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柏拉圖也有Podcast:20位古希臘哲學家給現代人的生活思辨

NT$450 NT$356

原書名:Plato’s Podcasts: The Ancients’ Guide To Modern Living
出版日期:2020-04-01
作者:馬克.維農
譯者:謝章義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240
開數:25開,長21×寬14.8×高1.5cm
EAN:9789570854817
系列:聯經文庫

已售完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江湖在走,哲學要懂!
跟臉書貼文一樣好讀的哲學小品文讓你輕鬆入門。
一次收錄20位古希臘哲學家的思想精華,現代人也需要的古代世界觀。

柏拉圖對信貸緊縮會有什麼看法?
靜默者塞孔杜斯為何不贊成背包旅行?
亞里斯多德會給律師和政治家什麼建議?
芭黎絲.希爾頓怎麼會和犬儒學派的狄奧根尼扯上關係?

你知道嗎?現代人所面對的各種大小生活難題與人生困境,古代也有!透過不同希臘哲學家對日常生活的另類思考,可以為我們指引明路。馬克.維農帶我們回顧古代哲學家的非凡事蹟――有睡在桶子裡的怪咖,也有笑個不停的哲人。從而我們可以得知:若想解決眼前的難題,借鑑歷史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柏拉圖也有Podcast》每章聚焦於一位哲學家與一項主題,撇開希臘哲學的高深莫測,在敘述中結合哲學家或真或假的奇聞軼事,讀來趣味盎然,無須具備哲學知識就能輕鬆閱讀,也能了解哲學家的思考脈絡。

舉凡名望、愛情、愛欲、暴力、死亡等,從古至今,始終是人們關注與焦慮的議題。馬克.維農在幽默的言詞中引領我們從古希臘哲學家身上,學習如何思考人生。
《如果柏拉圖也有Podcast》把古代哲學應用到現今二十一世紀的生活,讓我們明白,無論是刻寫在石塊上還是收錄在MP3中,偉大的智慧永不褪色。

專業推薦
太棒了!極其清晰易懂、引人入勝。
――馬克.羅蘭茲,《哲學家與狼》作者

本書內容平易近人,切身相關,具有挑戰性,在親切幽默的文字背後敏銳地掌握到和現代生活切實相關的議題。我想柏拉圖會很滿意。
――雷蒙.塔利斯(Raymond Tallis),《無限寬廣的王國》(The Kingdom of Infinite Space)作者

貨號: 9789570854817 分類: , ,
作者:馬克.維農

作家、記者、學者,曾擔任神職人員。目前身為倫敦大學柏貝克學院的榮譽院士和BBC廣播電視的定期撰稿人,並於倫敦生命學院任職。著作豐富,包括《對生活、宇宙及萬物的42個深度思考》(42: Deep Thought on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譯者:謝章義

自由譯者。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研究專長為中國哲學、倫理學。

貨號: 9789570854817 分類: , ,

謝辭
引言

一、追求意義的畢達哥拉斯
讓數學幾何帶我們洞悉生命秩序

二、在關注的藝術中獲致靈感的莎芙
充滿好奇心的謬思女神

三、柏拉圖的對話之愛
讓古希臘時代的百萬YouTuber成為你的哲學閨密

四、犬儒學派的狄奧根尼
虛幻不實的名聲無助於提升真實心靈

五、曼丁尼亞的狄奧提瑪
純愛哲學百分百,不做愛的時候我們思考哲學

六、不得人心的亞里斯多德
最從容的邊緣人

七、埃里的皮羅擁抱懷疑、樂於無知
世上萬物皆幻象,別輕易妄下判斷

八、備受誤解的伊比鳩魯
少即是多的極簡主義

九、季蒂昂的芝諾與購物心理學
是的,人類就是瞎拚動物

十、活在當下的享樂者──昔勒尼的亞里斯提普
從容享樂,擁抱生活中各種小確幸吧!

十一、響應「活得更單純」的奧內西克里特斯
令人怦然心動的哲學整理術

十二、挑水夫克林安特斯的工作哲學
過度工作將迷失自我,別做一名無法思考的社畜

十三、馬羅尼亞的希帕嘉為愛成婚
擇己愛而愛是勇氣也是自由

十四、波里森尼斯的畢翁教你改變心意的智慧
哲學界的變色龍

十五、愛笑的哲學家──加達拉的梅尼普斯
笑一個,別太嚴肅

十六、馬庫斯.馬尼流斯的自由意志論
機會或命運?宿命論與占星學

十七、對哈德良寫下死亡警告的靜默者塞孔杜斯
別當背包客,旅行真的好危險!

