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

NT$290 NT$229

原書名:父が子に語る日本史
出版日期:2013-10-25
作者:小島毅
譯者:王筱玲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264
開數:25開(21×14.8cm)
EAN:9789570842777
系列:聯經文庫

已售完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爸爸,為什麼要學歷史?歷史有什麼用?」
學會解讀歷史,而非死背歷史
輕鬆、有趣卻深刻的日本史,教科書中學不到的日本史

本書是作者寫給15歲的女兒,以父親的口吻、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述說日本歷史的發展。即將上高中的女兒,向在東京大學歷史系任教的父親問出:「為什麼要學歷史?歷史有什麼用?」為了讓女兒了解歷史的本質,讓女兒不受限於課本上枯燥單調、僅羅列歷史事件的「斷代史」,而能更深入理解日本的歷史及日本在世界史中的角色,作者開始撰寫這本「前所未有的日本通史」。

此書分成「劍」、「心」、「寶」、「鋤」四部分,分別從歷史事件討論對日本中心論的反思、宗教信仰與歷史建構、日本國家之形成,以及武士階級與尊王攘夷運動。每一部份各有十三章,每章以短短一千字討論一個歷史事件。

‧劍之章 以象徵貴族武器的黑桃看「日本史」的本質。從賴山陽的《日本外史》出發,指出尊王攘夷思想下僅以日本觀點看日本歷史的盲點。
‧心之章 以象徵神職人員的信仰的愛心介紹日本的神話。討論《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的「故事」是如何被創造出來以塑造大眾的日本印象。
‧寶之章 以象徵商人財產的鑽石說明日本的國家形成。從大化革新到平安時代的怨靈,介紹日本的國家形成與文化發展如何受到中國文明的影響。
‧鋤之章 以象徵百姓農具的鋤頭挖掘自鎌倉時代開始的歷史。探索武士政權、佛教文化、戰國時代、鎖國、尊王攘夷思想對日本帶來哪些變化。

作者並沒有詳述每個事件或時代的細節、不需記誦繁複的人名、地名及年份,而是引領讀者以全新的角度探索歷史,將被現今教科書分解成瑣碎斷代的歷史重新展現整體的面貌。本書特別之處在於作者並不單論述日本的歷史事件,而是著重古今思想的傳承和日本與東亞其它文化上思想的交流,以期讀者以宏觀的視角閱讀日本歷史。

貨號: 9789570842777 分類: , ,
作者:小島毅

1962年生。東京大學畢。專攻中國思想史。現任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日中歷史共同研究」委員、日本學術會議連攜會員。在專攻領域的著作有《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講談社)、《朱子學與陽明學》(放送大學教材)。針對一般讀者的著作《義經的東亞》(勉誠出版)以宏觀的視野描寫蓬勃的日本中世樣貌,與其破壞性的演出所帶來的衝擊。另著有《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聯經,2013),以通俗易懂的話語及全新的視角展現日本史的整體面貌。

譯者:王筱玲

曾任職出版社、《日日》中文版、《美術手帖》特刊中文版主編,現為自由編輯工作者。

譯有:《小星星通信》、《圖說西洋美術史》、《寂寞的大狗》、《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等。

貨號: 9789570842777 分類: , ,

中文版序
劍之章
A 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2 希望展現整體樣貌
3 從哪裡可以看見「日本史」?
4 阿氐流為是「叛亂分子」?
5 「美麗之國」平泉與「美好之國」鐮倉
6 引發了明治維新的「日本外史」
7 對外國的事情反而很了解
8 遣隋史是對等外交嗎?
9 身為「新興貴族」的平氏
10 尊王思想與德川幕府的關係
J 攘夷運動的走向
Q 對南北朝的看法
K 忠君愛國與民主主義教育

心之章
A 紀元節神話是什麼
2 宗教談的日本古代史
3 《古事記》也以漢字寫成
4 本居宣長的主張
5 史料的看法
6 聖德太子的出身
7 成為爭論對象的聖德太子
8 對太子傳說擁護論的疑問
9 神功皇后與卑彌呼的合體
10 《論語》與《千字文》
J 消失的王仁博士
Q 蘇我氏祖先的故事
K 從倭國到日本

寶之章
A 改新之詔是何時作成的?
2 官人的誕生
3 天智即位之年
4 內亂與女帝
5 圓仁的大旅行記
6 太陰太陽曆的故事
7 從「梅之都」到「花為櫻」
8 「國風」的意義
9 櫻花的印象
10 所謂無常
J 平安時代最強的怨靈
Q 《今昔物語集》的世界觀
K 仁義道德會吃人

鋤之章
A 中世人們的強韌
2 眼花撩亂的十二世紀
3 鐮倉新佛教的時代背景
4 「對了,去京都吧。」這句話裡的京都
5 寧波專案的目標
6 從南北朝到室町的石蕊試紙
7 將日本史一分為二的應仁之亂
8 戰國大名的軍師養成學校
9 「轉調」這種控制方法
10 作為勢力的佛教寺院與天皇
J 新外交關係與「這個國家的樣貌」
Q 鎖國時代的中國印象
K 現在依舊吃人的仁義道德

