它的故事充滿驚奇也激勵人心,不管我們看向世界的哪個角落,幾乎都受到其影響。
現在正是講述這則故事的時候,為了了解發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了解它們背後的為什麼。
結論
一九一七年的《貝爾福宣言》明言:「國王陛下的政府贊成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園。」一個世紀後,猶太人確實在以色列地建立了民族家園,居住在這裡的猶太人比世上任何地方都多。
通往建國的道路坎坷異常,維持國家地位也絕不簡單。自一九二九年阿拉伯暴動者在幾天內摧毀了有數世紀歷史的希布倫猶太社區,這個地區就一直陷於漫長的衝突中,至今仍看不見盡頭。雙方都有數以千計的人喪生。在其後數十年間,三分之一的猶太人遭納粹與其共犯謀殺。在當時全世界最大猶太人社群所在的波蘭,百分之九十的猶太人遇難。大屠殺期間,數百萬猶太人失去他們在歐洲的家園;失去他們在北非阿拉伯國家、伊拉克、伊朗、葉門以及其他地方的家園。數十萬巴勒斯坦人也在一九四八與一九六七年的衝突中,失去他們祖傳的家園。
以色列經歷了無數充滿嚴峻變數的時刻。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後,本–古里昂和貝京都婉拒加入街頭的慶祝,因為他們知道已經開打的戰爭,結果如何仍在未定之天。這個新國家百分之一的猶太公民將在這場衝突中死亡——對任何社會而言都是重大打擊。一九五〇年代早期,隨著數十萬移民抵達,以色列不僅糧食匱乏,亦面對嚴重的住宅短缺;國家不是沒有可能崩潰。一九六七年,以色列挖掘了數千座墳墓,為納瑟對阿拉伯世界承諾的殺戮預做準備,當時,這個猶太國家是否能生存也絕不明朗。一九七三年,以色列軍情工作嚴重失誤,導致埃及大軍渡過蘇伊士運河,敘利亞坦克則隨時準備穿越加里利地區。海珊開始建造核子設施時,以色列是否能成功將之摧毀也不可確知。戰爭和武裝起義、經濟抵制和恐怖主義接踵而來,有大量移民需要吸納,還有巨大的社會不公需要面對。一次又一次,這個新建立的猶太國家,面對著生存的不確定。
但以色列不僅生存下來,還欣欣向榮。它的開始是一小群脆弱的定居點,迫切需要海外慈善家的金援,但是它自我改造為一個現代國家,如今有大約八百萬人口,其中六百萬人是猶太人。在它的第六十八個獨立紀念日,以色列人口已經是一九四八年的十倍。這個事實本身就傳達了以色列卓絕的成果。有個宏大而古老的東西重生了。普立茲獎作家與歷史學者芭芭拉.塔克曼(Barbara Tuchman)曾指出,在三千年前世界上所有的民族當中,只有猶太人仍住在同樣的地方,說同樣的語言,奉行同樣的宗教。簡而言之,猶太人回歸故土,是人類歷史上精采絕倫的一則故事。
是什麼支撐了這樣的堅忍與決心?為什麼這麼多人都失敗而猶太人成功了?原因很多,但最關鍵的原因是一個簡單事實,正如果爾達.梅爾所說:「猶太人有個祕密武器:我們沒別的地方可去。」
以色列這個國家既古老又現代,根植於歷史又銳意開創新道路,它的故事在許多方面都可說是猶太民族重生的故事。著名專欄作家查爾斯.柯漢默(Charles Krauthammer)完美的表達了這個成就:「把一個猶太民族放到在贖罪日完全停擺的國家;這個國家使用聖經的語言,依照希伯來曆(農曆)的節奏運行,用祖先的石頭建造城市,生產世上無其他地方能比的希伯來詩歌與文學,以及猶太學術研究與學養——這樣你就有了延續性。」
生活在以色列,代表沒有一個可以窺見未來的鑰匙孔。然而,以色列人雖然知道未來如何不可知,但是根據他們已經經歷的事情,仍有蛛絲馬跡可循。《貝爾福宣言》的一世紀之後,錫安主義成果卓著。即使在看似不可能的時候,依舒夫與後來的國家總能克服渺茫機會度過難關。
多數以色列人深信,不論面對的挑戰為何,他們與他們年輕的國家都能設法克服。他們別無選擇。
確保以色列蓬勃發展,是他們最根本而深遠的責任。正如失敗在一九四八年不是個選項,現在也不是個選項。牽涉太重大了,因為以色列絕不只是一個國家。以色列體現了一場仍在進行中的豐富對話,一個成為真實的恢宏想法。此中牽涉到的,遠超過他們和父祖輩所創造與耕耘、堪稱奇蹟的這個國家。他們知道,此事真正攸關的,是這個猶太國家建立時所為拯救之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