十八、和恩披里柯一同面對愚蠢的飲食風潮
挑食的腦不思考,隨便吃才能認真想

十九、生存於暴力年代的海芭夏
在動盪的環境裡也要慢思考

二十、坦然面對死亡的蘇格拉底
死而後生的清透哲學,從終點思考真理的起源

貨號: 9789570854817 分類: , ,
引言

歷史上曾經有過好幾個令人感到一切都瞬息萬變的時代。一個世代的經濟繁榮能否延續到下一代都是未定之數;國際間的勢力均衡也有著戲劇性的更替,新的政治勢力抬頭之時,就會導致舊的共識陷入困境;突如其來的科學進步會改善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卻又同時令大家感到驚訝不安。普羅大眾通常在這樣的時刻會更加患得患失,因而猛然陷入道德恐慌,意識型態趨向基本教義派,同時對鄰人失去信賴。
在這樣的時代中,也有一些獨特人士受到啟發而進行了深刻的探索;這些稀有的靈魂再度探問人類的本質、繁榮的意義,他們的探求形成了深刻的洞見。其中有些人不時地打造出全新的人生哲學,足以讓追隨者延續發展好幾個世紀。
在柏拉圖及其同儕的時代,這樣的人物可謂俯拾皆是。愛智之學――哲學――誕生於這動盪的歷史時期絕非巧合:當時一場又一場的戰爭此起彼落,民主制度奠定後又面臨崩解。第一批哲學家探求萬物的本質,質疑諸神,鼓勵他人反省這雜然紛呈的人生過得如何。他們或許知道自己正在成就一番事業,不過想必沒料到:首先,他們的觀點會融入後世的思想傳統,由追隨者實踐長達上千年之久;然後,即便是在基督教世界來臨之後,我們至今仍會藉著列舉、反思他們的看法而認識他們。
我們很有理由認為自己身處另一個變動的時代。二○○八年銀行體系的崩盤,肯定會發展成金融史上的海嘯。這個事件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對消費主義(consumerism)造成的挑戰,促使數百萬大眾重新思考他們的人生。而且我們應該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一切:國際勢力均衡的焦點從西方轉移到東方;多元社會的興起後,日常生活中就會遇到和自己信念不同的人物;還有氣候變遷潛在的毀滅性影響。這麼說吧!現在正是思考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的大好時機,而其中一種做法就是追溯思想的源頭。那麼,究竟什麼是古代哲學?
很好,我們需要先注意這件事:柏拉圖(Plato)撰寫了對話錄(dialogues)。對話錄描繪了許多真實的角色,這些角色致力在錯綜複雜的對話中發展出他們對生命的理解。只要你好好思考這件事就會為之驚訝。你可能會認為哲學家跟牛頓(Isaac Newton)一樣,是要設計無懈可擊的證明,而非像莎士比亞(Shakespeare)那樣撰寫文學作品,巧妙地藏身於戲劇之後。所謂的現今哲學研究不外如是。不過正如我們所知,柏拉圖不曾寫過單一的專題、論文、專著。
柏拉圖這麼做的理由是:好的對話能引發讀者反思自己的想法。此外,對話還會吸引讀者置身其中,讀者會權衡的不單單只是自己的理由,還涉及了感受、信念、個性、習慣。緊接著就聽到挑戰的聲音:你打算改變嗎?由於對話類似戲劇或小說,關乎的不僅是人們腦中思考的理性內容,也包含他們的生活方式,涉及他們的身體及靈魂。因此,閱讀對話錄也會使人反省自己活得如何。對話錄也許可以稱之為指導手冊:一本可能性之書,把你所有的選擇加以呈現,也對你該如何安於這些選擇提出解答。
柏拉圖的對話錄極其成功。在他或他的書記於西元前三九○年間用羽毛管在莎草紙上書寫之前,寫作已經存在好幾個世紀。不過直到不久之前,文章寫作才取代了史詩,成為大家交流想法的首選方式。對話則利用了新技術。個人閱讀對話後,將對話複製並推薦給朋友。類似當今網際網路上的Podcast,對話錄猶如電波般在整個古代地中海世界散布思想,帶給人們更多期待。對話錄是從事哲學的催化劑,也是傳播思想的載體,能使人仔細玩味創新而「時髦」的生活之道。