貨號: 9789570842777 分類: , ,
前言(節錄)/中文版序

本書是二○○八年一月至三月執筆寫成的。讀者看了就會知道,這裡面用每天的日記形式編排,實際上也是如此。剛好在獨生女國中畢業要上高中的時候,因為想告訴她日本的歷史,就用每天上班前的一至二小時,寫就本書。因此,如果遵從「子」的古文用法,我是應該要用「女」這個字才對。儘管在現在的日文中,不論男女都可以用「子」來表示,但因為這個字的原意,或者說「歷史是男人的事」這種偏見的緣故,在日文版的讀者中,很多人都擅自誤解書名這個「子」是兒子而不是女兒。因此,在這裡清楚寫出我的孩子的性別。

比起在日本的讀者,台灣的讀者諸賢,應該更清楚知道日本國的歷史。本書是以日本的中學生在學校所學的歷史為知識的前提來敘述的,所以不免擔心會不會有不少難以理解的地方。因為本書不是以概觀日本歷史本身為目的,不只如此,我在本書中,是以參照當下學界的最新動態來補充教科書所教的內容,並以故事所具有的「一貫性」來描寫「通史」為目標。

日本的歷史一般分為古代、中世、近世、近現代四個時期,教科書也是這樣區分。這種區分方式也被用在專門研究者的分工中,像是介紹「我是日本古代史的專家」時也會用到。因此,日本史的研究者只會寫作為自己研究對象的時代的著作。這是因為對其他時代的研究者的敬意、迴避與自我防衛(避免受到「你的書錯誤百出」的指責),所以才不能寫那樣的書。因為我是專門研究中國思想史的人,對於這點,很輕鬆地就能執筆寫作。的確,以我的情況來說,要寫中國思想的通史是會感到困難。

因此,儘管「斷代史」式(將歷史細分的做法)的處理方式,在事實關係的精密程度上相當可期這點,對學術上來說是很寶貴的,但這卻也成為阻礙一般讀者、特別是年輕人們掌握歷史走向的要因。而且,在日本稱為通史的歷史,就像教科書那種,現在幾乎都靠上述時代區分方式,以分工體制、共同撰述的方式來完成,實質上算是斷代史了。「是通史?是斷代史?」這是自司馬遷和班固以來就有的問題,結果是兩者都是必要的。這也是撰寫本書的根本性原因。

