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紀行

NT$320 NT$253

原書名:美麗島紀行
出版日期:2016-11-29
作者:乃南亞沙
譯者:賴郁婷
印刷:單色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256
開數:25開,高21×寬14.8 cm
EAN:9789570848250
系列:聯經文庫

已售完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日本直木賞作家 乃南亞沙 首部中文版作品
繼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之後
又一日本直木賞作家的台灣寶島見聞錄

台灣是什麼樣的地方?台灣人又具有什麼樣的特質?
乃南亞沙以純粹日本人的觀點,直言周遊台灣各地的經驗,
情感豐沛、條理分明,真誠記錄台灣的過去與現在。
字裡行間洋溢著對台日歷史羈絆的深刻感懷。

「台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為了找到答案,日本直木賞得主、知名作家乃南亞沙不斷深入探索台灣各地。
翻開這本書,宛如猛然掀開滾燙的蒸籠蓋,乃南亞沙對台灣滿溢的愛立刻像蒸騰熱氣般迎面撲來。」
── 第153屆日本直木賞得獎作品《流》作者 東山彰良 好評推薦!

乃南亞沙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寫實派小說家,不僅著作等身,作品更多次被改編為電視劇與電影,而原本對台灣一無所知的她,在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後徹底改變了。「台灣究竟是座什麼樣的島嶼?」「台灣人究竟是怎麼樣的民族?」為了尋求答案,她至今來台三十餘次,從北到南,足跡遍及基隆、台北、宜蘭、新竹、台中、台南、高雄與屏東,《美麗島紀行》即收錄她這兩年多來的旅台見聞,搭配親自拍攝的照片,鉅細靡遺記錄了她在台灣的點滴心得。

乃南亞沙對台灣歷史多所關注,就像要在短短的時間內把前此不曾好好認識的台灣樣貌、在日本被隱蔽的台灣歷史梳理清楚,她以感性細膩卻又條理分明的文筆真誠記錄下她的台灣考察,字裡行間可以讀到她對台日歷史羈絆的深刻感懷,彷彿有條看不見卻綿延不斷的繩索將兩者牢牢牽繫。她回顧台灣的歷史事件,前往前身是「新竹神社」的「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新竹收容所(靖廬)」,看見殘破不堪、由鐵皮屋頂與梁柱保護的繪馬殿,以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王妃當年親手種植的黑松,不禁感慨數十年來島嶼上的波濤洶湧不知淹沒了多少歷史遺跡,台灣人卻還是努力加以保存;她又造訪位在台南、主祀日本海軍飛行員杉浦茂峰的飛虎將軍廟,看著祭壇左側擺著日本國旗,右側則擺著中華民國國旗,想到這位日本青年竟成了披著亮麗衣衫的「飛虎將軍」,受到台南人永遠的愛戴,也深感台日之間溫厚的人情。

《美麗島紀行》並非只是一般日本作家的台灣遊記,從書名即可看出乃南亞沙師法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的企圖,因此書中不只記述旅行見聞,更有意識地探究台灣歷史、人文發展與政治局勢,她一一爬梳在日本鮮為人知的台灣樣貌,讓日本人得以深入了解台灣,台灣人也能一探日本作家的見聞,時隔二十餘年,或許足以接續九○年代所寫就的《台灣紀行》,成為新世紀日本人台灣學的範本。

貨號: 9789570848250 分類: , ,
作者:乃南亞沙

日本著名推理及寫實派小說家。
1960年出生於東京。早稻田大學社會科學部肄業後進入廣告公司任職。1988年以《幸福的早餐》獲得首屆日本推理懸疑小說大賞優秀賞,自此躋身文壇。1996年,發表以女刑警為主角的系列首篇作品《凍牙》,獲得第115屆直木賞;2011年,以《來自北方大地》獲得第6屆中央公論文藝賞;2016年,又以《星期三的凱歌》獲得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賞。
其小說、散文著作等身、題材多元,由於擅長塑造人物性格、描寫細膩心理而廣獲好評,多部小說曾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已出版中文作品有散文集《美麗島紀行》、小說《星期三的凱歌》、《我尚未破碎的心》等。

