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365:越古而來的薰風,徐迎人生四季好修養──春之卷

NT$450 NT$356

出版日期:2019-01-30
作者:孫中興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480
開數:25開,長21×寬14.8×高2.8cm
EAN:9789570852462
系列:當代名家

尚有庫存

加入追蹤清單不再追蹤
加入追蹤清單

魯國來的正能量,給你人生四季好修養
入課堂不打瞌睡,出社會不做無禮之人
孫中興老師幽默風趣的《論語》新解:聽孔子的話,但要聽得靈活有彈性、兼顧現世人生與情感完滿,無論如何都要時時充滿正能量,千萬別當食古不化的老頑固啊!

開設大受學生歡迎、選修爆人數的「愛情社會學」課的孫中興老師,師承奉元書院的創辦者──愛新覺羅毓鋆,以古樸薰風開創嶄新、切合時代的《論語》新解,一篇不漏地全面解析,廣納各家注疏精華、統整百家之言,並以幽默、輕鬆的方式,侃侃而談孔子與其學生的有趣相處模式,集嚴肅解經、人情體會與社會觀察,亦莊亦諧、風格平易近人,希望能帶給青年學子讀《論語》不一樣的風氣。

古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現今的天已非魯國的天,天下也已擅變餘千百次,治天下的《論語》,也到了需要全面新解析的時候。
《論語365:越古而來的薰風,徐迎人生四季好修養》系列共分春、夏、秋、冬四冊,以季節為主題,孫老師以每日一論語的形式,持續500餘日無間斷閱讀、解析、抒發胸臆,將春秋時期的智慧轉化為切合現代人情世故、社會發展的新穎言說。本書為《論語365:越古而來的薰風,徐迎人生四季好修養──春之卷》。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問題,放到現代社會來看,解釋可以更多元;「禮樂」的追求其實是「不以考試為目標」的學問與氣直追求;真正「好學」的人,才不是只喜歡埋首書本、考試一百分的人呢!常常被孔子碎碎念的子路,其實和老師之間有互相「開玩笑關係」,師徒間的相處不像古來聖賢解釋的那樣肅穆,而是打諢插科、幽默風趣。

孫中興老師提醒我們,要聽孔子的話,但要聽得靈活有彈性、兼顧現世人生與情感完滿,無論如何都要時時充滿正能量,千萬別當食古不化的老頑固啊!

‧《論語》情境實用篇
1. 子貢說:「我不想要在言語上被別人評論時誤會冤枉,我也希望在評論時不要誤會冤枉別人。」孔子說:「賜啊!這是你做不到的事啦!」

◎當網路筆戰打個沒完,網紅或政治人物隔空交火、真相難辨、人人霧煞煞時。──閱《論語》,薰風迎面,笑看自我認知的荒謬,嘆言語修養之難。人人也許都如好辯論的子貢,也和他有同樣的願望,可惜做人難,做有修養又圓融的人,更難。

2. 宰我問孔子說:「假如有這麼一個仁人,人家告訴他說有人掉到井裡頭去了,他會不會跳下去救人?」孔子回答說:「為什麼會這樣呢?君子會去井邊了解狀況,﹝思考救人的方法﹞但是不會冒然就自己下井去救人;可以騙他去,但是不可能誣罔他下井去救人。」

◎理性是重要的力量。當你碰上危險,思考就是保身護人的最後防線。孫中興老師說:「『見義勇為』固然是好事,但是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不會游泳的人是不能下水救人的,只能求救,不是下水跟著淹死才是「仁」。道理是一樣的。」

在這混亂的世代,諸君務必謹記在心。

3. 孔子說過:「一個人要是能夠講道理,你卻不跟他講道理,就失去和這個人講理和學習的機會;一個人不能夠講道理,你卻硬要跟他講道理,這就是白費口舌。有智慧的人不會失去和人講道理和學習的機會,講話也不會白費口舌。」

◎在這價值觀激烈互搏的時代,溝通至關重要。不過,溝通也要「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有效。

孫老師說:「古語有云:『話到嘴邊留半句。』也是強調說話要謹慎。但是有人矯枉過正,就變成了不言或寡言,而忽略了『時』」和『人』的考量。現代人的「有句話不知道該不該說」這樣的開頭,往往也變成了憋不住想要說的禮貌警告。至於『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恐怕也要看人和看場合的。我們也聽過「人言可畏」的警告,可是恐怕也要先反思一下:『我們是不是說了一些讓人覺得可畏的話呢?』」