本書若能夠得到眾多年輕讀者,並成為深化對日本歷史認識的機緣,將是我的榮幸。如果成真,我就可以說「吾人惟一女,台灣得多子」了。

貨號: 9789570842777 分類: , ,

劍之章
A 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剛剛的生日蛋糕很好吃吧!雖然你也這麼說,但實在吃太飽了。剛好是十五年前的這一天,你來到了我們的身邊。那天和今天一樣,是個有點冷的日子。
今天你正好成為在《論語》中,孔子所說「志於學」的年齡。「志於學」就是十五歲。而且,再兩個月就要從國中畢業了。如果要上高中,差不多就得開始認真念書、同時,也要開始為將來想要學習什麼樣的專業課程、想要從事什麼工作而準備了吧?是要和爸爸、媽媽一樣念歷史系?或者想要學習對實際工作更有幫助的科目?都要看你自己的選擇。我覺得,孔子所說的「志於學」,也有靠自己選擇未來出路的意思。
不過,很可惜的是,我很懷疑學校裡所用的教科書對這個問題能夠提供什麼幫助。原本就說不上是什麼有趣的內容,雖然我也參加了邏輯的教科書編寫,但因為有著各種的限制,想寫的東西有一半都沒辦法放進去。
像爸爸、媽媽在大學裡學歷史,並不是因為教科書很有趣,而是因為遇到了讓我們對歷史產生興趣的書和老師。無論是日本史還是世界史,那些教科書,都因為變成了教科書而艱澀難懂,老實說,並不是有趣的讀物。如果因為教科書的關係而讓你討厭歷史這門學科,是非常可惜的。因此讓我下定決心寫這本書。
以前,印度有一位名叫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 1889 -1964)的政治家。他是印度獨立運動的領導者,在印度獨立成功後擔任總理。當他變成政治犯被關在獄中的時候,為了他的女兒——後來也成為印度總理、最後被暗殺的英迪拉.甘地(Indira Priyadarshini Gandhi, 1917-1984),寫下關於人類歷史的書信,後來出版了《父親對孩子說世界歷史》這本書,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能讀到。當我在差不多你這個年紀時讀到這本書深受感動。因為我既沒有像尼赫努那麼偉大,也並不是廣博多聞,好像也寫不出「世界的歷史」,但如果只是我們所生活的日本這個國家的歷史,說不定可以整理出來。我是這麼想的。
繼續讀下去就應該能理解,這本書雖然是「日本的歷史」,但它與被當作科目的「日本史」並不相同。高中的學科有分「日本史」與「世界史」,在不同的課堂上,很多學校也會由不同的老師來教。我一直覺得這種教學方法很奇怪。
第一,所謂這個事件中的「世界史」,並不只是「世界上的歷史」、把日本從世界排除的歷史,也就是像這樣的公式「{全世界﹣日本}的歷史﹦世界史」。把我們自己生活所在的國家歷史排除,只學習外國的歷史,其實並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先具備了「日本史」的基礎知識,才能掌握「世界史」的意義;最近還有不學「日本史」只修「世界史」,高中就可以畢業的方式。大學入學中心等的考試裡,選擇「世界史」、只為了考試而唸書的結果,就是學生變成對外國發生的事件年代、歷史上的人物知之甚詳,卻對日本的歷史幾乎一無所知。爸爸在大學裡教書,總是對這樣的弊病深感痛心。
第二,這也是互為表裡的關係,日本的歷史只在日本這個框架中是無法理解的。現在的日本國境定界於明治時代(嚴謹的說法會在後面提到)。在江戶時代,沖繩是名為「琉球國」的其他國家,而且北海道似乎也不被稱為國內,更何況那塊北方領土怎麼看也不是日本這個國家的領土。不過,從數千年前的繩文時代開始的「日本史」,當時的日本和現在的日本範圍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以這個前提來開始談。
然而,經過彌生時代到了古墳時代之後,歷史主要集中在大和朝廷與其周邊地區,接著就接連進入飛鳥、奈良、平安時代。大和朝廷就是天皇的政府,歷史就是敘述這個政府如何擴展統治區域的故事。
「日本」這個名字是在西元七世紀左右,由天皇的政府決定的。而且這個「天皇」的名稱,也是在差不多的時期開始被使用。所謂「日本史」就是以從最早開始天皇的政府治理的區域為前提,依照時代的進程列舉出現在日本領土的整體歷史。但是教科書裡並沒有清楚說明為什麼沖繩、北海道在「日本國」統合之前,被列入「日本史」來談論。也就是說,日本與其他(也就是成為「世界史」對象的地區)的區別,是因為事先根據現在的國境所作的劃分,敘述的是與過去的人所描述的回憶相異的「日本」樣貌。
而且,和這點有關的是第三,日本這個國家並不是只有靠日本編織出歷史。日本在建國的時候,向中國大陸、朝鮮半島學了很多事物。關於這些,「古代」的部分,在教科書裡雖然有寫到,但是實際上鐮倉、室町時代的「中世」也可以說有類似的交流,即便到了稱為「鎖國」的江戶時代,日本並沒有完全切斷與海外的聯繫。
原本近畿地方和關東地方的的所想的「日本」,與九州地方的人所看見的「日本」,看法應該是不一樣的。但是「日本史」的教科書是從朝廷、幕府所在的京都、鐮倉、江戶,也就是日本的中央政府觀點來敘述日本這個國家的軌跡。
當然,這也有無可奈何之處。像「日本史」這種一個國家的歷史,是為了創造「近代」的民族國家所必須有的。法國有法國史、德國有德國史;而且在歷史上發生的同樣事情,法國方面的敘述觀點與來自德國方面的敘述方式也不同。因為這樣,為了強化民族的團結心,歷史就變成對自己的國家、祖國歌功頌德的寫法。
雖然我要說的內容有點難,但例如日本與中國對「歷史解讀」的差異就是引發問題的根源。爸爸現在擔任「中日歷史共同研究」的委員,正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中國人敘述的歷史,與日本這邊所看見的歷史,為什麼會產生分歧呢?不只是為了要思考這個問題,我想現在是到了要試著反省一國史方式的觀點的時期了。
因此,為了你的未來,我每天編寫一點「父親告訴孩子的日本史」。希望可以加入很多的軼事、努力讓它成為有趣的讀物。如此一來,不只是你,我希望與你同年齡的人也都能讀讀這本書。

2 希望展現整體樣貌
我重新思考、校讀了昨天寫好的原稿。我應該要怎麼稱呼自己比較好呢?一般我會寫「我」(譯註:日文漢字「私」),但是昨天和你說到的時候,好幾個地方用了「爸爸」。不過,實際上你不太會說「爸爸」這個字吧!因此,讓我想了一想,我決定使用「僕」(譯註:日文漢字「僕」,意思為「我」)。用這個字的理由,在這本書最後再說。
那麼,僕寫這本書,應該會受到很多人的批判。因為既不是「日本史」的專家,更只是個「歷史學」研究者的人,要談日本的歷史教科書錯誤的架構,簡直是妄自尊大。越是有良心的專家,對於僕這種大膽的整理行為就會更慎重,同時也會對這種做法抱持不信任感。
但僕還是硬著頭皮寫這本書,是因為僕強烈認為還是有必要這麼做。例如像司馬遼太郎這樣的歷史小說家,對於他們比歷史學者還擁有更多的讀者,擁有很強的影響力這件事,讓僕有很大的危機感。專門的研究者們一邊在同儕之間嚴厲批判這些小說家的歷史理解與敘述的方式,但是對於一般大眾,能不能提出替代的歷史樣貌,又絕對不是那回事。因此在專業的研究領域與讓一般大眾理解的水準之間,難以想像的巨大鴻溝。
當然,因為學問終究是這樣的東西,因此才更需要專家不是嗎?如果是理論物理學或是生命科學等最先進的知識,大家既不需要去理解,更何我們根本就無法理解。
但是,歷史與這些理科的尖端科學不一樣,我認為歷史原本就應該和我們有切身的關係。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是經過幾百年的時間積累而形成的結果,關於社會形成的經過,是有必要根據最新的專業研究來好好說明的。身為近代國家,如果構成國家的國民不確實認識歷史的話,這個國家就有開始走向危險方向的憂慮。實際上,日本在數十年前的戰爭就有過這樣的經驗。歷史專家們理解的「歷史的真實」,在學校裡被禁止傳授、也不能傳達給一般人知道。
這本書,是為了要給像你一樣要擔負起未來社會的年輕世代的年輕人,說明當下的研究成果的同時,並以僕自己整理的方式,將關於日本與環繞日本的地區的歷史,仔細向你們解釋。今後將被改寫的事件應該還有很多吧!也有根據不同的人、各自的價值評價所記錄的歷史吧!但是,因為我想以透過時間的潮流展現歷史的整體樣貌來寫這本書。僕是這麼打算的,請繼續讀下去。