我們探討古代的希臘人、羅馬人對當今的人生有何見解,考慮的就不僅僅是柏拉圖的Podcast。我們將會以同樣的方式面對更多其他重要角色:雖然這本書本身並不是對話錄,不過依然算是哲學家之間的對話(conversation)――通常會伴隨著爭論,因為他們對於何謂美好人生意見分歧。
他們聲稱自己擁有言論自由,亦即希臘語的「parrhesia」――有權說出內心想法,以穿過欺騙的迷霧達致真理。這在古代是罕見的技巧。古代政治的教導是:如果不能坦率地說話,那不如別說――不然你就會死在這樣的坦誠底下。公民通常只會預期得到兩種人的坦誠以對,其一是他的妻子,另外一位是哲學家(若他運氣好到得以結識的話)――或者你喜歡稱之為宗師(guru)。這些哲學家當中,某些人的言論略為瘋狂,某些人又能改變歷史發展。有些哲學家會住在一起形成社群,他們會實踐某種生活方式,在他們眼裡,人生實踐和自由思考密不可分;僅僅只是在嘴上討論哲學,就好比買了本食譜卻從不下廚。若說證明布丁的方式是吃掉它,那麼證明哲學的方式就是生活。
哲學家們慣於把思想說成是治療處方,好幾個世紀以來設計了一系列不同的療程,相應於不同學派的思想:「逍遙學派」(Peripatetics)、「斯多噶學派」(Stoics)、「犬儒學派」(Cynics)、「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s)及其他。自西元前五世紀起,雅典公民擁有的選擇可謂相當奢華――他(或她)能夠找到某位宗師拜入門下,從而發展出自己的人生哲學。有些較為極端的宗師會要求人們過著身無分文的生活,或是要人在熱沙中打滾、住在木桶裡而且(或是)在公開場合做愛。其餘宗師的要求則是難得不得了,需要澈底重新塑造看待事物的觀點。哲學可以是門非常艱難的學問。不過,要是哲學之所以困難的理由僅僅只是因為它本身變成了技術性或抽象的學問――正如學院派哲學演變至今所碰上的危機――那麼哲學很可能已經忽視了原初的目標。
換言之,偉大的哲學家不僅僅是擅於高談闊論的人物。他們相當獨特且稀有,不但是思路清晰、見事透澈,而且更因為這些特質,他們也確實成為好人。在許多古希臘人眼中,蘇格拉底(Socrates)就是如此與眾不同的人物。這也是蘇格拉底不單是偉大的智者,同時也是指標性人物的原因;用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的話來說:蘇格拉底的重要性可比耶穌(Jesus)或釋迦牟尼(Buddha)。蘇格拉底是先知,他的人生挑戰了自己的時代,也對我們的時代造成影響。
當然,蘇格拉底也引來了批評者,有些人只會優先聯想到他無可否認的古怪特色:蘇格拉底不穿鞋,能夠喝酒喝到天亮卻不會醉,拒絕了最為俊美的雅典人,而且,也許並不令人意外,他的妻子很厭惡他。但重點是,他的生平和他的思想一樣廣為人知。
古代哲學家們的事蹟、習慣、邂逅、對話等故事是古典時期和中世紀時期的常見主題。狄奧根尼(Diogenes)要亞歷山大(Alexander)閃開別擋住陽光;塞孔杜斯(Secundus)之所以終身遵守靜默之誓,顯然是由於和母親發生了不可告人的際遇;希帕嘉(Hipparchia)明明可以嫁給任何人,卻選擇嫁給一個長相跟生活都像乾癟樹枝般的丈夫。其他則有人因其聰敏而受到折磨,有人得像奴隸般工作,或是得逃離他們所冒犯的暴君,或是死於各種橫禍、不得善終。這些並非只是博君一笑的軼聞,雖然有些確實有趣,這些軼聞仍比杜撰的神話還要可靠,儘管流傳至今的傳說通常會美化故事中的哲學家。這些哲學家的生平記敘所要傳達的信息就是――他們的為人處世和畢其一生說過的言論同樣一致易懂。
狄奧根尼.拉爾修(Diogenes Laertius),這位如今地位變得越發重要的作家深明此理。他是西元三世紀的人物。當他決定要編纂古代哲學家的紀錄時,很自然地去蒐集軼聞故事來完成哲人們的生平記敘。不過顯然有些拉爾修於《哲人言行錄》(Live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中拼湊在一起的記載並不可靠。雖然這部著作內容可疑,不過饒富興味,也能傳達豐富的真理,而且許多內容的闡述方式簡明易懂。人稱「法國蘇格拉底」的十六世紀文學家蒙田(Michel deMontaigne)這麼說:

我很遺憾世上沒有出現更多狄奧根尼.拉爾修,他也未能更廣泛、明智地推銷自己,因為我認為這些人類偉大導師的人生際遇和他們的理念學說同樣值得重視。

我們在本書中將會檢視古代導師的生平際遇,某些是最為重要的哲學家,也有某些時常遭人遺忘,還有某些稱得上稀奇古怪。目的是藉著回顧他們來反省自己的人生。當我們正努力解決重要的問題時,可以請這些哲學家為我們提供建議,從而建構出自己追求的生活之道。
當然,有人會認為向古人尋求當今生活的指教雖然有趣,卻是一種時代錯亂。他們面對的問題不是和我們極為不同嗎?他們的解決之道以如今的標準而言,難道不會過時、站不住腳或令人生厭嗎?那好,請自己試著思考看看是誰寫了這段話:「如今的大眾偏好消費的生活,追求享樂、財富、名望。」――這是出自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或是聽聽這段話:

既然統治者是靠著積聚大量財富而掌權,就不會想用法律禁止年輕人的奢華,不會去阻止人們浪費金錢、自甘墮落。統治者的企圖是貸款給這些不明智的年輕人,或是收買他們的產業,以便增加自己的財富和影響力……那些只愛賺錢的人終日孜孜為利,無論到哪裡都只顧著把貸款的毒餌拋撒出去。

這段話是出自柏拉圖,而且所描述的情況看起來並不陌生。這世界、歷史之中,的確是有著能使人、地產生極大差距的變革。不過,仍有許多顛撲不破的事理,也許在人生偉大真理的領域中更是如此,讓如今的我們依然能好好了解其中的道理。
事實上,古代學派的千差萬別稱得上是一項利多,因為陌生的背景正好能表現出他們亙古不變、歷久彌新的洞見。伊比鳩魯學派認為多數困擾我們的欲望並非源自於必要之物,只是我們自以為自己需要;懷疑論者(Sceptics)的洞見是:我們多數的憂慮起因於自己想用那永遠不可能達到的確定觀念決定一切;犬儒學派的信條也值得我們深思:越是背離自然,人生就會變得越糟;斯多噶學派的見解則是:當我們過著融入宇宙整體的生活,人生就會變得更美好。
古代哲學相當引人注目,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古代哲學能夠激動人心――因為創始者皆是極為受人欽佩的人物。皮羅(Pyrrho)成功地讓自己對城市生活間的閒言碎語毫不動心;伊比鳩魯因其謙遜和勇氣引發了某種個人崇拜;蘇格拉底受人喜愛不是因為他的言論(而且他畢生沒有著述),而是因為他試圖激勵人們向善。他們的精神至今被傳誦了好幾個世紀,正如最後一位非基督徒的羅馬皇帝尤利安(Julian)的說法,這些學派「從某種意義來說,稱得上是普世哲學」。許多尋常百姓――不僅是男人,還包括女人和奴隸――都獻身於此道。哲學是關乎你吃什麼東西、如何做愛、在哪裡生活的學問;據此做出正確的選擇,更清醒地思考,就能確保美好人生。
除了上述這些珍貴的遺產,我們還會從生於蘇格拉底之前的兩位人物開始介紹,以蘇格拉底這位偉大的人物作結,至於其他人的探討大致上就依照歷史年代依序進行。我們也會從他們歷史上確有其事和虛構添加的生平記載中,挑出能夠帶來深刻理解的內容。他們雖然是古代人,但應該還是能夠跟我們談談現代的生活。