譯者:賴郁婷

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研究所碩士。曾任職出版社編輯,現為專職譯者。熱愛從翻譯中學習認真生活。
譯有《狂放思考學》、《365日。》、《紅茶之書》、《不懂帶團隊,那就大家一起死!》、《夢想很近,開一家人氣麵包店!》等。

e-mail:lalaworkhome@gmail.com

貨號: 9789570848250 分類: , ,

台灣版序

超越時空的生息之島
熬過夏日與時代的一小碗麵條
並非被牛牽引,而是受「牛舌餅」吸引
在台中聽到的「日本歌曲」
中途嘗到的客家味
背負著過去與未來的城市──新竹
「親王妃富子親植的黑松」所訴說的歲月
宋文薰先生賢伉儷
淡水夕照
在矛盾與摩擦的背後
日治時代的開啟與落幕──宜蘭
滋潤嘉南大地的日本人──八田與一
「文創」的誕生
飄揚在三地門的日文歌聲
回不去的港口──花蓮
不斷上演相逢與離別的「雨港」基隆
融入夕照的城市──再訪台南
緊握太陽
「我曾經是日本人」──台灣長者記憶中的日治時代

貨號: 9789570848250 分類: , ,
台灣版序

一切要從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的東日本大地震說起。
這起日本觀測史上震級最大的地震,規模高達九‧○,震源附近的震度為七,特別是其所引發的巨大海嘯範圍相當大,最後更造成極為嚴重的災害,居民、鄉鎮等日常生活的一切全在瞬間遭海嘯吞噬。這前所未有的重大災害導致全日本的死亡與失蹤人口多達一萬八千四百五十五人,建築物全毀及半毀的合計超過四十萬戶。連同後來所引發的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核災事件,導致無以數計的日本人從此人生完全變了樣。
災害發生之後的一年半左右,人們的生活好不容易恢復了以往的安定。此時,我周遭的朋友開始談論到台灣人在這次災害中提供了堪稱世界最高的鉅額捐款。
「日本媒體為什麼沒有大幅報導這件事?」
「話又說回來,台灣人到底為什麼要對我們這麼好?」
大部分日本人都知道,台灣是日本最親近的鄰國,而且很多台灣人對日本都懷有好感。也因此,日本人可以輕鬆愉快地流連在台灣的夜市風情裡,體驗腳底按摩,造訪故宮博物院,品嘗小籠包。不過,光是接觸過這些,就表示瞭解台灣了嗎?我們所瞭解的,到底是台灣的什麼?
事實上,很多日本人並不清楚日本與台灣之間沒有正式邦交。因此我們雖然接受了台灣兩百億日圓的捐款,卻從來不曾以國家的身分正式對台灣表達感謝之意。這一點,也有很多日本人不知道。
既然站在國家的立場無法做到這一點,那麼就以個人的身分向台灣表示感激吧。我希望可以用自己做得到的方式,向台灣人表達內心的感謝,因為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牽繫才是最重要的。就這樣,我開始了一連串的台灣之旅。
走訪台灣的過程中,有時就像看到兩面對照的鏡子,引人省思日本的種種。日本與台灣之間的關係很特別,過去曾有一段特殊的歷史,偶然觸碰到那段歷史時,往往令人感到悲痛。然而,透過這些旅程,我在台灣的許多地方遇見了許多人,傾聽著他們珍貴的回憶,感受到他們喜怒哀樂的心情。而《美麗島紀行》,便真實記錄了我與台灣相遇的過程與感受。