3 從哪裡可以看見「日本史」?
如果看世界地圖,被國界線劃分的各國,區塊內都被塗上了同一種顏色。日本當然是紅色,這是因為太陽旗顏色的關係嗎?不過在足球比賽裡,日本的顏色卻是藍色,鄰近的韓國才是紅色吧!
關於地圖上的顏色,有一說是說,因為紅色是屬於膨脹色,可以讓狹長的日本列島有看上去更大的錯覺;而像鄰國土黃色的中國與綠色的俄羅斯那樣的巨大國家就用了收縮色,這是為了塑造彼遜我勝的深謀遠慮做法,但真的是這樣嗎?
日本從北方領土開始一直到沖繩全部都是紅色,中國則是東起山東半島、台灣,西至西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部都是土黃色,實際上雖然彷彿可以感覺到才一跨出國境,景色就驟然不同,但當然不是這麼回事。例如,沖繩與台灣之間相較於沖繩與擇捉島之間的差異更小,應該也比台灣與西藏的差異來得小吧!
如果想要正確地表現出國家的顏色,那麼在國家之中也應該做出不同濃淡的顏色吧!以日本來說,京都用最深的紅色,表現出「這就是日本」,沖繩則是加入一點中國風的黃色般的淡紅色;而台灣曾受到數十年日本殖民地時代的影響,應該要用帶有紅色的黃色。雖然台灣是否為中國的一部分,是個很大的問題,但就暫且不提了。
不只是地理,實際上歷史也是一樣。對曾為琉球國的沖繩而言,在京都所發生的事件,同樣地,可能還比不上在北京發生的事件來得重要。前面也提到過,「日本史」是以京都、鐮倉、江戶,也就是當時的政治中心所在的觀點來編纂的。「以沖繩來看的日本歷史」,應該和那樣的歷史有著極大的差異。當然,奧州平泉有平泉的歷史,對馬有對馬的歷史,各地應該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日本史」。
不過,如果要說為什麼唯獨京都或鐮倉、江戶佔有特權般的地位,除了那裡是強大的政治權力中心所在地,同時,也可以說因為有那樣的政治權力伴隨而來的文化之故。因為福岡、鹿兒島、仙台、秋田等,各自的地位或勢力有所差異,因此才會將京都或鐮倉、江戶視為文化的中心,抱持著仰望的態度吧!
例如京都在十五世紀後半發生應仁之亂後殘破不堪,作為文化舵手的公卿和僧侶們紛紛逃離到地方,其中也有名為大內氏的山口大名,因為與中國(當時的明朝)交易而致富。因為他們的熱情款待,因此吸引了許多風聞而來的文化人聚集當地。以水墨畫聞名的雪舟,就住在山口。就這樣出現了從京都遷移到山口的情況。
京都的向心力在應仁之亂後,到了十六世紀變得更有力,是因為不管是出身愛知、掌握權力的三人眾,或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都是從京都號令天下。的確,信長在安土、秀吉在伏見桃山都有築城,所以也稱為「安土桃山時代」。雖然家康在江戶與駿府(靜岡縣)設置大本營,但即便如此,京都作為政治上的重要場所,為了有效控制京都,各自以各自的方式煞費苦心。
不過可能會有人這麼認為:「什麼嘛!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因為在明治之前,天皇都住在京都的關係吧!」的確,一般會這麼解釋。京都因為是首都,所以很重要。此外,既然都還沒有正式的遷都,即便到現在,甚至還有人覺得應該將京都視為日本的首都。天皇御所所在的城市就是首都,那裡當然就是日本的中心城市,這種想法實在是太顯而易見,所以通常不會成為討論的主題。
不過,請想想看,如果是這樣,為什麼我們要使用「鐮倉時代」或是「江戶時代」這些說法?這不就意味著幕府置於哪個城市,那個城市就是政治的中心嗎?但是鐮倉時代也好、江戶時代也罷,還有幕府依然在京都室町通時所稱的室町時代,文化的中心都在京都。這是難道是因為天皇在那裡的關係嗎?天皇的存在對日本的歷史來說,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要馬上回答這個問題所牽扯的實在是太過龐大了,讓我們先回到之前的課題。總之,在此先設定「為什麼京都至今仍舊是體現日本傳統文化的城市?」這個意識性的問題。然後,這也是過去多數的畢業旅行都會選擇到京都的原因。