貨號: 9789570854817 分類: , ,

二十、坦然面對死亡的蘇格拉底
如果你非死不可的話,服毒芹而死是最好的方法。根據色諾芬的說法,這是「公認最容易也最不會痛苦的死法。」就跟你為寵物安樂死類似,這是古代最類似注射死刑的方法。不同於其他處決方法――斬首、釘刑、石刑――服毒而死不會流血,這種死法肯定比活活被凌遲至死的海芭夏還要好。免除掉血腥場面可說是對受刑者、家人、朋友相當仁慈。受刑者能夠繼續駕馭自己的身體機能,最重要的是能夠自己管理飲用量,直到最後都能維持鎮定、理性、自制。
這是大家為蘇格拉底安排好的最佳出路,他已經被定罪,現在正是行刑之日,家人和朋友都得到慰問,或被人安靜地護送回家。此時蘇格拉底還有時間向獄卒答謝他們的照料。當這杯毒藥送來他面前,這位哲學家問道:「我該怎麼做?」獄卒答道:「你只需要喝下去,走動走動,直到雙腿感到沉重,然後就此躺下,毒藥就會發揮作用。」因此,根據柏拉圖《斐多篇》(Phaedo)的生動記載:

蘇格拉底就這樣一直走來走去,直到如獄卒所說的那樣,雙腿不聽使喚。於是蘇格拉底依照指示躺了下來,而那個給毒藥的人不時地看向蘇格拉底的腳底和雙腿;過了一陣子,他用力壓著蘇格拉底的雙腳,問蘇格拉底還有沒有感覺,蘇格拉底說沒有;然後再換壓蘇格拉底的雙腿,就這樣一直往上身按過去,這讓我們知道蘇格拉底的身體正在變冷僵硬。那個人又碰了一下蘇格拉底,然後說:等到毒性攻心就結束了。蘇格拉底的臉原本已經遮了起來,當他感到下腹也漸漸發冷,就露出臉來說道(這是他最後的遺言):「克里圖(Crito),我欠了阿斯克里皮烏斯(Asclepius)一隻雞,你能記得幫我還嗎?」「我會還的,」克里圖答道,「還有別的事要辦嗎?」蘇格拉底沒有回應。過了一會兒,聽到他動了一下,侍衛揭開頭蓋查看,發現他已雙眼無神,於是克里圖闔上了他的眼睛和嘴巴。