貨號: 9789570848250 分類: , ,

超越時空的生息之島
晚餐後百無聊賴地閒逛著。
比起外頭日落後仍絲毫不減的悶熱,往來人群相對較少的大樓裡的確較為明亮整潔,而且還有冷氣,感覺舒服多了。一縷縷細絲般的瀑布自挑高的天花板垂落,幾層樓下,流水墜落的池子裡裝飾著色彩鮮豔的水鳥造形藝術品,令人感到一陣沁涼。
我們從八樓漫步而下,一直走到一樓才停下來。同行友人就這麼站著聊起天來,我感到無趣,一個人步出了大樓。才走出玻璃大門,一股讓人窒息的熱氣立刻撲了上來。雖然已經是晚上八點多了,大樓外馬路上往來的人潮、汽車和摩托車卻完全沒有減少,依舊擁塞。才這麼一會兒,我已經汗流浹背了。
我茫然望著往來的行人好半晌,目光突然被對街的某個景物吸引了過去。在那些幾乎停上人行道的汽車和摩托車後頭有一面牆,牆上張貼的海報在夜裡看來仍顯花俏,牆後則是一片茂密如山丘般的樹影。這些樹長得還真高大哪!我邊這麼想著,眼神不斷四處搜尋,就在樹影與周圍一片黑暗裡,兩棟房子靜默隱身其中。當我看到房子的懸山式屋頂和燒杉板外牆時,頓時忘了方才的意興闌珊,甩不掉的悶熱和不斷冒出的大汗也都被我拋在腦後。
找到了!
我興奮得幾乎就要直接穿越馬路,但隨即又想到了什麼,急忙跑回大樓裡。
「我去一下對街就回來,一個人沒問題的!」
我向同行的友人打了聲招呼,等不及他們反應就又衝出大樓,往前方的紅綠燈跑去。此刻我的心情早已焦急得無法冷靜。
這些彷彿靜靜座落在山谷間的木造老宅,如果是挾在新穎的辦公大廈或社區大樓中,恐怕我也不會發現吧。仔細察看,玄關的雙扇拉門上有著造型簡單的竹格子楣窗,房檐下的玄關燈造型相當別緻講究,凸格子窗上鑲著毛玻璃,採光充足,就連二樓扶手的欄杆木紋都清晰可見。只是,一窗一瓦在長年風雨的摧殘下都已損壞、腐朽。如此老舊的日本傳統房屋就這樣宛如時光裂縫般,隱身在周遭全然不同的景色中。
那一晚,我所在的地方正是台灣南部的城市—─台南。經過一整天炙熱的八月豔陽曝曬,好不容易吃過晚餐,趁著夜晚涼爽,在方才的大樓裡散步幫助消化。這棟大樓是新光三越小西門店,外牆上的霓虹燈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化色彩,是棟風格最時尚的複合式大樓。但就在大樓的正對面,卻突然出現了這麼一幅「昭和日本」的景象。
「現在新光三越所在的這個地方,聽說在當時可是監獄呢。」
不停擦著汗追上來的陳旭慶先生告訴我,他也是從吳翰周建築師那邊聽來的。吳建築師是台南當地人,根據他的說法,這一帶的日本傳統房屋在日治時代是司法院官員的宿舍。對照當時的台灣總督府行政組織,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法務局」或「法務部」。監獄的正對面就是法務局宿舍,這的確說得通。這些一樓做為店面或辦公之用的兩層樓獨棟建築,以前應該就是住著政府基層官員吧。過去種在庭院裡的榕樹如今恣意伸展,樹根攀上了紅磚外牆緊緊纏繞,侵附整個牆面。就在繁茂枝葉的另一頭,還看得見方才散步納涼的新光三越外牆的霓虹燈彩。
這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房子。
我靜靜站在如今只剩一片黑暗的房舍間,想像著緊閉的門扉敞開,窗邊亮著一盞燈,裡頭飄來晚餐的飯菜香。我側耳傾聽,試圖重拾那些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的生活的聲音|孩子嬉鬧和洗澡的聲響、淘米聲、木屐跑過木廊的喀噠喀噠聲,還有從收音機裡流洩而出的流行樂曲。
事實上,那一天白天,甚至是之前拜訪台南時,我都會跟著吳先生一行人參觀許多建築和設施,但總有一股無法消化的感覺。現在我終於知道原因了,我真正想看、想感受的,其實是這種還嗅得到生活氣息的一般住宅。
台灣從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長達五十年的時間都是日本的殖民地。
然而,我完全不記得過去曾在學校學過這件事。雖然我從小就聽過「台灣」這個地名,但只知道那是個「香蕉」王國,還有些藝人和運動選手來自那裡,至於「那裡」跟日本有什麼關係,從來沒有人告訴我。我也曾聽過蔣介石的名字,但對於他和日本的關聯只是稍有耳聞,真要說這個人對台灣有何影響,我一無所知,也從來沒有興趣知道。
