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文茶器

NT$480 NT$379

出版日期:2015-12-10
作者:吳德亮
印刷:彩色印刷
裝訂:軟精裝
頁數:256
開數:18開(高23×寬17cm)
EAN:9789570846539
系列:阿亮找茶系列

已售完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阿亮繼《台灣茶器》後又一力作
植基人文精神,博覽台灣茶器
為台灣人文茶器的蓬勃興盛做一最佳見證!

隨著台灣茶在全球的蓬勃發展、廣受喜愛,台灣茶器也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融合了藝術美感、人文思維與歷史情懷的各式茶器,二十年來在全球市場上的收藏價值與日俱增,為台灣在茶的世界中開疆拓土,令人刮目相看。

《台灣人文茶器》即是阿亮繼《台灣茶器》後又一深入探訪的茶器全書。作者群涵蓋老、中、青三代,從自成一家的大師到前途無量的新血,人文根柢深刻,懷舊意識濃厚,囊括陶茶器、瓷茶器、金銀茶器、漆茶器在內,以文人的眼界製作人文的茶器,形塑出風格別俱、獨樹一幟的出色作品,或雍容、或質樸,更添台灣人文茶器豐富的內涵。

貨號: 9789570846539 分類: , ,
作者:吳德亮

兼具作家、詩人、畫家、攝影家、茶藝家、資深媒體人等多重身分,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至今已出版著作40餘本(含兩岸繁/簡體版茶文化暢銷大書15本)。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茶協會傑出茶藝文化獎等。

曾任《新聞周刊》總編輯、《自由時報》主編;《新新聞》、《新觀念》、《時報周刊》、《人間福報》、《獨家報導》與中國大陸《茶道》、《茶葉中國》等專欄作家。現為兩岸各大報刊專欄作家、北京大學《中華茶通典》學術暨編纂委員、《中華茶器具通鑑》編撰委員暨三卷主編。

‧Facebook搜尋:阿亮大師粉絲專頁

貨號: 9789570846539 分類: , ,

楔子:台灣人文茶器閃耀國際時尚舞台

第壹章:陶茶器
一、台灣岩礦與岩砂
千秋功業一壺茶(鄧丁壽)
星空與岩礦的櫻花戀(三古默農)
茶陶《山海經》(游正民)
敦煌飛天意象(吳麗嬌)
茶中有佛皆自在(廖明亮)
鹿谷兄弟的岩砂情(吳錦都、吳錦城)
精準詮釋台灣茶香(葉樺洋)
茶陶禪境邁向學術殿堂(吳孟純)
二、台灣新陶色
品味超現實美學(張山)
看見佛經看見茶(陳文全、尤美)
蔓生與墨顏(宋弦翰、蔡依儒)
山水乍現白釉間(黃存仁)
盡情揮灑台灣本色(吳晟誌)
再造天目新璀璨(江玗)
天水雲岫見真情(胡定如)
青瓷、白釉與志野(陳瑞諭)
陶藝美學的劍道精神(黃俊憲)
翠潤中看見油滴嫣紅(莊瑋)
台灣新人文紫砂三絕(黃浩然+蔡忠南+雨墨)
台灣特色的紫砂與朱泥(陳正嵐)
三、台灣新柴燒
歡喜燒窯七十七年(林添福)
陶花源的茶香侏羅紀(蔡江隆、吳淑惠)
厚釉吻醒茶香(翁國珍)
回歸自然的寫實主義甲蟲情(羅石)
自然拙樸藏鋒不露(黃福昌)
逆境中婉約的爆發力(陳芳蘭)
吳題吾陶自然落灰釉(吳明儀、賴秀桃)

第貳章:瓷茶器
來自天官的紫翠天青與鐵釉(蔡永宜、蔡永志)
雲白天青深色釉(蘇保在)
水火同源的新釉震撼(陳雅萍)
銀定白與鈞釉(翁士傑)
炻器亦非陶(林建宏)
雨墨青花聽茶香(雨墨)

第參章:金銀銅茶器
銀壺無垢舞茶香(陳念舟)
傳統中建構台灣新意(陳水林)
輝映《心經》照亮茶(林國信)
銀與竹共舞茶香禪境(蔡長宏)
府城靜巷的銀壺茶香(劉邦顯)
銅胎琺瑯人間築夢(呂燕華)