就這樣,顯然地,這位「世上最好的男人」死了。「我很肯定那是一種驚人的體驗,」斐多如此回想,「雖然我目睹了這位友人之死,但我絲毫沒有感到遺憾,因為他是高尚而無畏地赴死,而且他當時的言談舉止顯得很快樂。」這是理性的死、安詳的死、美好的死;這位哲人能夠視死如歸。
不過,蘇格拉底對於死亡,這個所有人都必定得面對的唯一結局,究竟做何理解?他為這無可避免的事件準備好了什麼樣的處方?具體來說,他是基於永生的保證而能死而無憾嗎?
古希臘人論及自己的死亡時,可以利用眾多故事、隱喻作為演練。這些故事並沒有一致的觀點,即便故事來源相同,也能產生各式各樣的反思――在沒有人真的知道墳墓另一頭是什麼模樣的情況下,這種做法既實際也無可挑剔。
有些人很悲觀,他們把來世描述成鬼魂般的可怕經驗,活力盡失的生命才會變成不朽的靈魂,以活人湧出的鮮血作為獻祭用的奠酒,也許能使靈魂恢復一點原有的精力。但這種觀點多半會認為,來世的生活就像在灰暗洞穴中飛舞的蝙蝠,或是依附在牆上的陰影,生命力就如同淡去的陰影般逐漸消失。
古代還有另一種樂觀的人,至少那些人生過得很好的人就很樂觀。「至福樂土」(Elysian Fields)就是榮耀之地,去世的英雄能在此快樂地過活。該處氣候宜人、生活舒適。荷馬也是樂觀的支持者之一,他在《奧德賽》(Odyssey)中記敘了前往那裡的凡人受到諸神的大肆祝福:他們被移送到西方,橫渡俄刻阿諾斯(Oceanus)之水、穿過「白巖」(White Rock),來到太陽神之門(Gates of the Sun)前方的至樂之地,這裡有著青蔥的草原和紫丁香花。
後來,隨著哲學的誕生,哲學家嘗試處理死亡的問題也不足為奇了。我們應該對死亡的喪鐘感到恐懼還是歡迎?哲學家們問的就是這類問題,而我們至今仍然會問。還有一件事需要注意,就是「靈魂」的意義。「靈魂」一開始被認為和心靈幾乎同義,是人類個體無形的那一面,比方說那些在語言、思想、感受、意圖中的種種表現。這並不必然意味著身體和心靈(或靈魂)的二元論,可以只是指身體和靈魂這兩個面向統合起來構成所謂的人類整體:一個是有形而具體存在的要素,另一個無形而並不具現。而且「靈魂」這個字也並不必然意味著不朽――心靈也會死,會隨著身體一起死亡,畢竟心靈源自於身體。
畢達哥拉斯學派提供了一種很有影響力的設想。這個神祕的傳統相信有死後的人生,而且死亡只是通往另一種人生的途徑。畢達哥拉斯的追隨者,包含柏拉圖在內,都相信靈魂轉世:那些死亡的個體其實正要踏上一場長達三千年的旅程。他(或她)不朽的靈魂――就某種意義而言就是這個人的同一性(identity of the person)――將會在「大地、海洋、天空」的各種生物間一一輪迴變換,直到再度進入某個軀體成為人類。
據說,畢達哥拉斯自稱某次在路上看到一隻遭人鞭打的小狗,他心生憐憫,大喊:「停手!別打了,牠體內的靈魂就是我的某位好朋友,我聽到牠的叫聲就認出來了。」另一則神話描述的是他一開始是身為歐福爾布斯(Euphorbus),接著是赫爾墨提姆斯(Hermotimus)。身為赫爾墨提姆斯的他決定證明靈魂轉世,於是他進入了一間神廟,正確辨識出一面盾牌的舊時擁有者,儘管這面盾牌已經腐朽不堪了。他在身為赫爾墨提姆斯之後是成為一名漁夫裴魯斯(Pyrrhus),然後才是畢達哥拉斯。
如果你有東方人的思考傾向,這些傳說聽起來應該是耳熟能詳。舉例來說,據稱具有天慧的奇人能夠記得前世。畢達哥拉斯學派相信的輪迴轉世與素食主義產生連繫,還會融入其他形上學信念,例如「永劫回歸」(eternal recurrence):人生是一連串的重複再現,就如同周而復始的日出日落和循環往復的四季更替所顯示的那樣。
哲學家們也採用了不那麼深奧的方式處理死亡、靈魂、大自然間的連繫─這就迎來第二種設想,對斯多噶主義來說變得相當重要。在這種設想下,人類是由身體和靈魂構成的整體;雖然在這樣的架構下,他們認為靈魂可以分解成目前我們所謂的不同心靈功能:情緒、動機、意識、理性。人類的小宇宙就是宇宙本身的映射。可以這麼說:斯多噶學派認為每個人都擁有生命火花,分享了宇宙的生命力。這種生命火花被稱為「普努瑪」(pneuma)或是氣息,而且它就像神經系統散布於全身。正因人類的身體和構成物理世界的原料相同,由此推演出人類也分享著宇宙的能量。人類肖似宇宙且「得到靈魂」(ensouled)。
這種思想有點像最近興起的一種理論,就是所謂的「泛心論」(panpsychism)。泛心論是起源於某種現象的難以解釋:我們腦子裡的那坨東西是如何產生栩栩如生的心靈經驗?神經元的活動看來就是和那些生動的經驗截然不同,即便這兩者確實深深地連繫在一起。因此,泛心論假設物質和心靈其實就像是硬幣的正反兩面;而且,就某種程度而言,所有的物質都擁有知覺,就算還不到全部都有意識的地步。我們和整個宇宙萬物連繫的不僅是形體,還有精神。
斯多噶學派把物質的密度和身體的物理上的沉重感連繫在一起,而空氣、天空、空間的輕盈感則和人類心靈或靈魂的無形面向關連起來。因此,靈魂會在死亡時離開身體、向上飛升,在天空中經過某種激烈的合成作用之後會再度回歸宇宙整體。那麼,要為死亡所做的準備其實就跟從事哲學沒什麼兩樣。哲學的目標是要越來越能夠遵照理性過活,在斯多噶學派的解釋下,就是使自己的意識契合於宇宙萬物間無所不在的意識,等你死的時候,意識就會發散融入宇宙。這種體驗會像是一滴酒消散於大海之中。

貨號: 9789570854817 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