4. 孔子說:「我不想要說話了。」子貢﹝很驚駭地﹞說:「老師您如果不說話,我們這些當學生的怎麼傳述您的主張呢?」孔子﹝抬頭看著天,淡淡地﹞說:「老天爺說話了嗎?四季不照樣運行,各種生物不照樣成長。老天爺說話了嗎?」

◎厭世的時候,不如無言,而即便無言,世界也會繼續轉動,而且可能會轉動得更有效率,孔老夫子就是這麼做的。

孫老師說:「孔子強調的是『行』而不是『言』;能『言行如一』是最上策,退而求其次就是『行先言後』,等而下之就是『言過其行』或『言而不行』。如果是『不言不行』大概就是『活死人』,不需要討論。」

話講太多而不實際執行,畫出的理念就是空。和話講得很漂亮、言論傳播得很遠比起來,真正腳踏實地的去做,才真能改變世界。

在這個資訊紛亂、待解之事繁多的社會裡,我們不妨靜下心來想想:這些言論是否言過其實?是否真能產生效應?我們聽完、說完之後,是不是就這樣算了呢?言論的闡發、傳播的確很重要,而行動的配合,更是重要。

貨號: 9789570852462 分類: , ,
作者:孫中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75年拜於儒學大師愛新覺羅毓鋆門下,成為「天德黌舍」門生,從《論語.學而》開啟與孔子的緣分。近年來日日於網路發表一篇「論語日記」,至今已累積503篇。著有《論語365:越古而來的薰風,徐迎人生四季好修養》、《穿越時空,與孔子對話》、《學著,好好分》、《學著,好好愛》、《令我討厭的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理論旅人之涂爾幹自殺論之霧裡學》、《馬克思「異化勞動」的異話》、《馬/恩歷史唯物論的歷史與誤論》、《愛.秩序.進步:社會學之父:孔德》。主要開設課程為社會學理論、知識社會學、幽默社會學、聖哲社會學及愛情社會學。

貨號: 9789570852462 分類: , ,

春之卷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夏之卷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秋之卷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冬之卷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附記:從「老親王」到「太老師」