第肆章:漆茶器
創意中更見繽紛亮彩(廖勝文)
火鶴般燃燒裡腹之間(李國平)
托起天目璀璨(梁晊瑋)

第五章:藏茶風帶動人文茶倉崛起
天壇彩釉生生不息(陳雅萍)
兔子的金剛怒目(張山)
浮雕技法注入古典圖騰(吳金維)
淬鍊成金的律動色彩(戴志庭)
錫口陶倉的巧思創意(李仁嵋)
青蛙蟾蜍四方財(林義傑)
普洱雄獅(廖明亮)
大地龜裂的省思(翁國珍)
三元及第藏茶情(蘇文忠)
金雞報喜(李永生)
櫻花與劍(黃俊憲)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游正民)
原木的魅力(林貴松)

第六章:鋦補與金繕
從工匠補到技術補(蔡佩君、周伯燦)
從馬蝗絆到藝術補(李國平)
兔子的瘋狂下午茶(蔡長宏)
無須補釘的金繕技藝(藏木)

貨號: 9789570846539 分類: , ,
楔子/台灣人文茶器閃耀國際時尚舞台

  二○一二年五月,世界頂級時尚精品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巴黎Asnières工場,為慶祝一○一概念店開幕,法國總部特別設計了全球限量僅三款的茶箱,分別以Epi彩虹色系皮革製作紅、綠及橙色,內置北投曉芳窯的茶壺、茶海與六只茶杯含杯托,加上翁明川的茶則與茶匙,構成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現代經典之作,每款台幣一百零八萬的天價絲毫沒有嚇壞國內外的收藏家,除了以抽籤方式才能購得並立即「秒殺」售罄外,之後更與家扶基金會合作推出「築路計畫」專案,將茶箱另以鱷魚皮訂製後加上上述茶具,以起標價一百五十萬元義賣捐出,為二十一世紀茶藝與時尚的結合開啟了嶄新紀元。
 提起曉芳窯,兩岸甚至全球的愛茶人可說無人不知,陶藝界普遍尊為「當代台灣官窯主人」的蔡曉芳大師,從傳統中創新火候,無論器形或用釉均堪稱無出其右者。他所燒製的紅釉、冰裂瓷、仿汝窯等所呈現的色澤,無論圓潤玉肌的嬌黃、深沉飽滿的血紅、鮮翠欲滴的碧綠,乃至粉青與豆青的樸實內斂等,都將陶瓷的生命力鮮明地展現。
翁明川的竹雕創作,以充滿神奇的巧思與創意,賦予竹器生命的律動與茶藝的禪境,可以很傳統,也可以非常時尚,更可以光滑如脂、溫潤如玉。有時甚至像普普藝術注入精品皮件的高貴血液,時尚語言在正面流暢閃爍,內面卻以簡練古樸的雕刻,將龍雲翻騰的中國圖飾做為完美實用的句點。
  包括以上兩位名家,台灣許多充滿人文思維、作品紅遍兩岸的茶器名家,我都曾在二○一二年出版的《台灣茶器》一書詳細論述,因此本書盡可能不再重複出現,除非這三年間有極大超越或創新的陶藝家,如鄧丁壽、三古默農等,他們不斷求新求變的精神,非常值得年輕藝術家朋友們學習參考。
  而本書新加入的數十位茶器藝術家,年齡從最高的九十歲到最年輕的三十歲出頭,涵蓋老、中、青三代,不僅深具傳承意義,所創作的茶器除了陶瓷器,也包括國人較少知曉的金、銀、銅器與漆器,以及介於陶與瓷之間、兩岸都鮮為人知的炻器等。而陶瓷茶器的修補,也從早年民間鋦瓷匠沿街叫喊的「工匠補」演變至「技術補」,再進化至藝術家投入的「藝術補」,近年更從日本引進「金繕」技藝,為台灣多元繽紛的茶藝再添一筆。由於近年兩岸掀起藏茶風,使得茶倉也從傳統的陶甕不斷演化為造型各異、彼此競豔的大小人文茶倉,豐富多變的風貌令人嘆為觀止。而他們無論資深或資淺,作品所蘊含的「人文風貌」,才是本書最重要的精神所在。
 正如一位讀者Brand Kago在我臉書上的留言:「阿亮大師:您的報導,引導我們欣賞『未來大師』們的創作,真正符合『藝術』的精魂所在,生活中緊縮的壓力,或許也會成為創作的薪柴所繫,藝術應該存在於創作的當下,也在創作完成的那一刻,達到高峰。創作完成後,只是『餘韻猶存』而已,您的系列報導,正好見證這個高原似的生命火光,為您喝采!」
  時間拉回至十八世紀,清朝中葉興起的「文人壺」,可說是宜興紫砂陶藝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經由文人的參與,讓壺開始有了新的生命,將繪畫、書法、鐫銘、設計等各種藝術注入紫砂壺,使得茶壺的製作,從單純的工藝躍升到藝術創作的層次。
  文人壺的濫觴首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西冷八大家之一的陳曼生(一七六八~一八二二),他本身雖不製壺,卻設計壺形、撰寫壺銘,注入詩、書、印於一體,他所設計的「曼生十八式」至今仍無人能超越,開創壺藝前所未有的風采與藝術成就。