4 阿氐流為是「叛亂分子」?
今天出差搭新幹線,到了岩手線的奧州市。從上野出發不到三個小時,水澤江刺的車站前面依舊可見些許未融的殘雪。你知道從進入明治時代開始出現的一句話:「白河以北一山百文」嗎?這說法是象徵相較於東北地方的土地價值,西日本的人所給予的嚴苛評價。從東北新幹線的車窗看出的風景,的確在白河以北就驟然改變,然後到了仙台又再度改變。一到奧州市這裡,就湧現了所謂北國的實際感受。
距今約千年之前,這個地方是由名為阿氐流為的君主所統治。他拒絕服從京都政府所代表的「日本國」,但如果任由律令體制以外的政治機構也自稱為「國」的話,那裡必定就會開始進行自主獨立的建國。
因此,沒多久京都就派出了強大的軍隊。阿氐流為敗戰投降並被殺了。他的罪狀是「反抗天皇」。
如果去查查看你最近所用的歷史參考書,會發現這個事件被寫成「阿氐流為的叛亂」。天皇的政府從八世紀以後,在多賀城、也就是現在的仙台市略為北邊的地方設置城郭作為據點,開始控制東北地方。同時就把抵抗的勢力,不論當時或現在,都以「叛亂」這個字來定義。不過,歷史的真相並不是這麼單純的兩個字。
根據《廣辭苑 第六版》(二○○八年一月發行)的解釋,「叛亂」這個字的意思是:「反抗來自控制體制或上層的領導而產生亂事之意。」所以意思應該是說,無關對治理那塊土地擁有正統性的政府存在與否,而是針對該領導抱持惡意的部分人士所發起的動亂吧!從近代來看所謂的軍事政變,五一五事件(發生於一九三二年五月十五日,因軍隊與右翼團體造成的恐怖行動政變)、二二六事件(發生於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六日的陸軍部隊叛亂事件),才可說是「叛亂」。因為他們反抗領導。
但是,阿氐流為有發動「叛亂」嗎?反抗來自天皇的「控制體制」這點,或許可視為叛亂,但是問題在於,他們是否原本就接受來自天皇的統治?
一九一九年,日本統治的朝鮮半島為了脫離日本獨立,發生了「叛亂」,參加者超過兩百萬人,日本政府雖然總算鎮壓了下來,但是朝鮮人死亡人數超過數千人。根據發表獨立宣言的日期,這個事件被稱為「三一萬歲事件」,不過現在的教科書中,卻不稱這個事件是「叛亂」。朝鮮(韓國)人想要獨立這件事,是他們的權利,而壓迫他們的當時日本政府,嚴格來說,朝鮮總督府的統治方式是很有爭議的吧!
三一事件在當時,明顯就是屬於「叛亂」,但這是從日本人的觀點來看的吧?然而這個事件的評價到現在則變了。回到前述,以阿氐流為來說,當時也好,現在也罷,都不應該視為「叛亂」。
當然,現在的奧州市民並不會想要以從脫離日本獨立為目標而發起運動。這代表著他們與韓國人看三一萬歲事件的觀點是不一樣的。但是,沒想到的是,千年前在此地發生的事件,現在仍用京城首都的觀點視為「叛亂」,你不覺得這就是如同前面所說「日本史」的問題點嗎?
假使有人將朝鮮半島為日本的殖民地視為理所當然——其實六十年前左右,幾乎所有的日本人都這麼認為——如果,朝鮮的人民反抗了日本政府的控制,這就是「叛亂」。而阿氐流為所表現出來的「叛亂」行為,應該是基於這一帶的土地屬於日本國這種當然的想法;而且,現在住在這裡的人們幾乎所有人也都認為自己在日本國政府的統治下是理所當然的事。
然而,照這麼說來,繼續稱千年以前違抗天皇統治的人為叛亂者真的好嗎?
實際上,在當地,阿氐流為很受歡迎,搞不好還被視為是地方的英雄。從車站到這間飯店的途中,發現了寫著阿氐流為名字的店家看板。而且,在當地他並沒有單純被視為是叛亂者,讓我鬆了一口氣。奧州市的國中和高中是怎麼教關於阿氐流為這段歷史的呢?這個疑問湧上心頭。