還記得二○○一年第一次造訪台灣時,同行的出版社編輯告訴我:「台灣很多人都會說日文,溝通上很方便!」當時我還問對方「為什麼」。
「嗯,應該是因為二戰前台灣和日本之間發生了很多事吧,再加上台灣一直以來親日的人就比較多。」
原來是這樣啊。
當時我們的對話就這麼結束了,我甚至沒有詳細追問「二戰前發生了很多事」指的是什麼事,所謂的「一直以來」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而對方也沒有再多說什麼。
我們這一輩的人通常不怎麼談論關於「那場戰爭」的事,一方面因為從小就清楚感受到實際經歷過那個年代的父執輩不太想提起「那場戰爭」,再者,學校課堂上針對日本近現代史的講解也非常少,通常只是匆匆帶過。我甚至覺得這些沉默是在告訴我們,談論「那場戰爭」不過是在撥弄過去的傷口、重提過去最慘痛的失敗罷了。或許正因如此,所以那時候我才會只以一句「原來是這樣啊」輕輕帶過。在那之後,我因為寫作取材所需,又好幾次到台灣,但每次都是直接到目的地採訪,工作結束後就馬上回日本。對於台灣的瞭解,完全沒有因此變得更深入或更廣泛。
而這個我不瞭解的台灣,卻在二○一一年的三一一大地震後短短兩個月內,募集了兩百億日圓捐給日本(出自二○一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官方網站),金額遠高於世界其他國家。和最終幾乎捐出同等金額的美國總人口數相比(截至二○一○年為止,美國人口約有三億一千萬人,台灣則約兩千三百萬人),抑或進一步考量到兩國的平均每人國民所得(以二○一二年來說,美國的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約五萬美元,台灣則約兩萬美元),在在能看出台灣人對日本的深切關心與熱情善意。這時候我才驚覺,為什麼台灣人要對日本人這麼好?就算是禮尚往來,我們對台灣的瞭解也實在太少了。
台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簡單來說,台灣是座命運坎坷的島嶼。根據伊藤潔的《台灣:四百年的歷史與展望》一書所述,這個面積比日本九州還小一點的島嶼「發現」於「葡萄牙船隻漂抵種子島的隔年,也就是一五四四年」。當時船員看到這座島時不禁脫口讚嘆「Ilha Formosa!」,於是這座島便被稱為「Formosa(福爾摩沙)」,意思是「美麗的島嶼」,也就是「美麗島」。那時候島上主要的族群是馬來─玻里尼西亞等其他幾個部落,而「Taiwan」一詞的由來則是因為「過去居住在台南一帶的原住民西拉雅族稱外來者或客人為『Taian』或『Tayan』,後來傳著傳著便成了『Taiwan』」。
雖然讚嘆這座島是「Formosa」的是葡萄牙船員,但第一個踏上這塊土地的其實是荷蘭艦隊,後來,西班牙人也注意到了這個島嶼。當然,中國更不可能置身事外,就連日本人也不時出手干涉這裡的動靜,最後演變成近半世紀的殖民統治。二次大戰戰敗後,日本退出台灣,緊接而來的則是「蔣介石帶領中國軍隊占領這塊土地。當時在中國已經爆發國共內戰,主掌國民黨政權的蔣介石所帶領的中國軍隊,實質上就是國民黨軍」,而國民黨政權就這樣一直延續到了現代。
透過這段歷史可以知道,台灣這座島嶼過去從來不曾是個獨立的國家。隨著時代變遷,這個小島毫無選擇地被迫接納、融合不同的外來人種與文化,造成島上呈現多重民族、多樣族群與多元文化交織的複雜現象,直至今日。
其中,日本殖民統治的五十年對台灣來說是個相當大的轉捩點。
日本在一八九五年(明治二十八年)於台灣設立了總督府,而就在這不久前的四十年,也就是一八五四年(嘉永七年),日本才和美國簽下了《日美和親條約》。也就是說,當時日本本身正處於大開國家之門、拋棄髮髻與傳統服裝、奮力朝現代化邁進的時代。正因為如此,當日清戰爭結束、簽訂《下關條約》後,日本接手清廷割讓的土地,開始在這個南方島嶼上展開全新統治。包括可與西歐列強並駕齊驅的所有知識、技術及人才在內,當時大日本帝國政府肯定投注了所有「最頂尖」的資源在這塊土地上。每當看到台灣如今遺留下來的日治時代建築與街景,我都深刻感受到那時候日本人的強烈企圖,過去的日本人,真的是打從心底掛念著這座島嶼。