曼生十八式中的三十幾種壺形,多呈現線條之美,儘管創作靈感來自生活周邊,如柱礎、井欄、瓦當等源於建築構件;台笠、傳爐、石銚則源自生活用品,還有源於蔬果的葫蘆、半瓜、果圓等,卻都大膽呈現抽象之美,將他的自然情懷與仿古意象經由或直或曲的抽象傳達,再透過楊彭年、楊鳳年兄妹的巧手製作,留給世人無限的想像。由於曾任溧陽縣令,陳曼生還曾將溧陽景點設計在壺上,一如今天許多文創業者紛紛將知名景點以電腦刻印在鳳梨酥上,可說是最具前瞻性,且集造型、立意、雕刻於大成的壺藝第一人了。
  文人壺繼之而起的是集書法大成的瞿子冶(一七八○~一八四九),修竹老梅恣肆於壺上,橫寫豎畫無拘無束;之後更有道光、咸豐年間的梅調鼎(一八三九~一九○六)融會貫通,成就造型新穎、特立獨行的「玉成窯」。三位先賢將翰墨趣味與沉醉自然的文人趣味融入壺藝,將壺藝推向前所未有的最高峰,更達到後人無法超越的高度。
  文人壺最大的意義,是脫離了匠人的純技術性製作,而加入文人富於創造性、創意性的創作型態,至於近年「新文人壺」的出現,一般認為應源於一九九○年代末期,宜興紫砂壺一度從熱銷商品跌入谷底所導致的反思。兩者最大的不同,是清代文人壺大多為文人參與壺藝的「創作」而非「製作」;新文人壺則多半為文人藝術家投入製作的紫砂壺藝,例如當代資深名家徐秀棠、鮑志強、吳鳴,或新一代被評為「大巧若工」的范澤鋒,以及近年提倡新文人壺不遺餘力的張利峰等。
  儘管許多學者認為,近代文人壺尚未達到文人畫的高度,認為目前浮躁的創作氛圍扼殺了許多藝術性的思考,更多的是考慮和顧全市場節奏。而比較起已有九百多年歷史的宜興紫砂,台灣茶器起步雖晚,卻因為許多文人的參與、藝術家的積極投入,很快就跳脫單純的實用功能,提升至藝術創作與文人壺的境界。創作範圍且不再限於茶壺,用途品項無限擴充至數十種以上,而涵蓋了所有茶器。例如在台灣茶藝館最興盛的一九八○年代,比照飲酒「公道杯」而出現的「茶海」,就是首創於台灣,並迅速風行至對岸與東北亞各地,成為行茶必備的重要茶器之一。
  日本知名暢銷作家村上春樹曾說「現代小說家必須多少超越現實主義」,其實做為現代陶藝家,也應做如是觀吧?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台灣茶器無論在材質突破、造型創意、實用功能、釉色表現、多媒材的注入等,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現,閃耀兩岸三地與國際舞台,甚至躋身歐美時尚精品,不僅造型與釉色富於變化,創意也不斷超前翻新。
 因此可以說,有了陳曼生等文士先賢的投入,宜興壺終能脫胎換骨,並廣為後人所仿效。台灣茶器也正因為文人的參與,或人文思考的注入,才能在短短二十年間迅速發展而大放異彩,並在對岸風起雲湧,恰與二、三十年前,台灣民眾風靡宜興紫砂壺的盛況如出一轍。
  台灣人文茶器與清代文人壺最大不同處,在於傳統文人壺名家泰半為或隱或仕的知識分子,深諳文學藝術,或以詩書茶畫抒發情懷,表現封建士大夫的閒情逸致。而台灣現代茶器的作者儘管洋溢更多的活力、生機與熱情,卻大多來自民間,無法像古代文人一樣精通琴棋書畫,更無法將書法、繪畫、篆刻、雕塑等各種媒材徹底浸透,卻能以充分的人文思維出發,各自用不同的媒材傳達、彰顯個人的文士趣味,且都具有相應的文化精神與審美情趣,不僅僅單純地將茶器做為「小我」的藝術創作,更希望做為人文理想的「大我」精神呈現。作品且更具原創性、更具內涵、更具美感與實驗精神,表現方式也更為繽紛精彩。
  因此近年來,我不斷受邀赴兩岸各地演講台灣茶器,包括各大學或文創機構、藝術中心等,甚至還在以紫砂獨領風騷數百年的宜興市,受邀於「陽羨茶博物館」做專題演講,在在都說明了台灣人文茶器近年在兩岸發燒的盛況。
  而中國湖南省長沙市澔澔湘江畔的「杜甫江閣」仿唐建築,係為了紀念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詩聖杜甫(七一二~七七○年)所建。阿亮有幸在杜甫仙逝一千兩百多年後的今天,受邀登上江閣,以「台灣茶器的崛起與興盛」為題做專題演講。主辦單位之一的湖南省陶藝家協會表示,阿亮是江閣新建以來,第一位受邀登樓演講的台灣詩人,也是第一次以茶器為主的演講。現場座無虛席,來自湖南省各地的茶人、陶藝家、茶葉相關產業代表等,眾多熱情朋友們無不用心聆聽,高齡七十多歲的湖南省陶瓷藝術大師譚异超還全程勤做筆記。當場讓我想起杜甫最後在江閣留下的詩〈發潭州〉,不禁熱淚盈眶了起來:

   夜醉長沙酒,
   曉行湘水春。
   岸花飛送客,
   檣燕語留人。

  顯然台灣茶器近年迅速崛起,已成為對岸陶瓷界最關切的話題了。

貳零壹伍年 白露
吳德亮

貨號: 9789570846539 分類: , ,

千秋功業一壺茶

二○一五年開春,我在華山文創園區「台北紅館」策辦「台灣新文人茶器名家大展」,參展人之一的鄧丁壽突然宣布,今後要將重心轉移至建築設計,壺藝創作則會逐年減少,新作也將大部分留在鹿谷新建的個人美術館內,盡可能不再對外展售,讓許多收藏家深感錯愕。
  不過就在展覽結束不久,鄧丁壽突然來電說,他已答應中國文化部邀請,將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時間就訂在二○一六年五月。
  其實鄧丁壽赴北京展出並非首次,早在十多年前,就以壺底出水的「古逸壺」設計,徹底顛覆中國數千年來茶壺傳統的「三點金」格局而紅到對岸,更風光受邀前往北京展出,還驚動當時的海協會副秘書長唐樹備前往捧場致詞。
 事隔多年,鄧丁壽再一次展現「壺之有物」,以不耽溺於表面的雕飾文鏤,以及「好古不泥古」的恢弘格局創作的各種茶器,讓親往拜訪的中國文化部官員大為驚豔而力邀展出。
  鄧丁壽常說,他的創作思維是來自對茶與壺文化的長期鑽研精闢,自成心法後,兩者相扣相生變化的總結。就我對他的長期觀察了解,他不僅具有豐富的學養功力,含蓄而深富內勁,還不以世俗的習慣形制做壺,堅持「壺非一相」,而在十多年之間陸續創作了古逸壺、新概念壺與幽壺等各種現代實用新機制,造型或紋飾卻又充滿古典的流風氣韻。近年更以雅健中見溫潤的美學轉換,透過岩砂壺樸質的張力加上刻繪字畫的注入,喚起茶人的殷切期待,無怪乎會有收藏家盛讚他是「千年一嘆的壺藝奇才」了。
  鄧丁壽創作結構的嚴謹尤令人驚異:每一把壺都經過縝密的設計,從靈感的注入到手繪草圖,至拉坯、塑型、拍打、用釉、投窯,每一個過程都一絲不苟,烈火淬鍊的作品從出水、斷水、握持,到壺蓋與壺身的密合度、節奏律動的視覺效果等,都堪稱無懈可擊。
 難能可貴的是:鄧丁壽從不停滯或滿足於現狀,造型不斷求新求變,永遠帶給觀者新的驚喜。他常自豪地表示,十多年來總共創作了七百把壺,沒有一把是相同的,每一把都可見不同的創意與心血。他也不斷嘗試加入各種元素或材料,不僅使作品更具藝術美感與實用性,也將不同礦石的特色發揮至極致。