5 「美麗之國」平泉與「美好之國」鐮倉
今天有一場名為平泉文化交流的活動。早上起來之後,看到一片的雪景,心裡很擔心會不會有人來參加,結果可容那五百人的會場幾乎都坐滿了。對生活在雪國的人而言,這種程度的降雪根本不會有什麼妨礙吧!
在奧州市鄰近的平泉町有平泉的遺跡。這裡以中尊寺金色堂聞名,以平泉町為中心,也包括了奧州市、一關市的遺跡在內的這一帶,在二○○八年夏天以「平泉~以淨土思想為基礎的文化景觀」,申請登錄世界文化遺產(追記:很遺憾的是二○○八年的申請延期了)。這場交流活動的主旨是為了協助這項申請活動的推動,並加深當地的人對歷史與文化的理解。
平泉因藤原氏一族以此為根據地而繁盛。在日本史的教科書裡出現的人名,佔最大多數的就是藤原氏了。不過平泉的藤原氏(奧州藤原氏)從京都的攝關家來看,根本只不過是分家的分家再分出去的分家,屬於身分低下的血統。他們移居至此後,在這裡與宛如繼承阿氐流為血統的當地人混血通婚,變成與京都風雅文弱的公家完全不同的一族。歷經清衡、基衡、秀衡一家三代,統治廣闊的東北地方,但對京都的朝廷來說卻是個礙眼的存在,因此到了第四代泰衡的時候,由源賴朝率領鐮倉幕府的軍隊,滅了藤原氏。
那是一一八九年,在賴朝擔任征夷大將軍、高唱「鐮倉幕府打造美好之國」的三年前。賴朝以佔領軍身分踏上平泉的時候,對該地繁榮的樣貌驚嘆不已。於是他說要模仿這個地方、將鐮倉打造為繁華的城市。所以「美好之國」可說是在以武力蹂躪鄰近和平的平泉王國之後,再以此為模型所打造出來的。
的確,平泉似乎是「美麗之國」。雖然因為戰爭和火災,當時的建築物如金色堂雖只留下斷垣殘壁,但在十二世紀的時候,這裡可是以淨土世界為理想創造出來的都市。無量光院的阿彌陀堂就是仿造十一世紀建造的宇治平等院鳳凰堂所建,而且規模比它大一號,而且如果從建築物的後面窺見沒入金雞山的夕陽,應該會有宛如要迎接從西方極樂淨土到來的阿彌陀如來的感覺吧?實際上,那個建築並不存在,但是二○○七年的夏天,從這個地方看見落日時,來自同行者的讚嘆聲此起彼落。僕也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奧州藤原氏形式上是京都天皇的臣子,擔任鎮守府將軍和陸奧守之職。但其實並不是因為他受封這個官職所以可以治理東北地方,推斷應該是封給他符合他的實力的官職名吧!反過來說,就算他請辭陸奧守之職,他的權力也不會因此而消失。不過擔任來自天皇敕封的這個職位,在政治上包含了控制奧州的正當性的意義。正因為如此,他才接受這個職位的吧!
這件事和源賴朝任征夷大將軍一事也有關係。鐮倉幕府並非是在一一九二年時成立的,從一一八○年賴朝進入鐮倉之後,一步一步形成的。為了在制度上也承認已經存在的幕府(無正式名稱的不可思議政府)所以才利用征夷大將軍這個稱號。如果要深入來說,在賴朝的時候,征夷大將軍還沒有這層的意思,事情的真相是之後因為有了賴朝這個前例,才變成讓武家的領導者擔任這個職位。根據專家指出,實際上對賴朝而言,另一個右近衛大將的職位比征夷大將軍還來得重要。此外,即使是賴朝之孫、三代將軍實朝,在百人一首上的稱號也是「鐮倉的右大臣」。
在這次的平泉文化活動中,僕的角色是在最後閉幕的時候致詞,介紹今年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的日本史考題中關於平泉的問題,並談論「從平泉到鐮倉」這個題目。因為在歷史上平泉不僅是鐮倉的先驅,繼平泉之後,鐮倉也以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為目標。
儘管如此,僕認為這兩個歷史上的都市有概念的差異。如果說平泉是「美麗之國」,鐮倉應該就是「美好之國」吧!在鐮倉完成的宗教,已經不是平安貴族的淨土思想,而是在佛教裡也屬於新興的律宗與禪宗。要說是從哪裡傳來新的思想,答案是中國。南宋的文化成就了武士們的首都——鐮倉的行事風格。然後,比起宋代思想的「美」,鐮倉追求的是「善」。因為這個議題在本書中是非常重要的主題,請好好記住。

貨號: 9789570842777 分類: , ,

‧ 鋤之章
8. 戰國大名的軍師養成學校
從應仁之亂到織田信長登場的百年間,特別稱之為戰國時代。因為這個時代有許多活躍的武將,而且還是以全國規模的格局展開,所以成為歷史小說和電視劇的舞台背景。過去只有以奈良、京都與鎌倉為背景的日本史,在這個時期一口氣全國化。

所謂的大名,原本是相對於小名而來。「名」與後世所用的「名主」這個詞是一樣的意思,指土地的領主。規模小的稱為小名,規模大的就稱為大名。室町幕府沿襲鎌倉幕府,在律令時代的每個「國」設置了守護之職,所以有守護大名的職稱。守護大多是在京都輔佐將軍的政務,在各個國實際執行守護工作的是他們的家臣,或是當地原住民中擁有勢力的人(國人)。因為應仁之亂造成對京都的向心力減弱,使這些守護大名、守護代、國人們自立的傾向有增強的趨勢,這就是所謂的群雄割據。因為與中國的戰國時代有相似之處,所以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概是江戶時代吧)稱之為戰國時代,所以這個時期的大名,也特別稱為戰國大名。

受到小說和電視劇不好的影響,大家對戰國時代的印象可能是經常發生戰爭、一時半刻也無法喘息的時代,所以常會形容是「亂世」吧!但是那是從江戶時代過著平和生活的人們的觀點所產生的歷史觀,僕認為戰國時代的人自己並沒有切身地感受到亂世。

所以希望至少在時代劇中登場的人物,不要再說「希望早早結束這個戰國亂世」這種台詞了。這簡直就像在描寫這個時期的戰爭的戲劇裡,希望「這場戰爭早點結束」似乎變成了一般大眾所發出的期望。因為除了部分的政治家和學者,大多數的民眾都和軍隊一樣發誓堅信「聖戰完成」。如果是這樣,都是因為受到「仁義道德」教育欺騙造成的結果。