附表(一)
1. 論語各版本分章比較表
2. 論語主要版本分章比較表

附表(二)
孔子弟子在論語中出現的排行、順序、章節及次數統計

附表(三)
孔子弟子的世代排序

貨號: 9789570852462 分類: , ,

二○一四年的九月初,和一位在大陸的朋友於微信上談起每天可以讀一點什麼書時,我建議每天讀一段《論語》,朋友就順勢提議讓我每天寫一段讓大家看,就這樣開始了我一連五百多天(中間只因外出旅遊而中斷了幾天)的《論語》寫作(二○一六年一月九日發最後一篇)。這期間,每天晚上寄給海峽兩岸的親朋好友,成為「論語日記」和「論語日寄」,也成為親朋好友的「論語日讀」。寫完後,朋友又建議將過去發過的稿子再加以編輯,申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命名為「論語日記」,就這樣有機會跟更廣大的讀者見面。出版社的朋友讀到了,也覺得可以出版,這本書就因緣際會誕生,於二○一八年年初率先於大陸出版,這是我始料未及的一樁美事。
原先的前幾篇的寫作都很隨興簡要,後來經過朋友反應以及自己的想法,慢慢形成了一種格式。趁著出版,又將前幾章重新寫過,以達成全書體例上的統一。首先我會說明各章的題旨。這是注釋論語的幾位前輩做過的事情,如皇侃(四八八—五四五年)和邢昺(九三二—一○一○年)。我的意見未必和他們相同,所以也在一開始提醒讀者。其次是白話翻譯。這是我原來前幾篇都沒做的事情,後來有朋友反映實在不容易懂,我想想就從善如流全部加上,除非太過淺白或者無解。我的解釋加了很多背景的說明或是我想像中對話人物的表情,以便幫助讀者更清晰的理解每章的內容。碰到有不同解釋的章節時,我會盡量選擇我認為比較合理的解釋,有時幾種解釋看起來都合理,就一起放入我的白話翻譯。
我的白話翻譯是根據自己對各家古注的解讀之後所做的判斷,也因此在白話翻譯之後,是比較各家對於關鍵字詞的解釋。這個部分我參考的是黃懷信先生編的《論語彙校集釋》(兩冊)(上海古籍,二○○八),特別是其中收羅的何晏(一九五?—二四九年)、皇侃、邢昺、朱子(一一三○—一二○○年)、劉寶楠(一七九一—一八五五年)、戴望(一八三七—一八七三年)、程樹德(一八七七—一九四四年)以及黃先生自己的解釋。讀者在本書也可以看到古今注釋家的異同和演變,這也是古人智慧可以啟發我們智慧的部分。接著,我遵循先師愛新覺羅毓鋆「依經解經」的教誨,從《論語》的其他章節或先秦兩漢古籍找到相關的章節來證立孔子每章的想法。我原先受益於楊樹達先生的《論語疏證》,後來更得力於「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網站的搜尋引擎。除了關鍵字之外,我也藉由網站的資料,搜尋到相關的人物故事和歷史背景,如此一來能對《論語》有更全面的了解。最後是我自己的一點感想,我戲稱比毓老師提倡的「依經解經」多一個字的「依經驗解經」。有時回憶起當初在師門讀書時老師說的話,有時感嘆於當今社會的現況,也算是我讀《論語》之後的「興、觀、群、怨」吧!
二○一九年出版的台灣版,修正了一些內容和引用資料,分成春、夏、秋、冬四卷,最後一卷收錄三篇附錄和記述我入毓老師門下的一篇回憶錄。三篇附錄原先都是我為了自己讀《論語》準備的:附錄一是歷代對於《論語》分章的對照表,我選定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的分類,算是其中分章最多的一種;參考其他版本的朋友,可以知道這種差異並非錯誤;附錄二是孔門弟子在《論語》中出現的章節、次數和相關統計資料;附錄三是孔門弟子的世代位置,可以幫助讀者認識孔門弟子在年齒上的關係,這對重視長幼倫理的孔門應該是很重要的資訊。讀者會發現有些章節我有不同於前輩注釋家的理解,我都是有著經典或是經驗上的根據,請大家平心靜氣看待我提供的證據。如有不同意見,也歡迎批評指教。讓我們都能在討論之餘,增加對《論語》的了解。
每章的附錄原先是當作我言之有物的證據。應該可以讓有心更上一層樓的讀者去細細品味,不過礙於篇幅,在編輯成書的過程中刪去不少,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配合「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的網站閱讀。
另外,這本書的內容是原來天天晚上發給朋友的。怕朋友遺忘某些故事,再加上這樣的故事都很重要,所以難免重複叮嚀。
從寫完本書初稿之後,我開始動念:「對於《論語》我還能做些什麼?」於是每天早上用鋼筆抄一章《論語》,每週一次抄寫七章小楷毛筆,在早上發給朋友,一起共勉。各位讀者在讀《論語》之餘,也可以想想對於《論語》自己還能做些什麼?
最後要和大家共勉,孔子教誨的重點不是「知」,而是要「行」,特別是要將書上學得的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上,積極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消極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加上平等對待所有人,這樣我們才能共同為彼此(家人、國人、天下人)的未來共同奮鬥。讓我們大家都來做孔子教誨的「悅樂君子」。
這本書的完成還要特別感謝幾位朋友:邵紅當初提的建議和後續不斷地支持;劉剛一直以來的各種支持和鼓勵;麒淳幫忙編輯美輪美奐的微信公眾號「論語日記」。還有海峽兩岸其他各個群裡面的朋友:「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貨號: 9789570852462 分類: , ,

[為政.第二]
1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過:「由啊!我教導你的你真的懂嗎?懂就要說懂,不懂就要說不懂,這樣才能真正增長知識。」