  例如他首創以金水融入創作,使台灣茶器更上層樓,在金價不斷飆漲的同時與貴重的黃金器皿劃上等號,引來其他人紛紛跟進;或不惜以珍貴的碧璽、紅寶石等加入岩礦與陶土,成就造型律動飽滿的茶壺,發出強勁的生命之氣以及粗中更見細膩的筆觸,將茶氣與韻味做最高境界的結合;而兼容並蓄的格局與貴氣逼人的霸氣,更堪稱當代的壺藝經典。
  即便同一組作品,鄧丁壽的岩砂茶器變化也明顯呈現在每一個細節,從壺身、提把、壺嘴到壺蓋、壺鈕,豐富的意象與開創性往往超出想像。例如他會在茶杯中心隆起一座黃金山丘,讓紅濃明亮的茶湯環抱輝煌,如潮起潮落般浮沉,寓意深遠;或將中國傳統的吉祥獸,無論龍或貔貅等繁複具像,以無比大器的意象幻化為堅緻如金的壺把。
  鄧丁壽也喜歡以隸書轉化而來的「丁壽體」在茶器上題字,如壺身的「無念」、壺口的「此壺最相思」,或茶碗口緣的「一榻風月半碗茶」,茶倉口緣的「非茶不藏」、「茶是如此多嬌」等,堪稱形神、古意與詩境三者兼具,不僅饒富趣味,更在轉折之間透出強烈的人文風采。
  我也願以「大含細入」來形容鄧丁壽的作品,大者如提梁壺可涵蓋大化之氣,小者如瀹茶壺則深入精微,正如《漢書‧揚雄傳》所說「大者含元氣,纖者入無倫」的境界。以他的「滿腹經文提梁壺」為例,壺身若有似無、彷彿遠距離拍攝而無法清晰一窺全豹的經文,又像是傳說中的無字天書;提梁頂端後側則突出獸首打破平衡,似乎有意在一片和諧中營造意外的驚喜;尾處兩端卻又以浮刻的線條圖案與壺身連接,做為馳騁千里的中繼驛站;壺蓋再篆刻銘文「千秋功業一壺茶」,一氣呵成的氣勢令人讚嘆。
  而乍看之下以為是國際精品名牌包的「繁華煙飛壺」,最讓我感到驚異:以諸多礦石研磨、反覆試煉後成就的或粉或青或綠,讓整把壺都鮮活時尚了起來。而以三叉足構成的提梁卻又古典得正經八百,加上斗大繽紛的壺鈕,更讓煎水瀹茶多了一份浪漫情趣。
  再看他的側把壺「無念」,壺蓋以金水塗裝的按扣,不僅可以在注水沖茶時扣住壺蓋不使掉落,更與黃金璀璨的壺鈕同時隱喻人間的奢華。讓人想起《紅樓夢》中的〈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丁壽似乎想告訴茶人,只有心無雜念拒絕誘惑,才能專注沏出一壺好茶吧?
  此外,以密集的漣漪千千層層環繞的大型提梁壺「時光流逝」,或無數光點在流星雨中閃爍、側把卻開滿圓洞的「浮生若夢」單柄壺,甚或炊金饌玉般襯托茶葉尊貴的「金玉滿堂」提梁壺等,都讓人感受大器中蘊含的無限哲理。
 鄧丁壽的茶壺還有一項特色,就是在提壺注水時,水柱呈現的不僅有完美的拋物線,還有許多清晰可見的水珠盈盈綻放,宛如一個個水汪汪的竹節在細竹上婆娑起舞,令人拍案叫絕,顯然製壺的功力已達出神入化的地步了。