戰國時代的人,因為不知道後來織田信長誕生、或是江戶時代的幕藩體制,即使自己所生存的「當下」發生異常的情況,他們也還不會察覺。即使室町幕府的權威喪失,但是誰也描繪不出代替它的政治抱負的情況,是讓幕府再次取回勢力?或是讓原本的狀態在眼前一直持續下去?僕認為沒有辦法只思考任何一種方式。所以戰國大名們如居民所願,以自己領國的安定為首要目的,然後偶爾對中央的政治插個嘴,以顯示前往京都(上洛)的意願,誰也沒有想到「統一天下」的事情。要說戰國大名大家都有統一天下的野心,應該是賴山陽的任意揣測,只不過這又影響到近代和現代的小說家們的創作吧!

例如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幾度在川中島爭鬥,並不是為了統一天下的佈局,而是單純圍繞在長野縣北部的當地戰役。偏好謙信的賴山陽,吟詠了「鞭聲肅肅過夜河」的詩句,在《日本外史》中生動地描寫這場戰役,還用了非常有趣的修飾。但是從日本整體的角度來看,這場對戰其實並不是什麼重要的戰役。不過,《日本外史》不愧是名作,所以這場戰役在一般大眾之間也非常有名吧!川中島在日本史的教科書裡也有記載(S老師,在改訂教科書的時候,請刪掉這裡吧!儘管那是我們小島家的祖先們大為活躍的戰爭)。

以這點來看,在一般戰國大名當中,屬於異類的應該就是織田信長了吧!只要提到信長相關的事情,知之甚詳的人在這世間是萬頭鑽動的狀態,所以不能亂說話。不過他一連串的措施,已經超出過去的戰國大名的架構,是以「天下」為目標。儘管不清楚究竟他是從何時開始有這樣的志向,但常常被提到的是,他在移往岐阜作為據點時的印章使用了「天下布武」的字樣。原本岐阜這地方的命名,也是因為傾慕中國的故事中,周的發祥地是岐山的緣故。

在小說和時代劇等創作中,像這類的提案,都是信長本人的發想,或是來自還沒成為天下人的木下藤吉郎(後來的豐臣秀吉)的點子,但是實際上,應該有真正擔任政治顧問的智囊積極獻策。鎌倉時代以來,武家政權的智囊團是公家或僧侶。武士原本大多不會讀漢字,因此他們沒辦法通曉中國的典籍、談論天下國家大事之類的。用在本書中相當熟悉的比喻來說,就像現今在政府裡面工作的政治、經濟方面的專家(官僚或學者),不會讀英文的文獻就沒辦法擔任這個工作一樣。所以部會首長(大名)自己不認識字也沒關係。

不過信長應該多少有漢文的素養吧,秀吉也靠刻苦勤讀而學會了,但他們的老師應該還是僧侶。實際上,信長少年時代的家教就是名為澤彥宗恩的僧侶,岐阜的命名也是他的提議。華麗的戰爭場面,成為非常有戰國時代風情的樣貌,但大名們要治理領地,還是要擁有樸實的政治、經濟知識的。

不只是日常的政治,一旦緊急要與鄰國的大名對戰的時候,也需要這樣的人才。像是選擇對自己這邊有利的日期、解讀對戰地點的地勢和氣象等,只靠會武刀弄槍而沒有才能的人是成不了事的。僧侶也會跟著去戰場,這些就是被稱為軍師的人。

所謂的軍師,例如武田信玄的軍師山本勘助,因為是NHK大河劇的主角而變得有名,但其實他被認為是虛構的人物。就算實際上有這個人,也是像《太平記》裡的楠木正成一樣,被傳寫得非常誇張了。恐怕連武田軍的軍師也是禪宗寺院裡的僧侶吧!

事實上,當時在各地戰國大名的身邊,有為了培養成為軍師人才的學校,那就是位於栃木縣的足利學校。沒錯,就像地名顯示的,那是將軍家的出身地。但不是將軍親自設立的學校,而是關東管領1上杉憲實在十五世紀中葉時,也就是剛好在應仁之亂的時候,擴大整理原有的設施並重新振興的。這裡的教授群幾乎都是禪宗的僧侶,而且學生也是僧侶。這裡與五山附設的教育設施,根本上完全不同之處在於足利學校是傳授以兵學和易學為主的實用學科。兵學即軍事,易學則是占卜術、氣象學等自然科學。學會這些知識,學生們就可以到各地的大名家就職。所以像是「風林火山」典故來源的《孫子》,也是這個學校的主要教材。

想必織田信長的身邊也有這樣的軍師,如「岐阜」或「天下布武」的說法,被認為展現出源自中國的學識。然而在這其中,至今其他戰國大名還沒想到的,應該是可以發想出新秩序架構的人才吧!當然,不只是靠個人能力,也可能是團體的方式。