這是孔子教誨子路的話,要他誠實面對自己的知和不知。這是子路在《論語》的初登場。
「由」是孔子稱呼弟子仲由,他姓仲,名由,字子路,《論語》有時稱他為「季路」(〈公冶長26〉、〈先進3〉、〈先進12〉和〈季氏1〉),卞〔或作「弁」〕人,小孔子九歲(《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8〉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19〉)。〈仲尼弟子列傳20〉說他:「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七十二弟子解8〉則說他:「有勇力才藝,以政事著名。為人果烈而剛直,性鄙而不達於變通,仕衛為大夫,遇蒯聵與其子輒爭國,子路遂死輒難。孔子痛之曰:『自吾有由,而惡言不入於耳。』」。兩種記載似乎有正反不同的評價。不管怎樣,他列名孔門四科中的「政事」(〈先進3〉),在孔廟大成殿中可以看到他的牌位。
「誨」—《說文解字》說是「曉教」;皇侃說是「教」。
「女」—是「汝」,就是「你」。
「誨汝知之乎」的「知」,清朝的俞樾說此字當讀成「志」,就是「記住」。戴望也有同樣的說法,只是最後的「是知也」,戴望認為當作「智」解。
這句話一般都認為很清楚,沒歧義。由於這段出現了六個「知」字,講快了好像繞口令或是講相聲,很多人幾乎是一學就會,但都是口耳之學,日常生活中卻很少看到切實實踐的人。
《論語》言簡意賅,都沒提及發生這件事情的時間和來龍去脈。在《荀子.子道》〈5〉、《說苑.雜言》〈25〉和《韓詩外傳.卷三》〈31〉中卻都把這句話當成孔子初見子路時說的。孔子提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言之要(重點)」,「能之曰能,不能曰不能」是「行之至(目標)」,講話掌握重點就是「智」,行動達到目標就是「仁」,這樣就可以行遍天下。這裡還是延續孔門「言行並重」的傳統。
此外,《荀子.儒效》〈21〉和《韓詩外傳.卷五》〈5〉都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當成是「雅儒者」的德行。這些都可以補充本章論述的不完整。
請注意,孔子每次碰到子路都忍不住要幽他一默。他們倆雖為師生,但年齡相近,有著孔門裡沒人能比的「開玩笑關係」(Joking relationship)。這是國外人類學家研究的成果,認為一個社會中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相互開玩笑的,通常能開玩笑的人都是受到社會文化的規約。孔子有時也開自己的玩笑〔自嘲〕。這些是以往的人都以「嚴肅模式」來看《論語》所看不到的「孔門悅樂」。
這句話是孔子希望子路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學習,能夠分辨「知之」和「不知」,才會在知識上長進。這是從學生的觀點來反省的立場。如果改從老師教學的立場來反省,怎樣才能讓同學分辨「知之」和「不知」也是重要課題。考試的原意就在於確認學生學習後的狀況。老師了解到學生的「不知」,就可以下手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學生也會從「不知」而改往「知之」的境界。不過,能根據學生情況而調整的老師固然有,恐怕往往看到學生的「不知」之後,只想到譴責學生不努力的老師居多。學生的「不知」在這種情況下恐怕就更因為畏懼老師的譴責而更加「不知」。當老師後,我聽過一句話:「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每每想到這句話,就讓我嚇出一身冷汗。
子路經過孔子這麼教誨之後,並沒有徹底根絕這個「不知強說為知」的老毛病。有一次師徒兩人討論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如果衛靈公知遇孔子,孔子的施政優先順序。孔子就先說了:先要「正名」,子路聽完大笑孔子迂腐。孔子就回罵子路「放肆」〔這就是兩人的「開玩笑關係」〕後,就又說了一句類似的話:「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說白了就是「不懂就不要說,沒人把你當啞巴!」然後就將治國的優先順序仔細說了一遍,最後又再強調「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這都跟這裡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相關的(〈子路3〉)。這樣看來,子路真是不如顏淵的「不貳過」(〈雍也3〉),就算有孔子耳提面命,還是積習難改。
那麼,如果從反躬自省的角度來看,這個當時以「博學多聞」著稱的孔子又有什麼「不知」之處呢?
細數之下,還真不少。
有人問孔子「禘」這種禮是怎麼一回事,孔子說不知道,而且還說,不只他不知道,全天下也沒幾個人知道(〈八佾11〉)。我好奇的是,他既然不知道,怎麼會知道沒幾個人知道?這他又是怎麼知道的?
還有,經常有人要聘用孔子的弟子,會打聽這些弟子是否稱得上「仁」。由於「仁」在孔子心目中是高標準,所以他會誇獎弟子的其他才能,可是他卻不輕易稱許弟子是具有「仁德」。這種「不知」其實蘊含著完全不同卻又不方便說出來的價值觀(〈公冶長5〉和〈公冶長8〉),有點像在回答民意測驗時回答「不知道」,其實往往不是「真的不知道」,只是不想講或不方便講。這種「不知道」很困擾做民意調查的學者。
他也「不知」子路好奇而問過「死」的事,他認為不應該本末倒置,連「生」的事情都還沒搞清楚,怎麼就想去搞清楚「死」的事(〈先進12〉)。
他還認為自己絕對不是「不知而作」的人,他都是靠多聞從善而得知(〈述而28〉)。
如果有「鄙夫」來請教他,他雖然「不知」,但是他用「叩其兩端而竭焉」的方法來「求知」(〈子罕8〉)。
他並不認為「知之」的境界高,他認為還有更高境界的「好之」和「樂之」(〈雍也20〉)。他喜歡承認的「不知」是他自述中說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19〉)。
《論語》的最後一篇,特別編選了孔子說的三種「不能不知的事物」:「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堯曰3〉)這些如果學到最後還「不知」,《論語》就白學了。只好重來!

貨號: 9789570852462 分類: , ,