盡情揮灑台灣本色
 早在三、四年前,新銳陶藝家吳晟誌就以瓦斯窯或電窯,用單掛釉燒出柴窯般黝黑的金屬質感,加上彷彿金屬氧化的金花妝點,成就獨一無二的「黃金鐵陶」作品,而在當時風起雲湧的陶藝界迅速崛起。
 但吳晟誌卻沒有因此而停滯,近年來又在「黑金」之外,陸續燒出了陳皮橘彩、松青綠、奼紫紅、鱔魚青等「台灣新陶色」,讓我大感驚豔。他說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共有十二綱土,而面積僅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台灣,就擁有其中的十一綱,堪稱泥料的天堂了。因此長久以來,吳晟誌不斷在全台各地尋覓合適的礦土與泥料,進一步深入掌握台灣土質特色,才能不斷試煉出新的陶色,創作出風格絕對獨一無二且不怕被模仿或趕上的作品。
 過去幾年讓他聲名大噪的黃金鐵陶,在黝黑的主體上透出隱埋金礦的風華,吳晟誌說除了泥土的調配,釉料也全部自己調製,再加上燒窯溫度的火候,以及經驗不斷累積的技巧,釉色才能呈現璀璨金花,並破「黑」而出,內斂中更見貴氣。
  吳晟誌說近一、兩年柴燒茶器在兩岸市場逐漸退燒,他卻繼續用電窯燒出柴窯的風貌質感。憑藉多年經驗,他大膽地將電窯做些設計改良,在一定的溫度下反而達到加乘效果。即便披上釉彩,依然強烈顯現漸層、落灰等筆觸,還有細微的毛細孔讓茶器繼續呼吸。
 細看他的松青綠茶器作品,依然保留了黃金鐵陶的金晃晃斑點,而調色板上難以校出的色彩,在浴火後昂然呈現。彷彿遠古的神秘呼喚,將深山古剎中歷經歲月風霜洗漱的梁柱,在冬雪落盡、春日將臨之際,用無限的生機與美感瞬間喚醒。作品色澤看似滄桑,卻更加嫵媚動人,蘊含無限典雅的貴氣。
  又如他的奼紫紅提梁小壺,在藍紫色輕煙中變幻的雲彩或黃或金,緩緩上升迎向繽紛的奼紫千紅,再以古銅的金、鮮橙的藤做為提梁。而渾圓的壺身搭配羅盤狀的壺蓋,台灣紅中間的壺鈕永遠簡潔、單純而剛勁,像極了我兒時記憶中的花蓮北濱紅燈塔,那樣稱職地挺立著。整體看來霸氣十足,卻又楚楚動人,這正是吳晟誌高明之處。
  吳晟誌的茶器還有一項特色,就是坯體非常輕薄,加上細微顆粒般的斑剝質感,看來就更像鐵器了。他解釋說:泡茶師除了要能貼切地沏出一壺好茶,也特別著重行茶時的優雅姿態,因此創作時除了考慮外觀的美感,更希望茶人單手就能輕易握持駕馭。
 近代文學大師川端康成於一九六八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致詞時以「美麗的日本的我」為題,詳細述說母土給予他的養分滋潤,引發全球熱烈的掌聲與共鳴。而吳晟誌充滿現代創意又飽含台灣特色人文風格的茶器,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快意揮灑,可說遊刃有餘,希望他能持續不斷,將更多潛藏在台灣多種礦石泥土中的色彩逐一發掘,讓大家都能驕傲地大聲說出「美麗的台灣的我」!