從基礎設施、都市計畫到公共建設,甚至是教育等,如今台灣各方面的基礎,全是當初日本人建構起來的。現在對日本仍抱持友好態度的台灣人,許多都十分瞭解這項事實並認同它的價值。
當然,大家並沒有因此就容許日本過去的殖民統治。在那些經歷過日治時代的人當中,不少人至今仍記得過去深受歧視的痛苦,或是後來被迫以日本人的身分經歷了「那場戰爭」的事。那時台灣同樣遭受空襲,同樣有人戰死,我曾遇到一位已經八十幾歲的長者,當回想起過去那段被迫成為殖民地人民的年少過往時,他遙望著遠方、雙眼含淚地告訴我:
「我真的好懷念那時候,可是我也好恨、好恨那時的日本人。」
在過去的某個時代,台灣和日本屬於同一個國家,雖然後來分開了,但直到現在仍維持著友好的鄰國關係。我這回展開的「美麗島紀行」,就是為了觀察、記錄台灣的「現在」,同時也寫下那個時代的人們「殘留至今」的記憶,以及過去生存、生活在這個島上的人們的氣息。我想,這樣的紀錄就像兩面對照的鏡子,能讓我更清晰而完整地看透現今的日本。
「妳知道嗎?這附近有一間把日本軍人當成神明供奉的祠堂喔。」
二○一三年十一月的某一天,我又來到台南。午餐時,吳翰周建築師隨口對我說了這麼一句話。
「那個日本軍人是零式艦上戰鬥機的年輕飛行員,二戰時和美軍的飛機進行空中對戰時被擊落,墜落時他死命閃避,以免壓毀地面上的村落。當地人於是把他當成拯救自己村子的救命恩人,一直到現在都還很慎重地供奉著他。」
這座祠堂就位在吳建築師的老家附近,聽說台灣的小學課本還收錄了這段「日本軍人變神明」的故事,但身為日本軍人祖國的同鄉,我卻對此一無所知,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於是我當場請他帶我去看看,當天下午預定的行程便因此大大地更動了。
我們的車子來到台南市安南區的大安街,就在距離台南火車站西北方約六公里的郊外,而位於台鐵縱貫線上的台南火車站便是竣工於日治時代的一九三六年(昭和十一年)。安南區這一帶或許因為臨海的緣故,整座平坦的農田小鎮給人一種「空蕩蕩」的感覺,我們就在一個雖然有紅綠燈但車流量不多的十字路口旁的大空地下了車。
「這裡到了晚上就是夜市喔。」
我邊聽著介紹邊四處張望,就在路口對角的那一頭,我看到了有著赭紅色屋瓦的祠堂,緊緊依偎在一片社區住宅的前方。祠堂屋梁上富麗地裝飾著色彩鮮豔、乘著風浪的飛龍和神明塑像,讓人一眼就知道這是一間中國式的祠堂。
我穿過路口來到祠堂前,全身馬上起了雞皮疙瘩。我時常會這樣,身體似乎總是比腦袋先有反應。
我的第六感告訴我,這間祠堂絕對不只是單純的祠堂,裡頭還有著某些東西。祠堂正面高掛的黃色匾額上除了地名海尾之外,還有「鎮安堂 飛虎將軍」幾個大字。所謂「飛虎將軍」,正是以前大日本帝國海軍航空隊兵曹長,也就是出任務時墜落在台灣領空、如今成為神明守護著這個地區的日本軍人杉浦茂峰現在的名諱。
祠堂左右兩旁鎮守著石獅,正面是個飛龍盤踞的大型香爐,石牆上雕刻著文字和繪畫。步入祠堂裡,正中央厚重的祭壇為紫檀木,上面掛著燈飾,左右兩側分別立有日本和中華民國的國旗,裊裊爐煙的另一側,則供奉著鮮花水果。
「來,沒關係,進來。」
我跟著往祭壇深處走去。
而後,我看到他了。
披掛著中國式華麗皮毛斗篷的「飛虎將軍」木雕像,就坐鎮在白鐵格柵的那一頭,背後還有著一隻巨大的飛龍。細長的雙眼、端正的五官,應該是仿照祠堂內掛飾的杉浦茂峰的照片雕刻而成。當年他如果沒有戰死,隔月應該就是他二十一歲的生日了。
這個出生水戶的青年肯定從來不曾想過,自己會以這種方式被供奉為神明,以另一種形式永遠留在這個世上。就在我們參觀時,有個隔天即將入伍的年輕人也跟著他的母親來祠堂祭拜。廟方早上會在祠堂裡播放《君之代》,下午則是播送《海行兮》,日復一日,從不間斷。
時節已是十一月了,但在台南的這片臨海地方仍吹撫著陣陣暖風。耳邊傳來《海行兮》的歌聲,我的腦袋裡交織著千頭萬緒──台灣人的人情、「飛虎將軍」對故鄉的思念,還有那段二十歲的年輕生命被迫殞落的歷史──心中不禁感到一陣痛楚。

貨號: 9789570848250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