取代室町幕府的新秩序,隨著信長的京都行,開始啟動。

貨號: 9789570842777 分類: , ,

‧ 鋤之章
9.「轉調」這種控制方法
以織田信長麾下的武將們的妻子為主角的小說和戲劇,呈現出上班族出人頭地故事的樣貌。實際上豐臣秀吉也好,前田利家也好,或是山內一豐也罷,他們為織田信長工作,被這個一人獨大的社長記得、並獲提拔,步向出人頭地之路;在視同事們為對手的競爭中,不斷贏過一個又一個對手,最後成為大名,結束成為分公司社長的人生。在這背後,有妻子支持的模式,也正是現代社會的上班族家庭的寫照。

史實是否真如那樣,是個很大的疑問,但是為了讓現在的人容易理解,結果就用了自我投射、容易產生共鳴的簡介。實際上,雖然那是「儘管取敵人首級」的世界,卻可以把話說得很好聽,描繪出與源平對戰時期完全不同的武士生活方式,這可以說是信長軍團的特徵吧(到此的內容,請參閱與「寧案」的其他成員一同創作的《從義經到一豐—開展大河劇的海域》,勉誠出版,二○○六年)。

僕認為,能形成這個軍團此一特徵的,就是「轉調」。過去,定居性是武士的本質。原本在平安時代形成武士集團的理由,就是用自己的武器守護自己的耕地。正因為如此,才能成為強大的支柱,變成將軍的御家人。到了室町幕府,世世代代身為足利家的家臣們,以及在南北朝亂事中幫助足利尊氏的一族,佔了守護大名的地位,也把土地當作賞賜送給那些家臣們。對戰國大名而言,像這樣不斷擴大規模的武士集團(國人),並不是來自將軍的權威,而是靠大名本身的權力所統制的集團。但是直到這個時期,定居性還是很強,例如即便上杉謙信上京,他所帶的家臣們也都想早點回到新潟。

此外,提到豐臣秀吉、前田利家、山內一豐等人,各自得到了與出身地(全部都是來自愛知縣)毫無關係的地方作為領地,而且後來升官的時候還被轉封到其他領地。不只是他們,信長麾下最早出人頭地的明智光秀和柴田勝家也是一樣。他們旗下的家臣們也因此得跟著大將的移動而轉調日本各地。其他的戰國大名只有在發生戰爭的時候才會集合家臣,戰爭結束後,就讓他們各自返鄉。但信長軍團不同,他採取的方式是讓各自的師團長將所統帥的部下集合起來照顧,宛如把分店的人事權交給分店長,作為提高企業整體營業額的方式。「上班族」從分店的小店員做到分店長,再以擔任屬於總公司的重要幹部為成功的目標,與同事互相競爭,這實在是非常巧妙的做法。因此,信長的勢力範圍急速地擴張中。

信長的領土與其他的戰國大名,如北邊的上杉謙信,東邊的武田信玄、北條氏政,西邊的毛利輝元之間的「國界線」,由信長信任的師團長們常駐。他們雖然也擁有領地,但是為了從事征服、統治的工作,幾乎沒有時間待在自己的領地內。因此,那些家臣就分成屬於軍團、待在前線的人,以及待在本國、擁有實際工作的人。

另外,身分比他們低下的人也是一樣,分為軍團的士兵與務農者。這些經常配置在國界線的數萬名軍隊,為了提供他們食物、補給武器彈藥,必須要確實作好後勤的管理。在戰場上不只需要勇猛善戰,所以在領地經營方面可以發揮優異才能的人才也開始受到重視。年輕時期的秀吉,就是這種典型。與鎌倉時代的御家人相較之下,不同性格的人,在信長軍團裡也能受到重用。

在本能寺之變信長死後,秀吉以其實力得到了信長後繼者的地位。同時,他更加擴大、推動信長的作風。不只對直屬的家臣,他對於附屬的諸大名,也採用讓他們離開原本定居之領國的政策。德川家康在北條氏滅亡之後,被下令移往北條氏原有的關東地方領地,並且把他與原本的地盤愛知縣切割。

上杉景勝(謙信的養子)也被命令從越後(新潟縣)移到福島縣會津地方。這時候,有一名家臣表示反對的意見,他說:「我們上杉家強盛的祕密,正是因為在越後這個土地上扎根。如果去了會津,就會失去與這個土地的人們的聯繫,逐漸被抽掉重要的部分了。我堅決反對這個移轉,如果主公要去會津,我就辭職留在越後。」於是,他放棄武士身分成為專職的農民,走過江戶時代,一直以農家為業。這個瀟灑的家臣正是我們小島家的祖先小島彌太郎。本家的家譜裡記載了這件事,至於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

因為這個被稱為「轉封」的政策,有勢力的戰國大名們被斷絕了與過去擁有的當地社會的密切聯繫,如同彌太郎所預言的,被抽掉重要的部分。另外,包括身分低下的武士在內,全部被集中在城下町,農村變成只有農民居住。這就是兵農分離。因此,與江戶時代的幕藩體制相連的社會就此形成。

有句話說:「由織田搗米,羽柴(豐臣)捏製的、名為天下的麻糬,坐享其成的是德川。」家康雖然並不是這麼簡單就成為天下人,但是要說到社會的架構,由信長(的智囊們)建立的計畫,透過秀吉發展,然後家康活用它建立江戶幕府,這種看法的確是正確的吧!

持續五百年的中世結束,移向近世的社會。

貨號: 9789570842777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