厚釉吻醒茶香
  四歲開始就耳濡目染跟著父親翁成來習陶,至今已有五十年「陶齡」的翁國珍,一九八三年作品就獲英國前首相奚斯(Edward Heath,一九一六~二○○五)收藏而聲名大噪,八○年代且獨創「單手內撐」技法,即拉坯時以單手由內往外撐,成就「大地的省思」系列作品,獨樹一格地以大地裂紋為創意融入茶器,卻也成了許多陶藝家模仿的對象。
 翁國珍的壺把也十分特殊,在兩岸陶藝界都可稱得上「獨一無二」。源自大地許多奇石枯木的天然造型,充滿生命力而不做作,尤其尾端的巧思讓把手剛好卡住壺蓋,泡茶時即便傾斜九十度注水也不致脫落,可說創意十足又具實用性。
  翁國珍早在擔任陶藝協會理事長期間就大力推動柴燒,因而掀起台灣近年的柴燒熱潮,甚至還率團前往對岸交流,在以「石灣陶」聞名的廣東佛山,以早年留下的「龍窯」燒造,為兩岸的柴燒復興開啟新的紀元。
  為了去除一般人對柴燒壺僅能沖泡重發酵茶品的疑慮,翁國珍特別反覆思考試驗,在外觀完全不上釉的壺身內部,加上了有毛細孔的天然灰釉,可以充分聚香。他說陶土的含鐵量還原產生如玉般的翠綠色澤,而非一般青瓷在釉藥內加氧化鐵的發色呈現,因此絕對天然、健康,而且沖洗後可以再沖泡其他重發酵茶品如鐵觀音等,原有的清香不會留下攪和。我特別用他的柴燒新壺試泡剛剛取得的梨山春茶,果然瞬間將高山特有的山靈之氣全然釋出,香氣尤其飽滿。
  同樣施以天然灰釉,卻成就外觀質感的新作「羊脂玉」水方,釉藥與陶土各兩公斤的重量就已令人咋舌,再看光滑細膩的色澤以及溫潤柔軟的觸感,彷彿表面包覆了一層看不見的油脂。以手觸摸,儘管開片的裂紋交錯其間,仍有肌膚相觸的溫熱感度,在燈光下呈現沉穩內斂的光澤,溫柔而綿密。顯然就細膩度而言,已接近和闐羊脂古玉的境界了。
 二○一四年四月,消失千年之久的湖南省長沙市「銅官窯」開園兩年後的遺址博物館來台交流,銅官由陶藝家彭望球領銜,台北則由我推薦翁國珍為代表,在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國際會議廳舉辦的「兩岸陶藝一家親」儀式上,將熊鎮長帶來的銅官陶土與台灣苗栗陶土融合,兩人並各自取回融合後的陶土,相約半個月內製作同一組茶器,與一尊「湘台文化創意園」的代表性雕塑。
 隨後五月八日在長沙市舉辦的「千年唐風陶城兩岸創意文苑」活動中,經由兩岸文化人與陶藝家共同見證,翁國珍手拉的茶壺與三個杯子,與彭望球燒造的茶海、杯具等合而為一組茶器;而兩人分別製作半部的「浴火鳳凰」雕塑原型也順利合體。
  有趣的是:銅官陶土多為灰白色胎質,與含鐵量高的苗栗土混合後,翁國珍燒出的壺呈現淺黃偏白,彭望球的茶海卻呈深褐色,彷彿也為「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兩岸文化交流做了最佳註解。
  不過,翁國珍近年最受矚目的作品,卻是以厚釉成就的茶杯:當茶湯入口,厚實豐滿的杯緣與嘴唇緊密貼合,在杯唇相接的剎那,湧起初吻般的甜蜜滋味。
  看我一臉沉醉,翁國珍得意地告訴我,這是他近年的新作「吻杯」,我則建議改為「初戀之吻」更為貼切。話說茶杯大多僅做為媒介,即茶湯經茶壺或茶海沖出後透過茶杯送入口中,品味茶香(嗅覺)、口感或韻味(味覺),厚釉吻杯卻多了一份肌膚溫潤的觸感,堪稱茶杯的功能性創新了。
  翁國珍說厚釉吻杯的製成,首先需有陶土一比一──甚至超過──的釉料,濃稠至臨界點時,再用傳統的浸泡方式,而非目前普遍採用的噴槍噴釉法,而在燒造時透過高溫形成的流釉或縮釉現象,也使得失敗率偏高。
  細看杯緣光滑細膩的色澤,彷彿表面包覆了一層看不見的油脂,在燈光下呈現沉穩內斂的光澤;即便以手觸摸,仍有溫潤柔軟的熱感度,無怪乎每一次舉杯入口,都能感受初戀之吻般的甜蜜滋味。

貨號: 9789570846539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